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数量补语”在典型比较句中的功能探究
邵 颖
提 要:本文将针对“形+数量补语”与典型比较句之间的相关性展开论述,将探究结论项含“形+数量补语”的典型比较句,分析“形+数量补语”在典型比较句句中的作用与功能。
关键词:形+数量补语 典型比较句 “比”字句 “不比”字句
O.引 言
比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比较目的包括比较结果和比较差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比较对象之间的异同差别的就是质比;指出比较对象的异同的具体差别的就是差比句。而具体的差别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则需要数词与量词以及表达数量的各种结构的参与。典型的比较句,就是具备了比较项、比较点与比较结果的句子。
1.结论项含“形+数量补语”的“比”字句
“比”字句是比较句当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刘焱(2004)指出:“‘比’字句是指由介词‘比’及其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的‘介宾谓语句’的简称。‘比’字句只有用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在某一点上的不同量度。”
“比”字句中的结论项分为三种类型:AP、VP、NP,AP结论项是指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结构,够进入到“比”字句当中的AP结论项中所说的比较结果都是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的的形容词,即相对性质形容词。
任海波(1987)指出“AP结论项(包含谓语并且只有形容词)后可以只出现nm,nm表示事物之间相对差异的量度,所表示的意义主要有定量的或者不定量的,表定量的nm通常是数量短语”。这些比字句的中的数量补语由数词和量词组成,例如:
(1)去年,青松人勇敢地将这个职工人数比自己多一倍,厂房面积比自己多两倍的庞然大物兼并了过来,进行彻底改造,为“仕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条件。(《1994年报刊精选》)
(2)争取将明年工业增长的速度稳定在16%~18%,只比今年上半年的18.8%略低一点。(《1994年报刊精选》)
以上例子中,如:“多一倍”、“略低一点”多是很常见的”形+数量补语”。其他数量结构如“一点(儿)”、“四五次”、“两斤”、“几公里”等,这些数量补语分为三种类型:表模糊量的数量补语;表精确量的数量补语;既可以表示模糊量又可以表示精确量的数量补语。
“比”字句比较的目的分为两类———比较结果和比较差值。比较结果是指经过两者的比较后显示出了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别或异同,而比较差值则指的是这种异同的具体程度,而差异的量的具体表现,就要靠比较差值来体现。参照刘焱(2004)与任海波(1987),比较差值分为确切比较差值和模糊比较差值,在确切比较差值中,“数词+量词(数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例如:
(3)光年的御夫座AB星周围的情形。御夫座AB星年龄为400万年,比太阳年轻46亿岁,质量约为太阳的2.4倍。(《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4)巨人姚明被比他矮18公分的对手“冻结”,中国男篮今天全面崩溃,以57:82输给NBA球星吉诺比利领衔的阿根廷队。(《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以上这些例子中出现的“2.4倍”、“18公分”都是明确的数词加上量词。而在模糊比较差值中,“数词+量词(数量)”则表现为三类:A是定量数词与量词组合的类;B是不定量数词与量词组合的类;C是由表示约量的数词单独充当补语的类。其中A定量数词与量词组合的类主要分为:
a.一+不定量词,这一类不定量词主要是指“点”和“些”,例如:
(5)“人类以往有时梦想着自己的身份只比天使稍低一点儿,现在却认为自己既是自然的仆人,又是自然的主人。这同一个演员是不是能扮两个角色还有待证实。”
(6)我会怎么样?在那里没有艺术的氛围,甚至没有文化的气息,人们只有一个心愿,并从小到大,从年轻到年老,从生到死地力求实现它,那就是:物质生活要比别人稍微丰富一些,至少不能比别人差。(《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上述例子当中,“低一点”、“丰富一些”用来表示模糊的比较差值。
b.非“一”数词+量词,在比较差值中,也存在着由定量数词+量词组成的结构,但是其表达的意义却是不定量的值。例如:
(7)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中华上下五千年》)
(8)西汉中期的《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作,其要点是:天和地均为拱形,天在上,地在下,天比地高八万里。
以上的例句的数词表示的都是模糊的比较差值,例(7)中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高明很多,不是真的“十倍”,从语用的角度上来说,是说话人“夸张”造成的效果;例(8)中的“八万里”是形容“天”与“地”之间的距离远,不是实际距离。
B类不定量数词与量词组合的类,分为1)不定数词+量词,主要有“几”和表示不定数目的“两”,例如:
(9)她为人规矩,死心塌地地爱着孤儿出身、比她小几岁的庆生。她把庆生当做终身依托。(《玉卿嫂》)
(10)“先不着急买车子,这样一来,就可以比之前省两笔了。”小王这样说道。(《人民网》)
例(9)、例(10)中的“小几岁”、“省两笔”中的“几”和“两”是表示约量的最常见的数词,因此句子所表示的模糊数值意义很明显。
另外,“多少”从意义上讲,它是一个表示不定数量的代词,因此,我们也把它看做是一个表示不定数量的数量结构。例如:
(11)明星们的片酬是我们的不知多少倍,可在演技上,他们也未必比我们这些有经验的群众演员高明多少。(《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11)中,“多少”用在“高明”后充当补语,表达的是“高明很多”的意义,但由于谓语前的副词“未必”是否定意义的,因此就变成了否定“高明许多”,即“高明一点点而已”。
C由表示约量的数词单独充当补语,主要有三种:a.接近的两个数词并列:“两三”、“三四”、“四五”等;b.在数词“十、百、千、万”前头用“成、上、小”一类字,或者后头用“把、来、多”一类字。例如:
(12)块状的结核块,表面呈黑色或棕褐色,性脆,硬度小,全身有细孔,比同体积的水重两三倍。小的如豌豆,大的像足球,一般直径在0.5~20厘米之间。(《新华社2000年新闻稿》)
(13)1993年我省财政收入超过百亿元,比上年多三十多亿元。(《1994年报刊精选》)
例(12)“两三倍”是相邻数词的连用,例(13)的“三十多”都是表约量的概述助词与数词的组合,来表达模糊数值。
另外,“许多”这个特殊的数词也经常与形容词搭配一起出现在“比”字句与“不比”字句当中,前面我们提到,它是一个表主观大量的模糊数量词。
当然,以上表示模糊数值量的概念受人的主观心理的影响因素很大,但其具体所体现的量的大小在不同的人心中又会形成不同的量值。
2.结论项含“形+数量补语”的“不比”字句
“不比”句属于比较句中的“否定比较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不比”句在现代汉语是一个歧义句。关于“不比”型否定比较句的语义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大观点:一种观点是以吕叔湘为代表,其观点认为“‘不比……’跟‘没有……’意思不同”,“不比……”和“跟……差不多”一样,如“他不比我高(=他跟我差不多高)”,“他没有我高(=他比我矮)”;另一种是以刘月华为代表的,其观点是“:A比BX”的否定形式是“A不比BX”,这一否定形式可以有两种意义:a)相当于“A没有BX”或“A不如BX”;b)相当于“A跟B一样X”。
总结上述几位的观点,我们认为,当单独使用“A+不比+B+形容词”时既可以表示平比,又可表示差比,即产生歧义,例如,A不比B+形容词,有两层意思,作为平比的理解是:相当于A跟B一样;而作为差比的理解则是:A没有B+形容词或不如B+形容词。如何判定这两种歧义,则需要语境的支持。
余敏(2008)把“A+不比+B+VP”细分为“A不比B·VP”、“A不比B·VP+数量”、“A比B·VP不+数量”三种句式。对于加入了“数量”的“A+不比+ B+形容词”是否具有歧义的问题,我们下面展开讨论,例如:
(14)这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让别人重新估量他们的价值,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迈出极其坚实的一步。这个成就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不比湖人队三连冠的业绩逊色多少。(《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5)说了这些,并不就是主张把以往观念中关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科学与非科学、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关系颠倒过来,而是想申言,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意义上的科学、理性不一定必须顶礼膜拜,而对于非科学、非理性的东西也不一定非要深恶痛绝不行。须加以肯定的是:后者所具备的“合理性”并不比前者少许多。(《手稿》)
可以看到在例(14)中的“‘这’不比湖人三连冠的业绩逊色多少”、例(15)典型的“后者所具备的‘合理性’不比前者少许多”这两个例子都是典型的“A不比B+形容词+数量”的结构,而这一类的“数量”主要是是“多少”和“许多”,但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多少”,前面我们提到过,“多少”是一个模糊的表示不定量的成分,故我们可以将上述结构看做是“A+不比+B+模糊数量补语”,而且它的出现,表示的是“少量”,通过对一个极小部分的否定达到对整个量的否定。例(15)中的“许多”,前面我们提到过,“许多”本身就是一个表主观大量的模糊数词。
吴福祥(2004)指出:“X不比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信息指的是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言谈事件中当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态提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或相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时,那么该说话人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
具体来说,以上句子的预设是:照理说“A比B·VP很多”。否认的话语是:A比B·VP。如例(14)预设是“照理这比湖人队三连冠的业绩逊色了很多”,否认的是“这比湖人队的三连冠的业绩逊色很多”。所以,“A不比B+形容词+数量”句式里被否认的往往是从上文意思中按照常理推出的内容。“A不比B+形容词”式的否定焦点是句末的形容词上,但在“A不比B+形容词+数量”式中,否定焦点是句末的数量词语。其语义是“这比湖人队的三连冠逊色,但不会逊色太多。”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出现了”形+数量补语”的“不比”句,是属于差比的,即“比较前项与比较后项在程度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数量结构在句中容易成为焦点,在此句中,“多少”这个数量结构成为了否定的焦点。也即是说,否定词“不”不是否定“经验比别人少”,而是否定“多少”。
另外,在“A不比B·VP”后的补语除了数量结构“多少”之外,我们通过语料的查询,我们还发现了“到哪里去”,“些什么”例如:
(15)且不说西部欠发达地区,就是沿海城市,周边先富起来的也只是有限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农村其实并不比小岗好到哪里去。(《中国农民调查》)
(16)并且我们还要看到,城市里的贫困户并不比农村的贫困户好些什么,正如有的居委会干部所说:农民贫困还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有一块地作保障,城里人贫困了挖野菜还找不到地方。(《1994年报刊精选》)
例(15)“到哪里去”和例(16)“些什么”用在“不比”句当中,所要表达是“好不到了多少”的意思。严格来说,“些什么”不能算是数量,这里的“什么”没有实际意义,是完全可以省略掉的,“些”表达了数量范畴,“什么”的加入使得这一数量范畴相对更加模糊。而“到哪里去”这一补语,则是表达了程度量的范畴,我们可以归入“与其相关的“形+程度副词”结构中去讨论。
3.小 结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比”字句中的”形+数量补语”中的作用就在于,承担了显示比较差值这一衡量比较句重要因素的任务,通过数量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比较项之间的差异的量的范围,使比较结构进一步细化。而“形容词+数量(形补)”在“不比”字句当中的功能就在于,数量结构化解了本身“不比”句既可以表示比较对象之间的异同差别,又可表示比较项的差别的量度的歧义现象,焦点成为数量结构本身,而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之间差别的量或范围亦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陈昌来 占云芬 2009“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汉语学报》,第3期
陈 珺 周小兵 2005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李 泉 1997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李宇明 1999数量词语与主观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刘睿研 2004浅析形容词和“点”的搭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刘 焱 2004《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上海:学林出版社
任海波 1987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吴福祥 2004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