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九世纪汉学视野中的上海方言音类与词类

十九世纪汉学视野中的上海方言音类与词类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九世纪汉学视野中的上海方言音类与词类 ——《约翰福音书》前言及绪论詹姆斯·萨默斯[1]著 于海阔 方环海译译者注:1853年7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2]詹姆斯·萨默斯教授出版了译著《约翰福音书》[3],使用罗马字母[4]将《圣经》翻译成上海方言,这是最早出版的上海土白罗马字本《圣经》单篇。附录为汉英对照上海方言词汇表,相当于一个简易上海方言词典。

十九世纪汉学视野中的上海方言音类与词类 ——《约翰福音书》(1853)前言及绪论

詹姆斯·萨默斯[1]著 于海阔 方环海译

译者注:1853年7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2]詹姆斯·萨默斯教授出版了译著《约翰福音书》(The Gospel of Saint Joh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Dialect ofShanghai)[3],使用罗马字母[4]将《圣经》翻译成上海方言,这是最早出版的上海土白罗马字本《圣经》单篇。该书出版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方便来华传教士同上海本地人进行交流,二是为帮助不识汉字的上海人学习教义。

《约翰福音书》的“前言”部分简要指出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缺点和使用罗马字母拼写上海话的好处。该书的“绪论”则长达12页,对上海方言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包括表音系统、声调、构词法、名词和动词、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数词、虚词(particle)、介词和连词等。附录为汉英对照上海方言词汇表,相当于一个简易上海方言词典。[5]该书曾被用作国王学院的临时中文教材,在宗教史、翻译史、汉语方言学[6]及汉语教学研究史上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书中某些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一、前言

这本《约翰福音书》虽然篇幅不大,在将其介绍给公众之前,却需要对其性质及出版缘由进行一些解释。对该书的出版原因,三言两语即可说清,而对其性质,就必须在下文绪论部分进行具体说明才行。我们有种强烈的直觉,那就是庞大的东亚帝国——中国一定有人会因本书而获益匪浅,另外,本书对所有可能通过上海方言来进行汉语入门学习的人也会有所裨益。

对所有与汉语打过交道的人而言,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汉语里复杂的表意文字对思维培养构成严重的障碍,汉字作为交际工具来说太难掌握,更不易用来进行理性思维。

对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如果哪种语言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其结构和用法的话,那么这种语言一定是一种效率很低的交际工具。相较而言,罗马字母书写轻松方便,没有因相同音节的重复出现而产生歧义现象,显得非常实用。汉语书面语不太适合用罗马字书写,但是中国的各地方言却很适合。它们形式完整,多音节,虽无屈折变化,单词却由两个或三个音节组成,从而避免了歧义。用一位朋友的话说,“中国人学汉字同英国人学汉字一样难,同时,中国人学英国的文字同英国人学自己的文字一样容易”。

本书给中国人带来的好处是:从未学过汉字的中国人能够因此掌握这种提高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工具,并减少外国学生初学汉语的困难,并使其学习不再单调乏味;汉语语音让许多外国人感到刺耳,本书则以最明晰的方式描述了学生从他们汉语老师那里听到的模糊语音。不过对传教士及其他人士来说,该书能够提供很大帮助,使得他们一到中国上海就能立刻用当地人的话与人交流。

二、绪论

《约翰福音书》里所用的上海方言,其使用的范围大致相当于英国的威尔士大;在经过一些微小的变异后,其使用范围更加扩大。因此,对汉语中的这种个体方言的差别进行描述就变得非常重要。本书首次使用罗马字母拼写上海口语,在绪论中有必要简略地描述一下这种方言的特殊表达方式及其特点。关于汉语研究的总体论述,请读者参阅本人最近出版的著作《中国语言与文学讲义》。[7]

某种汉语方言一旦与汉字及书面语出现分离,其多音节特征就比较容易掌握。因此,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约翰福音书》里所采用的表音系统和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词形,以便能够用这种方言进行阅读和说话。

(一)表音系统

上海方言的元音共有9个,它们是i,e,a,o·,o,u,ü,9,a·,大致相当于德语或意大利语中的读音。例如:

i读音类似于feet中的ee;     e读音类似于lay中的ay;

a读音类似于ah!中的a;o·读音类似于law中的aw;

o读音类似于no中的o;u读音类似于root中的oo;

ü读音类似于法语l’une中的u;

9读音类似于德语k9nnen中的9,或法语soeur中的oeu;

a·读音类似于gun中的u,或cur中的ur。

上海方言中没有明确的双元音,但有一个特殊的元音,写作tszoo,dzoo等,发音时只发其中一部分。发音规则为:将嘴唇放在发元音u或oo的位置,然后发tsz或dz,嘴唇不要动,也不要将元音发出。

辅音总体上同英语中的类似,例如:

k读音类似于kite中的k;g读音类似于gate中的g;

ch读音类似于church中的ch;j读音类似于jaw中的j;

t读音类似于till中的t;d读音类似于do中的d;

p读音类似于put中的p;b读音类似于but中的b;

s读音类似于sin中的s;sh读音类似于shin中的sh;

z读音类似于raise中的s;zh读音类似于vision中的si;

l读音类似于like中的l;m读音类似于may中的m;

n读音类似于no中的n:该音位于末尾时只起到使前面的元音鼻音化的作用(例外:n位于元音ü之后时发音同no,run中的n相同);

r读音类似于法语merci中的r:只出现在音节°·r和上声的a·r中,但发音时千万不要发成颤音;

ng读音类似于法语bon中的n;

符号“‘”和“h‘”表示不同程度的送气;

f,v,w,y的发音同英语相同。

作为基本的发音规则,要记住每个元音必须发得饱满、完整,每个字母只能发一个音。两个辅音或两个元音在一起时,并不意味着要将发音合并在一起:每个音必须发清楚,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以元音ü和9开头的词,当首字母大写时,要像德语一样分别写为Ue和Oe,这时Ue和Oe读音如同ü和9。

Ts、tsz、dz、ng、ny、ky、hy、kw、hw、sz、ssz这些读音由每个字母的清晰的发音所组成:ng位于字首时发音同hang中的ng类似。

(二)声调

声调指的是标在每个音节上方的符号,表示某声调专门属于那个音节。上海方言中声调共有8个,分别为上声调系列4个和下声调系列4个,它们的符号依次是:—、\、/、∨;∧、\·、·/、V[8]

(1)上声调系列在发音时音调较高,下面详细介绍。

第一声:如p*。第一声也称为平声,因为声调平坦,无升降变化。这个声调类似于英语陈述句中突然说出yes或no的情况。

第二声:如p1。这个声调类似一种特殊的哀叫,发音时声调上扬。

第三声:如pá。这个声调同第一声有些相似,发声时突然,很像小孩在哭叫时说的:“pá,pá,come here.”

第四声:如p0。在发声时突然停止,使元音变短,即可发出该声调。

(2)下声调系列在发音时单调较低,下面详细介绍。

第一声:如b°。同上声调系列中的第一声几乎完全相同,只是音高较低。

第二声:如ba(该声调标法为右斜线右侧加实心圆点,即“\·”)。这个声调同苏格兰人的腔调完全一致,却难以描述。

第三声:如ba(该声调标法为左斜线左侧加实心圆点,即“·/”)。这个声调相当于表示疑问时的声调,如:啊?

第四声:如ba(该声调标法是v中间加一实心圆点)。这个声调类似于上声调系列中的入声。发ba时声音突然停止,听起来好像以t或k结尾一样。

连字符用于连接音节以组成复合词和给相邻的词附加上虚词。在读复合词时,每个音节都要重读。每个名词和动词都要重读,除了动词、动词和形容的后缀tsz和ka·之外。音节ka·作为所有格标志,读音短促,不重读。

虽然这些声调要求发得准确清晰,但是读者可以发现,在普通的书信和文章中它们是可以省略的。

上海方言,或广而言之——中国的汉语中,没有冠词a或the,而是用指示代词和数词“一”代替。

尽管中国人经常用同样的词表示名词意义或动词意义,他们还是有一类词专门指事物,另一类词专门指行为。使用名词来表示动词意义,或者用动词表示名词意义,都不过是特例而已。中国的各地方言,尤其是上海方言中,这一点显而易见,动词和名词各自具有相应的形式。名词如要变为动词,必须添加后缀,像汉语官话那样只改变声调是不够的。同理,动词若要变成名词,只能通过添加虚词来实现,如:动词“话”加上虚词“头”则成为名词“话头”。

(三)构词法

(1)最常见的构词方式是同义词联合形成复合词,如:亮光。

(2)重复相同的音节来加强意义,如:样样。

(3)某类动词后加上词尾“头”,构成名词,如:话头,想头。

(4)动词加上dzoo、tsz等变成特指词。

(5)名词或动词加ka·(个)变为形容词。

(四)名词和动词

该书绪论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本书的阅读,因此,下面分别介绍本书一开始就出现的一些主要的名词和动词。

(1)名词

铅起始[9]:beginning      话头:word

神:God物事:things

活命:life世界上:world

人:man亮光:light

暗淡:darkness

(2)动词

有拉:have是:is

靠得仔(之):depends upon有个:have or had

照个:shines,illumines晓得:can understand

打发:send,sent叫:called,named

相信:believe

第一个名词“铅起始”中,“起”和“始”都是“开始”(beginning)之义,“铅”只是语调虚词,在该词中作前缀。第二个名词“话头”由动词“话”和虚词“头”组成。“神”(God),迷信的中国人把他们所崇拜的所有现实的和虚构的东西都称为“神”。“物事”是一个复合词。“活命”的字面义为“活的命运”(living-destiny),相当于英语中的life。“世界上”的意义为“world”。

词的用法可通过不同的格和形式来进行说明:

铅起始:beginning

铅起始个:of the beginning

打铅起始:from the beginning

话头:word

话头个:of the word

给话头:to the word

打话头:from the word

“个”(Ka·)可用于构成所有格,“给”必须用于与格。中国人经常使用后置介词来代替前置介词。

动词的用法举例如下:

A:靠得

现在时:靠得仔(之):to depend upon

过去时:靠得拉个:depended upon

将来时:要靠得仔(之):will depend upon

祈使语气:靠得仔(之):see

潜在语气:可以靠得仔(之):may or can depend upon

B:看见

现在时:看见仔(之)[10]:to see

过去时:看见歇:seen

将来时:要看见仔(之):will see

祈使语气:看见仔(之):see

潜在语气:可以看见仔(之):may or can see

现在分词通过在词根上添加前缀“垃拉”(in)构成,如“垃拉看见”、“垃拉话”。“个哉”这一词尾形式用来表示过去时,“末哉”表示现在时和潜在语气。前者表示动作的绝对完成,后者则表示自由状态的许可。

(五)代词

(1)人称代词(单数及复数)

我:I,my or me    我个:mine    侬:you    侬个:your

伊:he伊个:his我伲:we我伲个:ours

亻那:you亻那:your伊拉:they伊拉个:theirs

(2)指示代词和不定代词

第个:this,or these搿个:that,or those拢摠:all,every别个:other

呒:none随便啥:any侪搿能:such还有一个:another

咾:either...or(用在两词中间)都没个:neither

(六)数词

一:one第一个:first二:two第二个:second

三:three第三个:third四:four第四个:fourth

五:five第五个:fifth六:six第六个:sixth

七:seven第七个:seventh八:eight第八个:eighth

九:nine第九个:ninth十:ten第十个:tenth

十一:eleven第十一个:eleventh十二:twelve第十二个:twelfth

十三:thirteen第十三个:thirteenth

十四:fourteen第十四个:fourteenth

二十:twenty三十:thirty

一百:one hundred一千:one thousand

(七)虚词

上海方言虚词丰富,用法功能多种多样。要想正确地使用它们,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学会。这里列举几个。

句尾虚词有下面几个:“末”用在分句尾部,但从不用在整句话的结尾。“咾”用作普通的分句末尾虚词。“耶”[11]经常用在整句的末尾,表示感叹。这三个虚词都无特定意义。

“Tse-na”[12]为肯定句句尾虚词。语调虚词“葛末”常用在分句的前面。“拉”与动词和形容词连用,没有实际意义,对它们的形式也几乎没有改变。

(八)介词和连词[13]

in:垃拉with:同from:打by:用

above:上头below:下头behind:后底头before:垃拉面前

near:壗头without:呒没upon:浪on this side:第摆爿

on that side:故摆爿without:外头within:里向amongst:当中

across:过去not:勿if:若是because:因为

therefore:葛络but:难末and:搭仔why?为啥咾

then:贴正there:第搭where?阿里before:前头

附:简评

当然,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约翰福音书》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传教士同上海人进行交流,因此该书就有了一些急就章的特征,绪论中对上海方言的描述也显得略为粗浅;但应该肯定的是,作者作为19世纪的西方学者,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上海方言进行的观察以及对语言教学方面的某些感悟,还是很精到的。

最后,译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约翰福音书》一书出版时,詹姆斯·萨默斯教授的名著《汉语手册》(1863)尚未成书;相较而言,《汉语手册》无论在教材体例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要比该书更为成熟。在《约翰福音书》中萨默斯还使用了自己创设的表音系统,为方便读者,我们特将其还原为通用的汉字。

【注释】

[1]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1828 1891),亦译苏谋斯,19世纪英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有《汉语手册》(A Handbook of theChinese Language,1863)。本文的翻译与研究得到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19世纪西方汉学与汉语词类研究”(2012B149)的资助,谨此致谢。

[2]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London)由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和惠灵顿公爵于1829年创建,是一所传统的英格兰教会管理的大学学院,也是伦敦大学最古老、最大的学院之一。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是当时英国国内唯一一所教授汉语的学院,由于伦敦大学一直采用特殊的管理制度,该学院英文名称至今仍使用King’s College,London。

[3]John St John,James Summers.The Gospel of Saint JohnIn the Chinese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Dialect of Shanghai.London: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1853.

[4]罗马字母(Roman alphabet),也称为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

[5]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李如龙:《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1853年4月,萨默斯的首部中文研究著作《中国语言与文学讲义》(Lectureon theChinese Languageand Literature)由John W.Parker&Son,West Strand出版。这原是萨默斯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发表的一篇演讲,出版时增加了附录部分,收有古今各种字体的汉字。文中指出了研究中国以及学习中国语言的重要性,向听众和读者介绍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并着重分析了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中国文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8]第八个声调的标法是V中间加一实心圆点,由于字符库的原因特作此说明,以下同。

[9]参见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4页,“铅起始”意为:刚开始,起初。“铅”这一虚词在老上海话中很常见,现已被“刚”代替,现今用“刚开始”。

[10]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250页。

[11]“耶”现用作“啊”,见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246页。

[12]此处原文为Tse-na,我们遍查资料,难以确定相应的汉字写法,暂按原文处理为Tse-na。

[13]本部分译法参考了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2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