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话时间名词词缀“歇”的产生与发展
刘 静
提 要:“歇”在上海话时间名词中常用作词缀,表示一段短暂的时间,常常同其它词语组合为时间名词,如表示“这段时间”的“迭歇”,表示“马上”的“一歇”等。本文试图对“歇”字进行语法化考察,从而对上海话时间名词构词词缀“歇”的来源作出符合历史的说明和解释。
关键词:上海话 时间词 “歇” 语法化
1.萌芽阶段———表示“停止”、“完尽”义的“歇”
1.1 先秦时期
“歇”形声字,从欠,曷(hé)声,因此“歇”字最早是作为“亏”字的解释出现的。
(1)唯昭质其犹未亏。唯,独也。昭,明也。亏,歇也。(先秦·屈原《楚辞·离骚》)
(2)言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会,兼在于己,而不得施用,故独保明其身,无有亏歇而已。(先秦·屈原《楚辞·离骚》)
例(1)中,“歇”字直接作了“亏”的解释。例(2)中的“歇”字也是紧跟于“亏”字之后,组成“亏歇”一词,同义重复。
在先秦时期,“歇”字主要表示的还有“停止”义。
(3)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获所归。难未歇也。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今是长。乱之道也。祸未歇也。(先秦·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1.2 秦汉时期
在这个时期,“歇”字多为人名。163例语料中表动词意义的“歇”字仅37例,且多表示“停止”意义。然而,在秦汉时期的语料中,笔者也发现“歇”字逐渐产生演变,开始出现了表示“完”、“尽”意义的“歇”。
(4)有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西京杂记》)
除了“完”、“尽”意义以外,笔者也发现了表示“休息”意义的“歇”字。
(5)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汉·张仲景《伤寒论》)
例(5)中的“身热少歇”指的是身体发热需要稍微休息,“歇”从“停止”义逐步演变产生了“休息”义,动作的发出者从物体、事件等转移到了人。但在秦汉时期,表示“休息”意义的“歇”字并未得到大力拓展,在163例语例中仅有1例。
1.3 魏晋南北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歇”字的应用得到大力地发展。笔者共收集语料288例,多为“停止”与“完”、“尽”意义。
(6)一旦大雾,雾歇,砖灶前忽生泉水,乡邻助之者并嗟神异,县邑近远悉往观之。(《南史卷七三》)
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歇”字经历了从“停止”义到“完”、“尽”义,再到“休息”义的发展。
2.发展阶段———表示“休息”义的“歇”
至隋唐五代,“歇”字的使用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歇”字有了“凋零”、“花、木、草枯萎”的含义。
(7)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隋唐五代时期,“歇”字得到大力发展的意义却是“休息”。“休息”一义最早源于秦汉,却盛于隋唐五代。
(8)客亭鞍马歇,旅榇网虫悬。(唐·许浑《丁卯集.卷十》)
在隋唐五代时期,表示“休息”的近义词,如“歇息”、“休歇”等词,也陆续成词。与先秦时期的“亏歇”一样,近义词的连用更证明了“歇”字已经充分获得了“休息”的意义。
(9)若放夫人命,即不得歇息片时。(唐·《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
(10)受罪早经所岁,煎煮不曾休歇。(唐·《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例(9)中的“歇息片时”和例(10)中的“休歇”都已经接近于甚至等同于现代汉语中“休息”的近义词了。
另外,当“歇”表“休息”的意义时,该时期头一次在“歇”字后出现了时间补语表示休息时间的长短。“歇”字的空间意义逐渐向时间意义开始转换。
(11)小便若太多。即歇一二日。以腹肿消即止。(《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二十卷》)
在例(11)中,“歇”之后加了“一二日”突出了“歇”的时间属性是“短时的”、“暂时的”。
3.繁荣阶段———表“休息”义的“歇”的多样性
宋辽金时期与元朝是“歇”字发展的繁荣阶段。在前一时期,“歇”字的各种意义共存,表示“休息”意义的“歇”字句法组合有了各种形式。在后一时期,“歇”字与时段名词结合紧密,是产生“一会儿”意义的基础与温床。
3.1 宋辽金时期
宋辽金时期,表示“休息”意义的“歇”字在句法方面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句法组和形式增加,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
“歇”加上同义字成词,表“休息”义。
(12)大丈夫汉,即今直下休歇去,顿息万缘去,超生死流,迎出常格,纵有眷属庄严,不求自得。(宋·圜悟克勤《碧岩录》)
处所名词+“歇”/“歇”+处所名词。
(13)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宋·欧阳修《六一词》)
(14)次行又过一荒州,行数一里,憩歇一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例(13)和(14)的“歇”前后加上处所名词,强调了“歇”表示休息的意义,与表示“停止”、“完”、“尽”等的“歇”字区分开来。
“歇”+动词,表“休息”的方式。
(15)开盏歇坐、揭席迎送、应干节次。(宋·孟元老《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卷之一》)
“歇”+趋向动词,表自主意义。
(16)师曰:“困即歇去。”(宋·东吴道《景德传灯录》)
这点也可以将表示“停止”或“完尽”意义的“歇”字划分开来。
表时间的副词+“歇”,表示休息时间长短。
(17)师师先寝,天子倚着懒架儿暂歇。(《大宋宣和遗事.亨集》)
通过这类时间副词我们也可发现,“歇”字具有的时间属性大多数是短时的、不长久的。
“歇”+表方式动词+时间。
(18)至真定府,方得入城,歇住两日,尽换牛。(宋·曹勋《北狩见闻录》)
通过上述六大表示“休息”意义的“歇”的句法功能分布来看,该意义的“歇”字在宋辽金时期已经得到成熟的巩固及运用,且能从句法上明显区分于其他意义的“歇”字。
3.2 元朝
元朝时期,表示休息意义的“歇”字与程度副词或时间名词连用的情况有大幅增加。
程度副词+“歇”
(19)你传与众将军,今日少歇,到明日起营。(《全元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
(20)方伯云贤士去了也。汝方云他此去小歇小歇。《全元杂剧.立成汤伊尹耕莘》
例(19、(20)中,程度副词“少”、“小”分别修饰“歇”组成偏正结构,均表示短时的休息行为。
“歇”+时间名词
(21)悬悬在意,受了些万苦千辛,几曾歇一时半刻。(《全元散曲.高》)
例(21)中的“万苦千辛”与“一时半刻”在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反差,愈发突出“歇”的时间之短。
程度副词+“歇”+时间名词
(22)行到卧龙桥上,少歇片时,只听得骰盆内掷骰子响声,仔细去桥亭上觑时,有五个后生在桥上赌钱。《五代史平话》
从上述四种“歇”字与时间名词或者程度副词连用的语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修饰“歇”字的多为短时性的词语,这赋予了“歇”字特有的短时的语义属性,为“歇”字独立表示“一会儿”意义打下了基础。
在元朝,还有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歇”的动词重叠形式“歇一歇”以及省略形式“歇歇”首次出现。
(23)大嫂,茶客也未来哩,我且在这客子里歇一歇,若有茶客来时,着我知道。(《全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动词“歇”的重叠形式“歇一歇”源于“V一V”结构,该结构具有时量之短,动量之小、之轻等语义特点,并且具有委婉的语用功能。而“歇歇”则是“歇一歇”的省略形式。王安琛(2007)认为,“V一V”中的“一V”是一个动量补语,在句法上做第一个动词的补语,而不是单纯的重叠的形式。而“VV”结构中的后一个动词,也不仅仅是动词的重复,而是对前一个动词的动量和时量的限制。用此理论我们可以推断“一歇”作为第一个“歇”字的补语,是修饰补充“歇”的程度之小、时间之短。
我们再试看元朝一语例。
(24)又嘱咐两三歇。(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这里的“歇”不再是表示“休息”的意思,而是变成了表示动量的“次”、“番”。从上文对于“V一V”的解释,我们可以推断,上海话中的表短时的“一歇”极有可能是来源于元朝时期,表示休息意义的“歇”字的重叠形式“歇一歇”。
4.表时量的“一歇”及上海话时间名词词缀“歇”的出现
4.1 明朝
在这一时期,共出现带有“歇”字的语料5037例,较之前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出现了表时间的“歇”字多与“一”连用,形成“一歇”的固定形式,共73例,其中意义与“一会”相同的为30例。
短语:“一+歇”
(25)到了陡绝处,韦与青霞共来扶掖,数步一歇。(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例(25)的“一歇”表示“休息一下”。“歇”都可以被“休息”或者“歇息”替换。由此可以证明,此处的“一歇”都还没有固化为表示时间的词语。
固定词语,“一歇”,表时量短。
(26)走回来等了一歇,掇开门闪身入去,随手关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一歇”可儿化,与“一会”的用法相同。
(27)过了一歇不见来,方疑心是躲。一歇儿又不见了袁宝儿,再一歇又不见了吴绛仙,心下便愤然不快,遂亲自到各处来找寻。(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
例(27)连续出现了三次固化形式的“一歇”则都可以用“一会”代替,而“歇”字则不能用表示“休息”意义的“休息”或者“歇息”代替。由此可见,“一歇”已经成词,而“歇”字也有了“量”的概念。
(28)饥则淡饭三五匙,困则和衣睡一歇。(明·《医方类聚卷之二百二》)
例(28)中出现了“睡一歇”而不是“睡一睡”,表示睡一小会时间。无论从语法形式还是语义上都可以推断,“一歇”已经成为了动词的时量补语,而不再是动词的重叠。
“歇”单独表示时间,相当于“一会儿”。
(29)买一瓶来,有好歇儿担阁。(明·施耐庵《水浒传》)
在例(29)中,“歇”字单独表示“一会儿”意义,相当于“动词+会(儿)”的意义。然而,“歇”字离开了“好”、“睡”、“坐”却无法单独成词,且也无法再判断属于哪个含义,因此“歇”字产生了词缀化的趋向。
综上可知,在明朝时期,表示休息意义的“歇”,由于通过“V一V”的发展,逐步转向表示时量意义的时量名词———“一歇”,固定为等同于表示短时“一会”的短语,并且再一步通过省略,“歇”字可独立表示短时,与其他词语结合转化为时间名词词缀。
4.2 清朝
清朝共出现带有“歇”字的语料15392例,出现带有“一歇”的语料300余例。
(30)诸三姐一面划根自来火点烟灯,一面说道:“李老爷,对勿住,请坐一歇。(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31)双珠道:“我只道耐同朋友打茶会去,教娘姨哚等仔一歇哚,耐末倒转去哉。(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可见,“一歇”已经高度成词,用在动词后面作时量补语,并常出现于以上海话为记载主体的文献之中。
除了做补语以外,“一歇”也可以做定语。
(32)实夫道:“才是客人去送拨俚哚个啘!就像今夜头一歇歇工夫末,也百把洋钱哉。(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动词与“一歇”结合,“一”字省略情况也较为常见了,这点上也同于动词与“一会”结合的用法。
(33)尹疾鸳不从,道:“故末覅欺瞒俚,再等歇也勿要紧。(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综上可见,在清朝时期,“一歇”已经成词,是表示“一段短时”的时间名词,可以做定语和补语,也可以省略“一”字跟于动词的后面。到此为止,“歇”字完成了从动词到时间名词词缀的转变。
参考文献:
陈又瑄,郑 萦 2006时间词“一会(儿)”的形成与语法化机制,《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黄伯荣主编 1996《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
刘丹青 2001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日本《现代汉语研究》创刊第2期
——2001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第4期
陆俭明 1991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吕叔湘 200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闵家骥等编 1986《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钱乃荣 1992《当代吴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强星娜,唐正大 2009从时间状语到虚拟标记———以上海话“慢慢叫”的语法化为例,《语言研究》第2期
沈家煊 1994“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萧国政,李汛 1988试论V—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徐烈炯,邵敬敏 1998《上海方言语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步青 2000汉语动词重叠的语义研究,《汉语学报》第1期
赵元任 1928现代吴语的研究,《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第4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