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语不惊人死不休——巧妙的结束语
一场成功的演讲,除了需要精彩的开场白之外,一个具有艺术性的结束语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善始善终地把结束语说好,整场演讲才算是圆满成功,不然会给人一种美中不足的遗憾。演讲时,如果结束语说得好,就像是一段交响乐结束时的“强音”,摄人心魄;如果结束语说得不好,则像是吃坚果时,最后一颗是苦的,难以下咽。
那么,怎样才能在演讲的最后奏出“强音”呢?
制造耐人寻味的效果
说话时说一半留一半,最耐人寻味,最吊人胃口,就像是把听众所有的兴奋点都调动了起来,然后,突然全部落下。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落差,达到“强音”的效果。如同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所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达到高潮时果断结束,未尽时戛然而止。”当然,这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当演讲处于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时候突然结束,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例如,一个干部面对群众做演讲,在一番铿锵有力的论述之后,这样结尾:“最后,我不想再表白什么了。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谢谢大家!”在演讲的最后,他没有高谈阔论地表决心、发号召,而是用简短的一两句话煞尾,让听众始料未及,耐人寻味。
以设问叠加来引人深思
有时候,设问或反问能够加强语气,就像一股劲风,吹进听众的心田,博得掌声和喝彩。在节目《最后的华县皮影》临近尾声时,主持人说出了这样的结束语:“流传了千年的华县皮影,如果真的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观众朋友你会作何感想?一门艺术从产生到辉煌到衰落可能有它自己的规律,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民族艺术,如果真的就这样没有了,我们大家伙儿能不为之惋惜吗?此时此刻,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一时半会可能也讨论不出这个结果来。在今天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再一次聆听那天籁般的碗碗腔,再一次感受这千年皮影的绝美吧!”
在节目临近尾声,主持人没有一味地赞扬华县皮影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是以“反向提问”的方式将皮影后继无人的尴尬问题提了出来,交给观众来互动思考。接着,在提示民间艺术重要性的基础上,主持人再次反问:“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民族艺术如果真的就这样没有了,我们大伙儿能不为之怜惜吗?”最后,问题再次交给观众。这种设问叠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以名言诗词来增添文采
在结尾中,如果能增加一两句名言或者诗词,平淡的语句一下子就飞扬出了文采,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在节目《峡江号子王》的最后,主持人说:“过三峡,如今高峡出平湖,马达声声,当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半个多世纪的号子声中,他把自己的满腹豪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是三峡特有的声音,这是这方山水孕育的旋律,也是所有来此旅游的人真正需要领略的人文。”主持人巧妙地连续使用了“高峡出平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恰当地表现了三峡周围环境的历史厚重感和浓厚的文化意蕴。
以随机应变显示水平
利用现场突发的情况随机应变地说出结束语,更能显示你高超的演讲水平,是奏出“强音”的妙招。
例如,在一次干部竞聘的演讲会上,当老王竞聘处长的演讲接近尾声的时候,外面突然雷电交加,隆隆的雷声几乎要把他的声音淹没。他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指着窗外说:“同志们,听着窗外响起的阵阵春雷,我的心也随之震颤了。是啊,我们的竞聘现场不也是春雷滚滚吗?干部制度改革的春雷正在我们这块天空上震响。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也许我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我要张开双臂,为春雷的轰鸣而欢呼!”老王随机应变,改变原本的演讲稿,借天气的突然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起死记硬背稿子的竞聘者来说,更显出其演讲水平的高明。他精彩的结束语获得了现场的掌声和喝彩,也为他增添了竞聘成功的砝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谈话中,虽然结束语不需要像演讲那样追求“艺术效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注意这个细节,也将会为我们的口才增色不少,并且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