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评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洪 琳[1]
摘 要:《中文听说读写》(Integrated Chinese)是由姚道中、刘月华主编,美国Cheng&TsuiCompany出版发行的一套汉语系列教材。该教材于1997年首次出版发行,现已修订为第三版,是目前在美国大学和中学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教材之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收集网评的方式,初步掌握了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的评价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从使用者的角度,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了该教材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获知美国汉语教师和学生对于汉语教材的区别性需求,希望能为以美国为对象的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文听说读写》 教材 调查 国别化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渐提升,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的数量在快速增加,汉语正加快步伐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汉语国际化推广这一国家战略,汉办等政府部门和汉语教学界都十分重视国别化教材的编写与开发。从汉语教学实践和汉语海外推广的经验来看,具有明确针对性和良好适应性的国别化汉语教材是我们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之需,也是迫切之需。以美国为例,无论是学校的学制安排、教学环境,还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与国内的汉语教学情况相差甚远。当美国学生面对一本国内的汉语教材时,从外观到内容,常常会有明显的不适应感,有些国内使用广泛、评价良好的汉语教材到了美国却不受欢迎,显得水土不服。美国是汉语推广的重要目标国家之一,在美国掀起的汉语热会为我们在其他国家推广汉语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同理,面向美国的国别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也应起到一定的先导作用。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材是师生成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因此要想真正地搞好美国的汉语教学,必须有一系列符合美国教学实际,适合美国学生学习特点的汉语教材。目前国内也编写过一些国别化教材,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所说:“现在大家搞国别教育,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凭经验,其实前期的准备工作很不够,包括我们自己编的教材”(笔者注:指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编写的教材《大学语文课本》)。所以国别教材要想真正的成熟,还要有若干年的路途走。[2]刘乐宁教授在此所说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语言习得的研究、学生学习习惯和文化习惯的研究等多个方面。我们认为刘乐宁教授的分析鞭辟入里,对现有教材的分析改进不失为推进国别化教材发展进步的捷径之一。
《中文听说读写》是美国大学和高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汉语教材之一。该教材是由海峡两岸的两位著名汉语教育专家姚道中、刘月华教授(编者注:该教材第三版编者顺序为刘月华、姚道中)编写,1997年由美国Cheng&Tsui Company出版。该教材专门为美国学生编写,可以说是一部以美国为对象的国别化教材。该教材出版后,很快在美国大学和高中广泛使用,甚至影响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一些欧洲国家。2005年该书在修改了部分练习后出版了第二版。2008年出版的第三版对课文内容、场景等都做了较大的改动。该教材在美国使用十余年,使用率最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的成败得失可以为我们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调查与分析
本文调查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的评价情况,主要从以下两种途径:
途径一:电子问卷调查。使用http://www.surveymonkey.com网站,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在美的中文教师,并由这些教师将问卷发送给学生。师生在线完成问卷并成功提交后,Surveymonkey网站自动进行初步的统计,然后由我们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此次调查共有8名教师和32名学生提交了有效回馈,这些师生来自于13所不同的学校,包括高中和大学。
途径二:收集网评。通过搜索互联网上有关《中文听说读写》的评价,进一步补充研究素材。此次我们共搜集到英文网评26则,共21页。网评的发布者包括汉语教师3人,学生19人。
另外,笔者于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任教一年,亲自使用过《中文听说读写》这套教材,包括Level1 Part 1、Level1 Part2和Level2三本教材(Textbook)及其配套的练习册(Workbook)和汉字练习册(Character Workbook)。在使用过程中明显感受到该教材与以往使用过的国内的汉语教材存在很大差别。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广泛了解了他们使用该教材的感受。
我们将多方面调查获得的信息汇总分析,发现了三种有趣现象:
第一、学生给出的评价比教师高。
第二、来过中国的学生给出的评价比没来过的学生高。
第三、有个人辅导的学生给出的评价比在学校班级里学习的学生高。
我们认为,这三种现象其实说明了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区别性。在教师看来,好教材既要能“教好”学生,也要上课时“好教”;对学生来说,只有教材“好学”,才能最终“学好”汉语。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对该教材的满意度为61.25%。我们分析,评价不高的原因有三:一是缺少教学辅助材料,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二是没有充分体现“交际”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是教学内容过多,难以完成教学计划。
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材是完成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托,因此教师要导好每一节课,理想的教材不仅要提供课文、生词表和语法点解释,还需要充足的练习和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在调查问卷中问道:
Question 4:Do you prepare supplementary material for each or some lessons?Ifyes,what kind of materials?Why do you need to prepar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问题四:你是否为课堂教学准备其他补充材料?如果是,请说出是哪种材料?)
所有老师的回答都是“Yes”。为了增加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准备了照片、报纸、录像、歌曲等真实材料,还制作了图表、字卡、PPT等多种多样的教辅材料。有一位老师制作了分类生词表,比如“运动类”学生可以多次看到“打”、“球”,“国别和语言类”可以看到重复的“国”、“语”,强化了学生对这些常用汉字的记忆,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知道词意、但不知道语音的情况下不能查找生词的问题。这些材料来自于各种渠道,有电视上的,也有网络上的,有其他教材上的,也有书报杂志上。整个准备过程花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与精力。这是教师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教材没有很好地体现“交际”的编写原则。一位来自科罗拉多大学、网名叫Prince Roy的汉语教师在评论中写道:
Despite the author’s claims to the contrary,Integrated Chinese remains verymuch in the old tradition of grammar based,Pattern drill,translation,and audio-lingual style of texts.……The main textbook has nothing communicative in it,savefor the dialogues.
(与编者所说恰恰相反,《中文听说读写》基本上保持着以往的传统形式,以语法为纲,句型操练、翻译、听说型的课文。除了对话以外,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与交际无关。)
另一位网名为Rachel的汉语教师,已经使用《中文听说读写》这套教材达十年之久,表示完全同意Prince Roy的观点。当调查中问道:
Question 7:What kind of support would you like to see from a textbook?
(问题七:你希望从教材中拿到哪方面的支持?)有三位老师回答交际活动或练习。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缺少了交际练习,汉语课堂就会变成背生词、背课文、背句型的机械练习,毫无兴趣可言。因此为了让汉语课堂更有吸引力,老师不得不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活动、游戏。可见缺乏交际性是影响教师对该教材满意度的另一原因。
第三个原因则是超大的内容含量让教师面临无法按期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在美国的大学里,每位老师需要在开学前提交课程的教学提纲。提纲中要明确说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一般来说,在大学里的中文课平均每周4学时,每学时50分钟。一学期要学完一本书。Level1 Part1是入门班的教材,第二版的该书共有11课,每课平均有5至8个语法点,35至70个生词,另外还有10~20个的补充生词。教师要在一个星期完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赶进度,只能顾此舍彼,根本无法做到听说读写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而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课堂上的汉字听写测验和语法点的学习上,练习册做得也是草草了事,只为混个作业成绩。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和学生都觉得很累,可是教学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反映为了应付每次上课的听写考试,他们花一两个小时去记汉字,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们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说汉语”。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材的需求可以概括为,方便、有效、可操作;而学生对教材更注重的是准确、真实、有趣味。
一般来说,学生并不具备鉴别教材内容准确性的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发音、词义和语法结构,除了老师的讲解,还要依赖教材中的解释。对于《中文听说读写》教材中的英文注释部分,学生表示满意,认为英文注释基本准确,对学习很有帮助。关于注释中学术用语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学习者大都不具备充足的语言学知识,所以教材中不该过多使用学术用语,如教师Prince Roy认为,在教材中,把汉语d的发音方法描写为“tongue tip alveolar unspirated plosive”(舌尖齿后不送气塞音),不具备语音学知识的学生不能也没有兴趣弄懂它的意思。然而另一位学生Micheal却表示,虽然这样的解释不容易理解,但这样准确的解释的确帮助他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使他可以准确地分辨x和sh这对美国学生常常混淆的发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比教师更依赖教材的准确性。
其次,学生十分在意教材中的汉字的读音、词语和句子是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真正使用的。学生们希望通过学习教材,可具备准确的汉语发音,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汉语进行交流。《中文听说读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汉字练习册和录音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对发音、词汇、句式和汉字学习的需求,学生的满意度很高。尤其是那些在学习过该教材以后来到中国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该书的词汇非常实用,曾经在佛罗里达大学学习汉语、网名为John Pasde的学生写道:
This book teaches great real vocab....Every vocabulary word in this book isuseful.You may not realize...before coming to China,because again and again I’dlearn a“new word”in some real life context in China only to later discover that is wasin this textbook all along.
(这本书教你真正的词汇,书里的每个词都很有用。来中国以前,你可能意识不到。我来中国后,很多次我都以为我在生活中学了一个新词,后来才发现那个词在书里早就出现过了。)
第三,美国学生对教材的趣味性的要求远远超过中国学生对英语教材的要求。据该书的编者刘月华教授介绍,与其他教材先确定语法点,再根据语法点来编课文的做法不同,该教材先编课文,用有趣的课文来激发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兴趣。[3]《中文听说读写》的课文内容具有连贯性,在Level1 Part1和Part2中有王朋(男)和李友(女)两个人物贯穿其中,这种设计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有不少学生说,他们之所以坚持学下来,就是想知道王朋和李友的故事的结局。在第二版教材Level2中,这两个人物消失了,很多学生大失所望。因此在第三版改版后,重续了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并让他们来到了中国。这一修改使教材更具可读性。另外,课文中常常穿插进小笑话,也大大增加了趣味性。然而大学课堂的紧张气氛可能让学生无心去体会这些乐趣,而那些有个人辅导老师或者自学的学生则有更充裕的时间反复揣摩其中的妙处,这也许是这部分学生比大学里的学生更加青睐这套教材的原因之一。
三、启示
通过调查分析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的评价,我们了解了美国师生对汉语教材的实际需求,也为我们编写国别化教材提供了几点启示:
首先,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技能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必须要使用以“交际原则”编写的教材。这已经是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在教材中充分体现交际性。国外有一种看法,认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大多使用的是听说法。与世界上“普遍教授语言”英、法、德、西诸语言比较,我们的教材还太落后。赵金铭教授认为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反映目前汉语教材的实际情况[4]。虽然《中文听说读写》的编者主张,这是一本以话题为中心的交际型教材,但却没有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原因就在于,这种交际不能只体现在课文题目上,而要体现在教材的每个部分上。为了增加教材的交际性,我们认为,在课文选材上,可以尝试选取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增加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获取信息的需求,让学生“说起来”;在练习形式上,句型操练、正误判断和翻译等本身不具有较强的交际性,在教材中出现的比重应适当减少;增加图片、表格等材料,提供真实的情景或具体的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提问、讨论、演讲、辩论、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其次,教材的内容容量适中,难易适度。与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不同,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都有一定的课业压力。部分学生选修汉语,的确是出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这样的学生在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促使下,可以每天花几个小时学习汉语。但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汉语课只是众多选修课程之一,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学生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听写测验和完成作业上。因此如果教材中的词汇数量太大,内容太多,就会让师生都感到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美国学生又十分看重课程是否具有“挑战性”,太简单的内容学起来没兴趣,太难的内容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材内容的难易是非常值得斟酌的。总体来说,教材内容要尽量做到少而精。
第三,趣味性是吸引美国学生的关键所在。我们常说要“刻苦学习”,可是这对美国学生来说,似乎不太适用。美国学生常常都是从兴趣出发,学与不学可能都是一时兴起。如果要吸引并留住学生,教材一定要有十足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美国学生喜欢挑战,困难难不住学生,但无聊却会赶走学生。而且美国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对新奇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因此我们的教材内容选材应该广泛、新颖、轻松、活泼。另外美国学生思想比较成熟,视野开阔,喜欢关注政治、文化。即使是入门班的学生,除了点菜、换钱以外,学生还是希望可以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的最新情况,这些内容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出现在教材中,供师生选用。
除此之外,汉字的介入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语”和“文”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87.5%的学生表示,希望在作业中多练习汉字。而且从汉语交际的实际需求来说,掌握汉字也是必需的。关键是汉字量的控制。如果教材中可以提示哪些汉字要求认读,哪些要求认读和书写,就能帮助师生的教与学都更加有的放矢。
四、结语
评估一本教材的优劣,我们要看它是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我们认为这里的使用者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那么要编写出好的教材,首先就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粗浅地调查分析了美国汉语教材使用者的需求,希望能为美国国别化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但此次调查涉及的范围小,掌握的信息十分有限,可能连引玉之砖都算不上,谨借此寻找与同行交流之机。
【注释】
[1]洪琳,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法、现代汉语语法学。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基金号:852003)。
[2]郑通涛、方环海、张涵:《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1期。
[3]姜慧宏:《谈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访刘月华教授》,《美中社会与文化》,2009年总第19期。
[4]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