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多必失,不该说时绝不说

言多必失,不该说时绝不说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多必失,不该说时绝不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固然说明你口才不错,但是,如果不注意时机,不该说的时候也说个没完,必然会导致祸从口出,给自己惹来麻烦。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言多必失,言多坏事。所以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多说。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

言多必失,不该说时绝不说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固然说明你口才不错,但是,如果不注意时机,不该说的时候也说个没完,必然会导致祸从口出,给自己惹来麻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是很难补救的。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注意方式、把握分寸,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非常得体,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

适时保持沉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适时的沉默与美妙的语言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休止符与音乐符一样重要。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说出不恰当的话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产生严重后果。

一天深夜,哈罗德回家时误入隔壁邻居家,异常窘迫的他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我好像听见里面在庆贺什么,所以才走了进来。”房间里顿时出现了一片尴尬的沉默。事后,哈罗德的妻子告诉他,邻居家的主妇刚刚小产。哈罗德说:“现在,即使是情况万分紧急,我也要静思慎言。”

《谈话的艺术》的作者、心理学教授格瑞德罗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言多必失,言多坏事。

古语说:兵不在多而在精。说话也应以“精”为好。《墨子闲话》中记载如下一个故事。

子禽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言有好处吗?”墨子的回答非常巧妙:“青蛙日夜都在叫,弄得口干舌燥,人们却对他厌倦至极。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不都被叫醒了!”

这段话正是说明了说话多并不一定会让人喜欢,尤其是在长辈、上级面前更要谨记言多必失,否则不仅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招来灾祸。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杨修出身于东汉豪门,他生性机敏,聪明多智,不过却不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凡事都愿意开口点破,使得本来就疑心很重的曹操十分反感,终遭杀身之祸。

一次,曹操在他很爱吃的酥点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见了,一本正经地说道:“这是一人一口酥啊,是丞相让我们把酥点分着吃了。”于是便打开盒子与众人将酥点分吃了。事后,曹操心中十分不痛快,恐怕日后难以驾驭杨修,开始对他心存疑忌。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时,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定夺。恰在此时,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不明“鸡肋”是何意,但又不敢向曹操继续请示,于是就传令众官兵“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告诉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不解其意,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回朝,所以现在就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曹操得知此情后,大怒,对杨修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于是命令将他斩首。

作为“下属”,杨修竟妄自猜测主公的意图,并且大肆宣传,口无遮拦,怎能不惹怒曹操呢?

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自心生而使人添色增光。所以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多说。

妙语点睛:

管不住自己舌头的人,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惹祸。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