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浚其泉源”之“浚”的释义

关于“浚其泉源”之“浚”的释义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浚其泉源”之“浚”的释义唐代魏徴《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首句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浚其泉源”之“浚”,不应该注为“疏通”或“疏通水道”,宜释为“深”。

关于“浚其泉源”之“浚”的释义

唐代魏徴《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首句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专科)91页注③:“浚,疏通”。又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语文》第278页注③:“[浚(jùn)]疏通水道”。两书是多次印刷,至今通用的教材,后者对“浚”的标音错误(按,应该注为jùn)姑且不论,就两书对“浚”的释义来看,均不够确切,与文意不符。

“浚其泉源”之“浚”,不应该注为“疏通”或“疏通水道”,宜释为“深”。句中“泉源”指泉水的源头,如《诗经·魏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毛传:“泉源,小水之源。”正是。在一般意义上,“疏通”是清除阻塞,使河道或交通畅通的意思,泉源如果是被堵塞而不畅通,那么,把“浚其泉源”之“浚”释为“疏通”或“疏通水道”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泉源本来就没有打开,或打开了而由于打开的纵深不够,水流细小,那么,“浚”就不是“疏通”或“疏通水道”的意思了,而是“深”“深挖”的意思。原文是说只有源深,才能流远,所以,将“浚”释为“疏通”或“疏通水道”,就不妥当了,而且如果将“浚”释为“疏通”或“疏通水道”,会致使上下文文理不能贯通。文章紧接的下面一句话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与上文对举,是从反面阐明同一个道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相对,充分表明“欲流之远”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是“必浚其泉源”。反过来说,如果“源不深”,那么,欲“流之远”,则“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浚其泉源”与“源不深”一正一反,恰好证明了“浚”在文章中是“深”的意思。

“浚”有“深”义,或者与“深”有直接联系的意义,在古书中也普遍使用。例如:

《周易·恒》:“初六,浚恒。”唐孔颖达疏:“浚,深也。”清宋书升《周易要义》:“入而求深之象,故言浚。”可知“浚恒”之“浚”正是“深‘的意思。

《诗经·小雅·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毛传:“浚,深也。”郑玄笺:“山高矣,人凳其巅;泉深矣,人入其渊。”

《春秋·庄公九年》:“冬,浚洙。”杜预《春秋左传注》:“浚,深之。”《公羊传》:“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都以“深之”释“浚”,说明“浚”的动词用法。“深之”即“使之深”,“之”指代“洙”,“浚洙”是使洙水深,即加深洙水的意思。当时鲁国害怕齐国进攻,故将洙水加深,以阻碍齐军来犯。

《汉书·沟洫志》:“屯氏河不流行七十余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颜师古注:“浚,谓治道之令其深也。”据此,知“易浚”之“浚”是挖深河床的意思。

《旧唐书·音乐志》:“萧萧艺祖,滔滔浚源。”这里“浚源”即深源,在句中用来比喻事业的本源,“浚”是“深”义。

韓愈《答张籍书》:“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句中“浚其源”是深挖其源之义。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湍而浚者”即水流急而深的地方,“浚”指水深。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注“浚(jùn):深。”甚确。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句中“深潭”与“浚谷”相对,“浚”正是“深”的意思,“浚谷”即“深谷”。

以上我们通过传注及唐以后的文句,证明“浚”表“深”义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义位。在字书中,释“浚”为“深”最早见于顾野王的《玉篇》,该书《水部》:“浚,深也。”此后《类篇》《康煕字典》在“浚”字下都收有“深也”这一义项,这几部书都未列与“疏通”义有关联的义项或例证。《辞海》(修订本)在“浚”字下,既列有义项“深”,又列有义项“疏浚”,并引《新唐书。诸公主传》中“[长宁公主]作三重楼以冯观,築山浚池”为例,作“浚疏”义的例证,错。句中“浚池”是加深或深挖池塘的意思,“浚”的基本含义还是“深”,只不过是动词义罢了。《汉语大字典》承《辞海》之说,也分立了“疏浚”这一义项,但所举的三个例证(详见第三卷1363页)中的“浚”字,用的却是“加深”或“深挖”之义,仍是“浚”在“深”这个意义上的动词用法。若按传统的立项习惯来衡量,“疏浚”这一义项实属多余,应该归并于“深”这一义项之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浚”的基本意义是“深”,把“浚”释为一般意义上的“疏通”或“疏通水道”,不够明确,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句中是“深”的意思,而不是“疏通”或“疏通水道”。也只有解为“深”,才能和下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意思连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