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物量变化“++”构式考察

表物量变化“++”构式考察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物量变化“++”构式考察_对外汉语研究与探索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考察任 蓓提 要:“NP+VR+QP”构式表示各种量的变化。其中表物量变化“NP+ VR+QP”构式不但与数量短语有关,而且跟动结构式的研究紧密相连。本节将对表物量变化的“NP+VR+QP”构式VR的语义特征进行归纳,考察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

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考察

任 蓓

提 要:“NP+VR+QP”构式表示各种量的变化。其中表物量变化“NP+ VR+QP”构式不但与数量短语有关,而且跟动结构式的研究紧密相连。同时,该构式另一个特点是以动结构式VR为中心形成了一个“NP+VR+QP”构式。本文将对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归纳出其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构式 物量 动结构式

1.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VR的句法、语义特征

1.1 VR的句法特征

我们列出几个典型的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的例子:

(1)房间从不到3米的窄缝中擦墙而过,星头撞瘪一块,星体却傲然挺胸。

(2)放在地面上,会受潮而降低发芽率。应用砖石将种子口袋挂高50厘米。贮存室要注意通风换气。

(3)也就是说,办公桌撤掉几张?

(4)心里有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地把脸拉长一尺。

张斌(2002)将述补短语纳入谓词性短语[1]。据此,以上各例中的“撞瘪”、“撤掉”、“弄错”、“拉长”都是述补结构,因而它们都是谓词性的。张斌(2002)还进一步指出:谓词性短语的功能与谓词一样,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有时也能作主语和宾语。[2]我们在这里只讨论述补结构作谓语的情况。从VR内部构成上来说,V为动词,如:撞、蹭、拆、折;而R的情况比较复杂,既可能是动词,也可能是形容词,如:

(5)雅典人很高兴,他们认为这是容易做到的,于是将旧香槟的各棱放大一倍,做了一个新的立方体香案。

(6)他明确下了一道命令:“高寒,下次来我家,头发剪短三寸。”

“大”、“短”都是典型的形容词,由此可以得出: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的VR,既可以是VV型的,也可以是VA型的。进一步探讨VR充当谓语的情况,发现并不一致:

表1-1

img3

第一种情况,该构式中“NP+VR+QP”、“NP+V+QP”以及“NP+R+QP”的叙述都是成立的。这说明V、R各自承担部分谓语,再通过R与V的内部动结关系将两部分的陈述统一起来,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为:

img4

如例(1)中的“撞”与“瘪”是VR的分拆,再通过“瘪”与“撞”的动结关系将“星头撞(了)一块”和“星头瘪(了)一块”整合成“星头撞瘪一块”。

第二种情况,该构式中“NP+VR+QP”、“NP+R+QP”的叙述是成立的,而“NP+V+QP”的叙述不成立。我们认为,这说明V并不直接承担部分谓语,而是通过R构成VR动结构式才成立,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为:

img5

如例(2)中的“挂”并不能直接充当谓语,只能以“挂高”的形式来完成叙述。

第三种情况,该构式中“NP+VR+QP”、“NP+V+QP”的叙述是成立的,而“NP+R+QP”的叙述不成立,R不能直接承担部分谓语,而是通过V构成VR动结构式才能作用于NP,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为:

img6

如例(3)中的,“掉”不能直接成为“办公桌”的谓语,只有通过与“撤”构成“撤掉”才能成立。

第四种情况,该构式中只有“NP+VR+QP”的叙述是成立的,“NP+V+ QP”、“NP+R+QP”的叙述都不成立。这种情况非常特殊,表明VR只能形成整体来充当谓语,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为:

img7

如例(4),“脸拉(了)一尺”、“脸长(了)一尺”接受度都很低,必须通过融合成“拉长”,用其整体形式充当谓语。

综上所述,表物量变化的“NP+VR+QP”构式VR在整个构式中充当谓语,但是VR充当谓语的情况并不一致,下文将对这四种情况下的VR从语义上进行考察。

1.2 VR的语义特征

我们在前文中以表物量变化的“NP+VR+QP”为典型考察对象,归纳了VR充当谓语的四种不同情况。

明确了这样的分布趋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VR在语义上各有什么特征?本节将对表物量变化的“NP+VR+QP”构式VR的语义特征进行归纳,考察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

第一种情况下的VR,即:

表1-2

img8

如:

(7)赣州,行程1000多公里。有一次,他因劳累不慎摔在路旁,皮蹭掉一块。

(8)……千态万状,未易殚述,岂海若缘。予之将去……。

一句反问句拆成两段。这种情况下的VR表示NP先后发生V、R两个具备因果关系的动作或状态。

将例(7)中的“蹭掉”作为典型的考察对象,“蹭掉”是指“皮”先发生了(蹭)这个动作,后发生了“掉”这种状态的变化,而“蹭”与“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8)也可以做相同的分析。

因此我们将第一种情况下的VR语义特征归结为:表示NP先后发生的具备因果关系的动作或状态。

第二种情况下的VR,即:

表1-3

img9

如:

(9)放在地面上,会受潮而降低发芽率。应用砖石将种子口袋挂高50厘米。贮室要注意通风换气。

(10)她回到家用肥皂不断地洗身子,甚至用刷子刷,希望自己能洗白几层,但洗下来的不是黑色,是红色,是血!

这种情况下的VR表示NP发生了R,V是R发生的原因或方式,并不直接与NP有意义上的联系。

将例(9)中的“挂高”作为典型的考察对象,“挂高”表示“口袋”发生了“高”,而“挂”是“高”发生的原因,它与“口袋”并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例(10)中的“洗白”也可以做相同的分析。

因此我们将第二种情况下的VR语义特征归结为:表示NP发生的由V产生的R。

第三种情况下的VR,即:

表1-4

img10

(11)听了“笑话大王”的这句话,同学们笑倒一片,连连说:“冤家宜解不宜结。”

(12)也就是说,大化机关的办公桌撤掉50张?

这种情况下的VR表示NP发生了V,R对V产生的结果在程度上进行限定,并不直接与NP有意义上的联系。

将例(11)中的“笑倒”作为典型的考察对象,是指“同学们”发生了“笑”这个动作,而“倒”是对“笑”进行程度上的描述,并不直接与“同学们”发生意义上的联系。例(12)也可做同样的分析。

因此我们将第三种情况下的VR语义特征归结为:表示NP发生了R种程度的V。

第四种情况下的VR,即:

表1-5

img11

这种情况尤为特殊,因为它的V、R都不能独立充当谓语,只有两者构成动结构式VR才能完成叙述。VR融合程度很高,本文在此仅列出典型例子以证明该种情况的存在:

(13)心里有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地把脸拉长一尺。

1.3 VR充当谓语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的VR在充当谓语的情况上存在四种情形,本节将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这四种情况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关系。

第一种情况:V、R分别承担部分谓语,然后通过两者之间的动结关系将叙述统一起来,V、R意义都很实在,表示NP先后发生的具备因果关系的动作或状态。

第二种情况:V不能独立充当谓语,而要通过VR的动结关系作用于NP,V、R的意义实在,表示NP发生了由V产生的R。

第三种情况:R不能独立充当谓语,而要通过VR的动结关系作用于NP,表示NP发生了R种程度的V。

第四种情况:V、R都不能独立充当谓语,只能通过VR动结关系整体作用于NP,V、R的意义语法化程度高,语义融合现象十分突出。

2.QP的特征

以上我们讨论了表物量变化的“NP+VR+QP”构式VR的相关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语料探讨了其形式、意义上的统一。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该类“NP+VR+QP”构式的QP也极具特色。

从外部形态上看,它都是由一个数词与一个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本文将探讨QP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及其语义指向。

2.1 QP的句法特征

我们先看几个典型的例子:

(14)附近的农民倒车时不小心撞倒我的汽车,车门撞瘪一块。

(15)“穷忙,还发不了财!”李子荣指手画脚地嚷,树上的小鸟吓飞一群。

(16)不合理开发资源,打造所谓的“避暑胜地”,就像把好好的蛋糕咬掉一口。

(17)见老师在他的期末成绩单上写到:王立申和同学打成一片。

上面的四个例子是我们归纳出来的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的四种情况,我们以这四个例子为代表分析四种情况下的QP句法特征。张斌(2002)提出了区别宾语和补语的方法,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QP大多是体词性短语,但形成原因不同。如前两种情况下的:“一块”、“一群”、实际上是宾语部分前移的结果,为“一块车门”、“一群小鸟”,也就是说,QP指的是前面NP;第三、四种情况下的QP“一口”、“一片”,不是前移的结果,也不能说“一口蛋糕”、“一片王立申和同学”。

(2)前两种情况下的QP可以用“把”字提前,说成“把一块车门撞瘪了”、“把一群小鸟吓飞了”,后两种情况不可以说成“把一口蛋糕咬掉了”,“把一片王立申和同学打成了”。

(3)张斌先生列出区别宾语和补语的第三条标准,即用“得”字判别,在本文的考察中只适用于少数语料,不具备普遍性,故不再列出。

综上所述,出现在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的QP在构式中既可能充当宾语,也可能充当补语。

2.2 QP的语义指向

从考察QP的句法特征的结论中我们发现,QP在不同情况下既可能充当宾语,也可能充当补语。前人在探讨动词后面的数量短语时,常常要涉及语义指向问题。语义指向的差异不仅关系到句法关系的不同,而且也关系到对构式意义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QP的语义指向进行描写和分析。

基于前文中的句法分析,我们对不同的QP做语义指向的分析。

(14)'附近的农民倒车时不小心撞到了我的汽车,车门撞瘪一块。

(15)'“穷忙,还发不了财!”李子荣指手画脚地嚷,树上的小鸟吓飞一群。

(16)'不合理开发资源,打造所谓的“避暑胜地”,就像把好好的蛋糕咬掉一口。

(17)'只见老师在他的期末成绩单上写道:王立申和同学打成一片。

我们认为第一种情况下的QP指向的是前面的NP;第二种情况的QP指向R;第三种情况下的QP指向V,第四种情况则指向VR。

2.3 QP的语义特征

前面两节我们分别从句法特征及语义指向两个方面对表物量变化“NP+ VR+QP”构式QP进行了考察,本节将继续讨论该类“NP+VR+QP”构式QP的语义特征。

第一种情况下的QP指向的是前面的NP,因此它表示的是变化前后NP物量变化值。

第二种情况下的QP指向R,表示变化前后R的物量变化值。

第三种情况下的QP指向的是V,表示变化前后V的物量变化值。

第四种情况下的QP指向VR,表示变化前后V的物量变化值。

3.NP的句法、语义特征

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NP的句法语义特征,对“表物量变化”这个构式义的影响并不是特别明显,故本文在这里不做重点研究,只对其在语料中呈现出的相关特征进行概述。

(一)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NP表示的是体词性短语,包括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具体来说有名词、数词、体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带有定语的以谓语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由各类体词组成的联合短语、同位短语、“的”字短语。

(二)NP与VR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往往允许其他成分的插入。NP与VR常常可以插入其他的成分,如“单词总要记错几个”、“零件冷不丁仍丢掉一批”等。

4.小  结

本文通过对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的全面考察,总结分析了该类型各在句法语义上的特征。

从各个组成部分来看,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VR充当谓语,对NP的物量变化进行陈述。但是,这种类型内部VR充当谓语的情况并不一致;同时,各种情况下的QP在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上也存在差异。

从整体上来看,表物量变化“NP+VR+QP”构式具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根据VR充当谓语情况的不同,在整体表意上也出现了差异,形式和意义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马 真、陆俭明 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二、三),《汉语学习》第1期

李艳惠、陆丙甫 2002数目短语,《中国语文》第4期

石定栩 2006动词后数量短语的句法地位,《汉语学报》第1期

张 斌 2002《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朱艳华 2008“动词+数量短语”的句法属性浅探,《时代教育》第5期

【注释】

[1]张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

[2]张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