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 对话时的目光
两个人之间正常对话时的目光使用方法,是可以简单推论而得知的。听说并用时,不得不一直注视对方,紧盯对方的眼睛。正常的注视情况要因对话者的性别、个性、文化形态的背景、话题、说话现状及其他几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还是可由眼睛的功能推定其对话时目光用法的类型。
各种研究调查的结果表明,对话时的目光大致有五个功能。即,(一)调整说和听的交替,(二)观察对方的反应,(三)表达意义,(四)表达感情,(五)传达相应对人关系的性质。
说话者往往是先相互注视对方之后才开始对话,不久再移开视线。阐述自己的意见一完,就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同时发出自己打算听取对方意见的信号,并再次注视对方。对此,第三章中已有详述,但如果说话者不进行这种第二次的相互注视,则表达还要继续说话的意义。
对听话者来说,为了表达自己想要说话的意图,要在对方阐述一个意见后,及时看一下对方。一旦错过这一注视的时机,就等于奉还了自己发言的机会。于是,对方只能在自己已经说过的东西上添加点什么,或者连续保持拘谨的沉默。而且,相互注视的情况一旦少了起来,那就意味着,这种对话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对方持续移开目光,似乎是表示不感兴趣的信号,但有时却不过是对方有点害羞,或心情不佳而已。不过,判断是否害羞的手段并不存在,有些疲倦也说不定。
有着仓皇眼神,不断东张西望的人,同样也会使人紧张。有时,其人匆忙一瞥的视线方向能够提供其眼下关心之事的线索,但总起来说,在这种场合,人们总想尽快离开其人。
对话之际,为了检视对方的关心度、理解度以及对这些话的容受度也常使用目光。质言之,对方对本方的注视程度成了判断其人注意集中度的标志,进而,注视和被组合的脸部表情变化都能提供本方想要了解的对方的反应。
在仔细考虑对提问的回答以及对方如何反应的场合,无论说者还是听者一般都会相互移开目光,这也是调查结果已经证明的。原因似乎是,伴随着精神向内集中,人们希望对视觉的刺激尽量减少,以至于,不仅移开目光,而且新入眼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与自己眼睛的焦点重合。
作为心灵窗户的眼睛,由于能显露吃惊、害怕、愤怒、不快、愉快、悲伤以及其他种种情感。常跟脸部的其他部分连带演出。眼睛还能表现威胁、责怪、憎恨、恐吓、装傻、恳求、诱惑以及求爱之类意图。这类感情的程度差别,不仅通过眼睛和脸的外观可以传达,而且通过注视时间的长短和固定程度也可以传达。
对话中眼睛的另一个功能是听者和说者相互传达如何评价自己同对方的关系。根据某一个调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交流对象当做中等地位的人物,则本方的注视和对方的注视均达到最大限度;如果对方的地位极高,则为中等程度;如果对方地位很低,则达到最低限度。
在谈话对方是可信赖的人时,出自本方的注视更长更频繁,在谈话对方是喜欢的人时也同样。但是,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即使对讨厌的人,也进行冰冷的凝视。
对于求爱时眼睛的使用方法已经引起很多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对于企图保持更亲密关系的对象,无论男女均运用“秋波”这种传统方法,也得到科学调查的印证。一般而言,订了婚的男女,相互注视会增多;意欲从此成为亲密伴侣的男女之间双目交视的时间也会来得更长。
关于这一主题,海伦·G·布拉温所著的《性和独身女性》作了极为有趣的描述,其中提到,一个独身女子若在西餐馆等公共场所选中一个男子,直接深情地凝视其眼睛,然后,回过头来与同伴聊天或阅读杂志。接着,作出一种挂念的姿态,再度同样凝视其人,随即垂下头来。如此往复三次,就会诱惑其人、引起其人对自己的兴趣。结论是:暗送“秋波”,至今仍是求爱者的致胜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