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典型双宾句的界定及分类

非典型双宾句的界定及分类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典型双宾句的界定及分类_对外汉语研究与探索非典型双宾句的界定及分类包梦瑶提 要: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非典型双宾句的研究比较少。最后依据动词和构式的关系划定非典型双宾句范围,在此基础上对非典型双宾句内部做分类。首先,在双宾句所表达的事件中涉及三个参与角色,施事,受事和与事。

非典型双宾句的界定及分类

包梦瑶

提 要: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非典型双宾句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从构式语法角度入手,确定双宾句的语义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划分典型和非典型双宾句。最后依据动词和构式的关系划定非典型双宾句范围,在此基础上对非典型双宾句内部做分类。

关键词:中心义 扩展义 典型双宾句 非典型双宾句

1.双宾句的典型义及非典型义

1.1 相关理论

构式语法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坚持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其功能主义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Goldberg(1995)的两个著名的假设上。假设之一,简单句式与反映人类经验的基本情景的予以结构直接相连。假设之二,与基本句子类型对应的句式把与人类经验有关的基本事件类型编码为这些句式的中心意义。因此,构式的作用是把世界划分为各不相同的并被系统分类的事件类型。Langacker称这些事件类型为“概念原型”,Lakoff称之为“理想化认知模型”。

构式语法倾向于把基本语言结构体看作是一个个原型,而这些原型又由于不同的原因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扩展,因此句式具有多义性。

1.2 双宾句的句式义

句式义的确立来自于对语言事实的观察、描写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动词语义特征的抽象。所以,可以说,句式义的确立与所表达的事件有关。我们可以借助双宾句所表达的事件而归纳出双宾句句式义以及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首先,在双宾句所表达的事件中涉及三个参与角色,施事,受事和与事。其中,施事和与事都具有{+生命性},都是可以自主的行为个体,而与事则具有{-生命性},需要借助施事和与事的动力而转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包括与事在两方之间的运动,因而具有{+移动性},且这种移动必须是在现场进行的,具有{+现场性}。在现场转移的过程中,既然是运动就必然包含有移动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同样具有{+方向性}。至于具体是什么方向还和双宾句中不同的类别有关系,下面我们将提到。

据此,我们可以抽象出双宾句的句式义及构成句式义的一些特征。即双宾句的句式义是“有方向性的领属权的转移”。这一句式具有的特征有以下几个:{+生命性}、{+方向性}、{+移动性}、{+现场性}。

1.3 双宾句的典型成员

根据以上双宾句的特征,我们以施事为参照点,将表达给予事件和获取事件的双宾句称为典型双宾句。

在表达给予的双宾句中,完全符合以上所提及的{+生命性}、{+方向性}、{+移动性}、{+现场性}四个特征,或者,可以说,正是给予句所包含的论元结构为双宾句提供了最初的意义,因此,它也是最典型的成员。如“我送他一本书中”受事“书”发生了位移,其领属权从施事手中转移到与事,而且这种转移是现场发生的,且施事和与事两个参与角色都具有生命性。这种转移从施事给予与事,是一种右向的转移。

在表达获取的双宾句中,也同样符合以上特征。但与表给予的唯一不同的是方向性。如“他抢了我一本书”,受事“书”从与事手中转移到施事手中,但是这种方向是左向的,与给予事件正好相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给予义和获取义是双宾句式中的典型义,中心义。

1.4 双宾句的其他义及非典型义

以上,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得出了给予义和获取义是双宾句式的典型义及中心义。而实际上,对于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其他表层形式上同样符合双宾句的句子该如何认识呢?

我们发现,汉语中除了存在以上表给予义和获得义的双宾句外,还存在以下这些句子,他们同样具有双宾句的句法特点,也能够进入双宾句式,如:

①我挂墙上一幅画。

②我喜欢他大眼睛。

③老师考你个没准备。

④这事急了他一身冷汗。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首先,这些句子在表层上符合双宾句V+NP1+NP2的形式,均是一个动词后出现两个体词性成分。同样可以将其句式义理解为“有方向性的领属权的转移”。

我们可以看出,这几类句子不仅在句法上符合双宾句的要求,在表层上表现为V+NP1+NP2。而且从构式的角度考虑,它们同样都可以理解为“有方向性的领属权的转移”这一构式义,也符合双宾句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以上几类例句也都应该归为双宾句式。这既符合人类认知的“完型”概念,同时,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避免分类过多而给人们带来记忆上的困难和负担。

2.划分典型双宾句和非典型双宾句的依据

2.1 双宾句的语义特点

典型双宾句具有的语义特点为{+生命性}、{+方向性}、{+移动性}、{+现场性}。而上面几个例句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典型双宾句的特点不符的方面。比如例①我挂墙上一幅画,其中一个参与角色不具有{+生命性};例②我喜欢他大眼睛不具有{+现场性}和{+方向性};例③老师考你个没准备不具有{+方向性}、{+现场性}和{+移动性};例④这事急了他一身冷汗不具有{+生命性}、{+方向性}和{+移动性}。

2.2 动词配价和句式配价的关系

“送”、“拿”类动词自身是三价动词,动词可以联系施事、与事及受事三个论元角色,最符合或者说进入双宾句式的条件最充分。这两类动词所能联系的论元数目与双宾句式的整体意义决定的论元数目一致,动词配价和句式配价达成一致,不产生矛盾。

而其他非给予义双宾句的动词则不同。例如:

①他盛碗里一勺菜。

其中,例①的动词进入双宾句式,联系施事、受事和处所三个论元,形成三价句式。但进入句式的动词“盛”本身只联系施事和受事两个论元,是二价动词,它是在套用句式后,代入有关的词项,经过句式义的整合作用之后而成为三价句式的。

2.3 双宾句的论元角色

由“送”、“拿”类动词构成的双宾句式中,两个宾语的论元角色分别是与事和受事。间接宾语NP1由指人名词构成,是与事格。而直接宾语NP2由指物名词构成,是受事格,这些都被看作是典型的。(李永2004)

在其他双宾句中,出现了原因格,结果格等。如:

①我喜欢他大眼睛。

②这事急了他一身冷汗。

而这些都被看作是受事成分典型性的弱化,是受事格的语义变体,在论元角色上并不具有典型性。

3.非典型双宾句的内部分类

3.1 动词和构式的关系

3.1.1 例示关系

例示关系是指进入句式的动词能够详尽地表明构式的全部细节,此时,词汇义与构式义一致,两种意义相互加强,这是动词进入构式义的原型特征,所遵循的是“语义一致原则”,如动词“送”。例:

他送我一件毛衣。

动词“送”符合进入双宾句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此时,动词与构式的关系表现为例示关系。

3.1.2 先决条件

动词和句式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动词充当构式的先决条件。(李玉辉2010)。如①趴床上一个人。从广义上说,可以表示“有意的转移性”。但进入句式的动词却不是典型的三价动词,其决定的动词配价与句式配价存在矛盾,且违反“语义一致原则”。为了实现这种“转移性”,其先决条件是要“创造”或“准备”所传递的事物。如“趴床上一个人”中,这种“传递性”不明显,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去“创作”或“准备”。但是一旦它进入双宾句式,就会唤醒和激发相关知识,即双宾句式赋予了动词进入该句式的条件。

3.1.3 动态作用力

事件发生的因果链(causal chain)可以说明动词和构式的关系。Goldberg认为动词所明确的意义必须通过一种在同一句子中发生的动态作用力关系合二为一。动态作用力关系可以体现为原因、工具、时间、结果或相互间的冲突。例如:

①我喜欢他大眼睛。

②老师考你个没准备。

③这件事急了他一身冷汗。

在上面的例句中,例①“大眼睛”是喜欢他的原因,例②表示是在“没准备”的时候考他,例③“一身冷汗”是急的结果。这些都是动态作用力的结果。

3.2 非典型双宾句的分类

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示在语言中的映射。语义是客观现实和主观认识的结合,是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s是认知结构的综合体(或称完型结构),是不同程度抽象的结果,它是基于各种相关认知域的背景知识而构建起来的复杂认知结构。句式通过动词及由句式义决定的参与者共同构成并表达一个“事件”。这些动词参与者构成一个个事件,形成一定的模式并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说,在以句式为前提的基础下,每一个具体的句子都各自依据经验表达了一个事件,这些事件相对各自独立。

如“给予类”动词及其参与者表达了一个“给予事件”,从语言表达形式看,“给予”类动词与三个名词性成分相联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表达相对独立的命题和事件。

同理,在例①我挂墙上一幅画中,动词“挂”和三个参与角色共同表达了一个“置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与事的角色已不再是人称代词,而是含有处所义的名词,它和同样蕴含“置放义”的动词共同构成了一个置放事件。

例②我喜欢他大眼睛中,由动词联系的三个参与角色已不再是施事、与事、受事,“大眼睛”已不能再看作是受事。在这个例句中,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即我喜欢他,因为他大眼睛。可以将这个例子看作是由两个事件整合而成,即“他是大眼睛”表达的是“原因事件”,“我喜欢他”表达的是“结果事件”,有两个事件整合,或称缩合成一个事件,我们暂且称之为“因果事件”,而这一事件中蕴含这因果这一逻辑联系。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将在后文中进一步解释。

同理,例③老师考你个没准备中,也不再是传统的三个参与角色,“没准备”已不能看作是受事。我们可以理解为,你没准备的时候老师考你。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例子也可以看作是两个事件的整合,我们将这一事件称为“时机事件”,而这一事件中也同样蕴含有逻辑关系。

例④这件事急了他一身冷汗也同样表达了两个事件,是两者的整合。即“这事让他很急”,和“他急出了一身冷汗”。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事件也同样蕴含有逻辑关系,即使动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类事件称为“使动事件”。

结合动词和构式的关系及以上从事件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例①可以归为一类。首先,在这类中,动词和句式的关系可表现为先决条件关系,而且,可以简单表示为某一单一的事件,不含有逻辑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简单非典型双宾句。而在例②、例③和例④中,动词和句式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动态作用力,即动词所明确的意义必须通过一种在同一句子中发生的动态作用力关系合二为一,而这一点在其表达的事件中得以体现,即它表达的事件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事件整合、缩合而成的,两个事件蕴含某种逻辑语义关系,我们称之为复杂非典型双宾句。由此,依据以上分析,我们现将非典型双宾句分为以下几类:

img22

4.结  语

本文利用构式语法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确定双宾句的特点,提出双宾句的语义特点,进而结合配价、论元理论等确定典型双宾句和非典型双宾句。最后结合动词和构式的关系及各自表达的不同事件类型对非典型双宾句内部做出分类,得出两大类、四小类。由于篇幅有限,对于各类非典型双宾句的句法、功能、认知等方面情况将另文研究。

参考文献:

陆俭明 1988双宾语结构补议,《烟台大学学报》第2期

马庆株 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沈家煊 2000句式与配价,《中国语文》第4期

延俊荣 2002双宾语句评述,《语文研究》第5期

袁毓林 2004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语言研究》第4期

张伯江 1999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中国语文》,第3期

朱德熙 1979“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