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是而是”新构式的认知研究

“不是而是”新构式的认知研究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认知研究龙 磊[1]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近来流行网络的“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形成机制。邵敬敏和王宜广论述了“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功能价值。

“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认知研究

龙 磊[1]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近来流行网络的“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形成机制。“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形成依赖的是“作用和功能指代事物”的转喻思维,其运作的内在机理是A和B发生了外延内涵的传承。“X不是A而是B”递进表达式的形成的动因是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新颖性。典型的递进结构的部分成分在“相邻吸纳”原则的作用下隐去,从而形成新的“X不是A而是B”递进表达式。

关键词:“X不是A而是B”新构式 内涵外延传承 相邻吸纳

一、引言

“不是……而是……”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否定句式。在本文中,我们把否定句的主语称作X,“不是”和“而是”后面的成分分别称作A和B,这样就成了“X不是A而是B”句式。“X不是A而是B”的否定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上X不是A,否定表达式为“X不是A”;另一种是事实上X是A,而否定表达式为“X不是A”。例如:

(1)第五代战斗机对中国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

(2)他买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装点门面。

(3)刘翔跨的不是栏,是寂寞。

(4)我们买的不是保险,是安心。

例(1)、(2)属于第一种类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常规的否定句式,其特点是否定句子命题表达的真实性,属于真正的否定。而例(3)、(4)并非真的否定命题的真实性,因此不是真正的否定。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近来在报刊及网络媒体上出现的这种突破常规的句式似有流行开来的趋势,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如卢英顺、邵敬敏和王宜广)。其中,卢英顺把第二种非常规的否定句式称为“新构式”,以区别第一种常规的、

表示真正否定的“旧构式”。

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X不是A是B”新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

二、新型构式的相关研究回顾

否定句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句式。沈家煊以是否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truthconditions)为标准提出“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概念。沈家煊认为,“语义否定”是否定句子表达命题的真实性,即句子的真值条件,而“语用否定”不是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而是否定句子表达命题方式的适合性,即句子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2]由于“语义否定”是对句子“真值条件”的否定,邵敬敏和王宜广称之为“真值否定”,而“语用否定”并非是否定命题的真实性,不是真的否定,因此被称为“假性否定”。

本文考察的新型“X不是A而是B”否定句式属于“假性否定”的一类。近来,这种突破常规的否定句式在网络媒体上广受追捧,由于广泛流行和反复使用已成为一种新的构式。卢英顺通过新旧构式之间的比较探讨了新型构式的结构特点和构式意义[3]

就结构特点而言,新构式的主语是“NP+V+的”结构。A、B两项成分不属于同一范畴,A一般为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性成分,B则一般为形容词性成分。而在旧构式中,A、B两项的成分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且A不一定为名词性成分。这可以从上面四个的例子中看出来。另外,新构式中的前一分句是分裂句,A是V的配价成分,“V+A”能够成一个正常的动宾短语;而后一分句中的B则不是V的配价成分,“V+B”不能够构成一个可接受的动宾短语,因此,“X是B”不能单独说。例如,“跨”可以与“栏”搭配在一起,组成“跨栏”;而“跨”却不能和“寂寞”在一起构成短语“跨寂寞”。

就构式意义而言,新构式的构式意义可以概括为“主体NP通过某种方式(即VA所表达的行为)获得或者消除B所表达的状态”。它可以细分为两种构式意义:一种是“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如例(4);一种是“消除”B所表达的状态,如例(3)。整个构式表达的语义重心(focus)是后一个分句,说话者通过否定A项而使B项得到凸显。

邵敬敏和王宜广论述了“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功能价值。[4]与其他假性否定一样,新构式有着特殊的语用效果,如制造“话语陷阱”,获得幽默性效果;进行“话语智辩”达到主观化目的;凸显话语焦点,获得凸显性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于“X不是A而是B”新型构式的探讨主要是在与旧构式的对比下,从修辞、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的,至于这种语言结构形成背后所依赖的认知机制和动因,以往的研究很少触及。本文结合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尝试揭示“X不是A而是B”成为假性否定表达式的运作机理。

三、A与B的内涵外延传承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过程中的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实质是转喻思维,指发生在概念层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部分激活整体”或“整体激活部分”的思维本质特征。关于转喻的运作机制,Radden&K9vecses的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说认为转喻是“某个概念实体(喻体)为处于同一认知域或者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的另一概念实体(喻标)提供心理通道”。Taylor认为:“转喻本质上是两个实体在同一概念结构中建立联系的可能性。”针对一概念如何为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和“建立联系”,我国学者徐盛桓提出了内涵外延传承说,深入揭示了转喻运作的自身机理。

内涵外延传承说认为,所谓隐喻转喻,无论字面的表达式是什么,实质就是某一特定的语境将本体说成是喻体。一个语句里的某一个词语如果涉及b替代a的修辞表达,不管b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就可能发生a与b外延内涵的传承。我们认为这一理论也可以为“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形成机制做出具有心理实在性的理论说明。因为在这种构式中同样存在“X是A”可以说成“X是B”的替代现象。例如,把刘翔跨“栏”可以说成跨“寂寞”,买“保险”说成买“安心”。这在本质上体现了通过一事物来认识另一事物的转喻思维。运用内涵外延传承说有助于揭示这一替代如何成为可能。

根据内涵外延传承说,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而概念的内涵是“包含了它所反映的对象事物的一切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结构和位置(structure);(2)特征和属性(property);(3)来源和生成(origin);(4)作用和功能(function)。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这个概念内容的一个涵项;涵项下还可以有分涵项和很多支涵项。一个语句中的某个词语如果涉及把事物a说成事物b这样的替代关系表达,就可能发生a与b内涵外延的传承。外延内涵传承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确定心目中想要说的事物(即a),并根据语境,在恰当的外延下捕捉一个涵项;

第二,将这一涵项“传”下去,至适当分支涵项,确定一个自然语言的概念来“承”载,即b,实现以b替代a,即在这一语境下“a是b”。[5]

从受话者的理解角度来说,受话者可以从字面上读到的b的外延内涵入手进行分析,根据b外延的某涵项的内涵内容来“还原”a。这样,a—b—a的概念相互呼应,从而保证b可替代a。

在“X不是A而是B”新构式中,之所以“X是A”能说成“X是B”,其中的内在机理可以用内涵外延传承说来解释。下面以示意图分析本文例(4)(“安心”替代“保险”)外延内涵的分解和内涵传承过程:

img123

上图以说话者的思考为导向,下图以听话者的理解为取向。在这个内涵外延传承示意图中,保险的外延为各种各样的保险。设想说话者语境中的保险为“人身保险”,这是A项“保险”这个上位类的一个外延,而“人身保险”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涵项。在一个概念内涵的四个涵项中,“任何一个涵项都有可能在情境中,在特定的需要中被认为是较为重要的而被选择,被利用”。在例(4)中,说话者分析“人身保险”的内涵,然后选定其中的“作用和功能”涵项。在这一语句的语境下,“使人得到某种保障,心里踏实”是人身保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由此从这一涵项内容中选择和认定人身保险的一个功能—“安心”作为B,在这一语境下将“安心”作为人身保险的喻体;从受话人来说,他可以从分析“安心”的内涵内容入手,由于“保险”可以作为得到“安心”的方式,即属于“来源和生成”这一涵项里的内容,来在这一语境下对于“保险”起到“还原性”的认知效果。这是这一转喻运用内涵外延传承的全过程:“保险”的外延内涵传到“安心”,“安心”的外延内涵传到了“保险”,这样保险—安心—保险的概念相互呼应,从而保证了“安心”在这一语句的语境下可以指代“保险”。

例(3)与例(4)的内涵外延传承过程基本相同。我们前面提到,“X不是A是B”可以分为两种构式意义,一种是“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如例(4);一种是“消除”B所表达的状态,如例(3)。因为无论是“获得B”还是“消除B”都是A的一个作用或功能,因此在“X不是A是B”构式中,说话者基本上都是选择了“作用和功能”涵项内容B传递A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把“B替代A”看作是“作用或功能”指代事物的转喻。

值得注意的是,“X不是A是B”新型构式中的替代,属于临时性的替代,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很强。正如陈新仁所说:“转喻如同隐喻一样,存在规约化梯度(scale ofconventionality)一些转喻已经固化,有些则产生于动态的语境中,具有临时性,甚至不可能规约化。”[6]例如,用hands来转喻people,用“北京”来转喻“中国政府”属于规约化的转喻,而在“X不是A是B”新型构式中,用B替代A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指代关系,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赋予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X不是A而是B”新构式中,“V+B”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可以接受的短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B之所以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替代A,使“X是B”成为可能的表达式,是因为在这种语言结构背后存在着“作用和功能”指代事物的转喻思维,具体地说,是语言使用者选择“功能和作用”模式传承A的内涵外延的结果。A与B内涵外延的传承使这种转喻思维在一定的语境下发挥作用,使B能够临时性指代A,“X是B”成为特定语境下有意义的表达式。

四、相邻吸纳与“X不是A”假性否定

以上分析了“X不是A是B”新型构式中A与B内涵外延的传承,而这种传承的实现是在追求经济性和新颖性的社会心理驱动下语言成分“相邻吸纳”的结果。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人类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原则在人们使用语言的时候起作用。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尽可能缩减语言的数量以节省力量的消耗。在网络社会,语言使用者更有省事省力的心理。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往往有创新求异,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这同样也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例如他们往往喜欢突破语言的常规用法以凸显自己的个性,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X不是A是B”新构式的形成同样也受到追求经济型和新颖性两种社会心理的影响。

与语义否定“不是……而是……”表转折关系不同,新型构式中的关联词语是表递进关系。邵敬敏和王宜广也把这种假性否定归为“本质性”假性否定,A和B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即通过否定现象A来突显本质B。Taylor指出,句法结构也有原型性问题,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如果把递进结构从句看作一个句法范畴,那么典型的递进格式包括:不但……而且……、不仅……而且……、不仅仅……而且……、不单……而且……、非但……而且……等。而本文探讨的“X不是A而是B”结构属于较边缘性的递进格式。我们认为,“X不是A而是B”递进结构是由原型的递进格式在“相邻吸纳”原则的作用下演化而来。余晓环注意到,表示语用否定的“不仅仅是……而是……”句式可以被“不是……而是……”改写,而句子的基本意义不变。[7]试比较例(5)、(6)、(7)与(8)、(9)、(10):

(5)有人从来就没有关心过大自然。那棵树与他没有任何联系。但他的冷漠不仅仅是对于原野、对于土地,而是对于一切的事物。(张炜:《你的树》)

(6)我从一开始喜爱的就不仅仅是什么地质学,而是这门专业的诗的本质、真的坚实。(张炜:《柏慧》)

(7)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不仅仅是为夺取一座城池,也不仅仅是为占领一座桥梁,而是为了打开华北通道,最后“彻底征服中国”。(徐如俊等:《枪声惊醒猛狮》)

(8)有人从来就没有关心过大自然。那棵树与他没有任何联系。但他的冷漠不仅仅是对于原野、对于土地,而是对于一切的事物。(张炜:《你的树》)

(9)我从一开始喜爱的就不仅仅是什么地质学,而是这门专业的诗的本质、真的坚实。(张炜:《柏慧》)

(10)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不仅仅是为夺取一座城池,也不仅仅是为占领一座桥梁,而是为了打开华北通道,最后“彻底征服中国”。(徐如俊等:《枪声惊醒猛狮》)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不仅仅是……而是……”句式把“X不是A而是B”改写成典型的常见的递进句式,而句子的大体意思保持不变。试比较例(3)、(4)和例(11)、(12):

(11)刘翔跨的不仅仅是栏,而是寂寞。

(12)我们买的不仅仅是保险,而是安心。

我们认为,作为递进结构“X不仅仅是A,而是B”能够转化而成为“X不是A而是B”假性否定的递进结构可以用相邻吸纳原则来解释。

“相邻吸纳”原则是语言表达式形成所遵循的一个原则。“语言表达式中两结构如果在语义上紧密相关在句法上频繁处于相邻位置,为满足经济表达的需要,会互相吸引最终融为一体”。比如,“很乡村”、“很德国”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其形成的原因就可以用相邻吸纳原则来解释。尽管副词一般来说不能修饰名词,但是语法规则允许程度副词修饰由“像……”一类介词引导的介词短语。两者经常在一起搭配使用,介词被相邻的副词吸纳而隐去,这样就有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者用认知模型中存储的知识图式可以预测“很像……”短语表达的语义内容,即使某些成分由于相邻吸纳而隐去,识解中也可以使“很首长”恢复为“很像首长的样子”,从而保持表达式结构的完整性可接受性。

典型的递进结构“X不仅仅是A,而是B”能够转化为“X不是A而是B”假性否定的递进结构,同样受到“相邻吸纳”原则的影响。一方面,由于“X不仅仅是A”与“X不是A”表达基本相同的语义,为了语言表达经济性的需要,“仅仅”可以被“不”相邻吸纳而隐去。另一方面,与“X不仅仅是A”相比较,假性否定的递进结构能制造出特殊的语用效果,如制造“话语陷阱”,获得幽默性效果;进行“话语智辩”达到主观化目的。而从读者理解的角度,由于“刘翔”和“保险”的认知模型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头脑中储存的关于“刘翔”和“保险”的经验知识,即“刘翔通过跨栏练习排遣2008奥运会后的寂寞”,“买了保险可以帮助使人获得某种保障,感到安心”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刘翔跨的是栏”,“我们买的是保险”,从而保证了表达式结构的可接受性。所以,尽管隐去了“仅仅”,存在于认知机制中的完形趋向律仍然可以恢复两个分句的递进关系。由于具备了经济性、新颖性和可接受性的,新构式得到广泛流行和使用。

五、结语

本文对近来流行网络的新型“X不是A而是B”构式进行了认知分析,探讨了之所以“X是B”和“X不是A”形成可能的表达式的认知理据。“X是B”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的表达式,本质上是“作用和功能指代事物”的转喻思维,其运作的内在机理是A和B发生了外延内涵的传承。通过对A和B外延内涵的传承的分析,本文揭示了“X是B”背后的转喻的运作机制。其次,“X不是A而是B”之所以能够表达递进关系,是受到相邻吸纳原则的影响。受语言表达的经济性的影响,又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创造出特殊的语用效果,典型的递进表达式的部分成分由于相邻吸纳而隐去。而由于认知模型的经验知识的高度规约化,读者可以在通过储存的知识图式把形式上的否定结构“X不是A”还原成为表达递进关系的分句。

参考文献

陈香兰:《防拟理解与转喻思维的异同》,《外语学刊》,2007年第5期。

刘辰诞:《结构与边界:语言表达式建构的认知基础》,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2~64页。

刘辰诞:《结构与边界:语言表达式建构的认知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徐盛桓:《“A是B”的启示》,《中国外语》,2010年第5期。

徐盛桓:《内涵外延传承说》,《外国语》,2009年第3期。

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9.

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注释】

[1]龙磊,曲阜师范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2]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3]卢英顺:《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

[4]邵敬敏、王宜广:《“不是A,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价值》,《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3期。

[5]徐盛桓:《转喻为什么成为可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外语学刊》,2008年第2期。

[7]余晓环:《“不是……而是……”格式新论》,《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