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佛教术语到一般词汇

从佛教术语到一般词汇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佛教术语到一般词汇_对外汉语研究与探索从佛教术语到一般词汇———试析“当下”的词汇化演变韩晓君提 要:本文结合相关语料,从历时平面考察了“当下”的词汇化演变过程及特点等问题,它主要借助佛教术语“当下”的同形单位实现转变,同时和“当”的语法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后世佛学研究认为“当下”乃佛教术语,是禅宗的一种人生观。

从佛教术语到一般词汇

———试析“当下”的词汇化演变

韩晓君

提 要:本文结合相关语料,从历时平面考察了“当下”的词汇化演变过程及特点等问题,它主要借助佛教术语“当下”的同形单位实现转变,同时和“当”的语法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当下 历时平面 词汇化

1.“当下”的词汇化演变过程

1.1 “当”和“下”相邻

“当”和“下”相邻出现始于秦汉时期:“当”基本上都是作为助动词,“下”则有不同的、实在的语义。医书中“当”和“下”相邻,“下”常表示中医治疗方法“导泻”。此时“当下”并未成词,而是一个状中结构。如:

(1)当下狱,自杀。(东汉《汉书》卷四五)

(2)除黍稷,三豆当下,农功最务,间不容息。(东汉《风俗通义·佚文》)

(3)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东汉《金匮要略》)

1.2 兼表时间意义的短语“当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下”连用主要出现《三国志》、《颜氏家训》、《昭明文选》及《脉经》等医学典籍中。其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和秦汉时期无异。但同时期文献中,我们搜索出来这样三例:

(4)船成,当下,吏以二百人引一艘,不能动……(晋《晋书》卷九五)

(5)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南朝《世说新语》)

(6)会闻侯景寇建邺,誉当下援。(南朝《南史》卷五六)

结合注释,我们知道以上三例“当下”虽然在句法上还是状中结构,但在意义上具有表达时间意义的价值,例(4)的“当下”表示“快要下水”,例(5)和(6)表示“快要率兵而下”。下面一例中,“当下”表时意义更加明显:

(7)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晋《三国志》卷六一)

仅从此一例考虑,“及被召当下”可理解为“等到被召见的那个时候”,“当下”的意思是“……的时候”,或断句为“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理解为“等到被召见,立刻直接回去赶赴京都”。这似乎都很合理,和现代汉语“当下”表达的时间意义相符合。但我们认为这里的“当下”尚未成词,而是兼表时间意义的短语。“当”是一个副词,表示“将、将要”,“下”是表动作的实义词。

这样处理基于以下三点:一、就检索到的同时期语料看,这种用法的“当下”出现频率很低,不足以证明“当下”已完全成词;二、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系统仍以单音节为主,从汉语词汇系统发展历程来看,此时“当下”还不具有成词的外部条件;三、“当下”本是佛教用语,后为民间语言所吸收,该时期我们并没有在佛教典籍中发现“当下”连用成词的用例。

综上,这一时期“当下”产生了它的另外一个用法,即兼表时间意义的短语:“当”表示时间意义,修饰表实义动作的“下”。

1.3 佛教术语“当下”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世佛学研究认为“当下”乃佛教术语,是禅宗的一种人生观。我们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找到了“当下”出自佛教典籍或佛教相关人物之手笔的用例。

(8)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唐《丁卯集》)

(9)虽然当下亲分付,要在渠侬自点头。(唐《船子和尚拨棹歌·续机缘集》)

以上两例都是“当下+VP”的格式,处于主语的位置。例(8)“当下”的意思是“当下的(心、念、相等的)整体”,即佛学上说的“佛法、佛性”。例(9)“当下”和“侬渠”对举(“侬渠”,吴语方言,“他、她”),意思是“当下之人”。故这两例“当下”都指“眼前的物或人”。

由此可见,“当下”在佛经中作为一个典型名词,表达专门概念:佛教“当下的物或人”。这种表义“专门化”是“当下”被分析为词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佛教术语“当下”和表时间意义的短语“当下”同形会合,且“当下”作为佛教术语也是蕴含时间意义的,这就为“当下”成为专门时间词的转化奠定了形式上和语义上的基础。

1.4 时间词“当下”

随着佛教的传播,“当下”的使用也愈加频繁,并开始从主语位置逐渐移至谓词性成分之前,开始充当谓词性成分的修饰语。也就是说,“当下”开始出现在主谓以外的其他性质的句法结构中,由陈述的对象转变为其他成分的修饰成分。

(10)……期运将至,当下作佛。(唐《祖堂集》卷第一)

(11)曲江昨日君相遇,当下遭他数十鞭。(唐《北里志·楚儿》)

例(10)、(11)中的“当下”,刘坚、江蓝生(1997)解释为“当时”。结合原文,我们认为例(11)中“当下”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当时”,例(10)中的“当下”则可做双重分析:既可以看成是短语“当下”,“当下作佛”意思是“将下界降到人世成为佛”,也可以看成是已经凝固成词的“当下”,表“当时”。无论哪一种分析,“当下”都是“作佛”这个中心谓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这个双重分析的用例,和“当下”的成词轨迹并不相悖,恰恰证明了语言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新功能的出现并不代表原有性质和功能的完全消失,它们可以并存。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兼表时间意义的短语“当下”和已经成词的“当下”(时间名词)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共存。再看下面的例句:

(12)沩山当下抛泥盘,与侍郎把臂归方丈。(唐《祖堂集》卷第七)

(13)忙然归大道,当下出嚣尘。(唐《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这两例中的“当下”,无论从句法功能还是语义特征上都和现代汉语中时间词“当下”没有差别了。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唐五代时期,“当下”在结构上开始凝固、语义上走向融合,成为一个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或称时间词。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从佛教术语发展到专门的时间词,不仅仅是由于兼表时间意义的短语“当下”借助了佛经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同形单位来实现了转变,其实也离不开“当”的不断语法化。在汉译佛经中,“当”常常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时,从时体上说表示未然,例如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曾收录:“当来,来世。”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也收录:“当来,应来之世。即来世也。”

2.“当下”的定型和发展

从佛教术语到时间词,“当下”的语法化并没有完成。现代汉语中“当下”还可以作为副词。唐代以后,时间词“当下”走向定型并有了新发展,表现在:一、产生了副词用法;二、所能充当的句法成分也开始丰富。

2.1 表达时间概念的副词用法的“当下”

宋代开始“当下”出现得更为频繁,并从佛教典籍走向世俗文学。如:

(14)虎精闻说,当下未伏。(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

(15)师当下未省觉。寻回受业山。(宋《景德传灯录》)

(16)超禅师当下大悟处……(北宋《碧岩录》)

(17)当下只有张院公带得小主人师金保出街坊买糕……(明《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以上例子中“当下”作为时间词,表示“当时”。“当下”作为时间词在功能上和副词有一共同点:都能充当状语。这是“当下”产生副词意义的重要基础。由于分布环境相同,“当下”产生时间副词意义主要表现在语义。例:

(18)明镜忽临台,当下分妍丑。(北宋《碧岩录》)

(19)当下安乐,顿觉前咎。(宋《景德传灯录》)

(20)师当下契悟,更不他游。(南宋《景德传灯录》)

根据张谊生(2004)的研究,“表时点的时间副词所限定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相对说来都是异质的、变化的,或者是在极短的瞬间内达成的”。结合语境,我们认为以上三例中的“当下”可分析为典型的表时副词,表示“就在那时候,立刻”。

例(18)中“忽”表示“忽然”,强调短时性、即时性。例(19)中的“顿觉前咎”的“顿”表示突然发生。这些前后文的语境和“当下”的副词义“立即、马上就”都构成了呼应。例(20)“当下”后面的VP是描写心理状态的,更偏向于形容词的性质。现代汉语中,“当下”表示时间副词意义,如果后面是形容词性质的VP,常常会加上类似于“了”这样的助词来反应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在元代的语料中发现一例:

(21)怎生饶,五蕴山当下通红了。(元《元刊杂剧三十种·冤报冤赵氏孤儿杂剧》)

这说明“当下”在一步步靠近现代汉语“当下”的用法。

还有一例“当下”在词性上还是时间词,语义上表示“当前,眼前”,更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用作句首修饰语的“当下”。

(22)当下众官杂定,以质所长,久废不举……(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一)

2.2 关于“当下”充当的句法成分之考察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下”无论是表时名词还是副词,都可以作为状语。此外,表时名词“当下”还可以作句首修饰语。这些在前文已讨论,不再赘述。

清代的文言小说中出现了“当下”作为定语的用例,且带上了定语标记“的”或“之”以表明其句法功能。略举两例:

(23)……其人即就当下的情形,凡眼、耳、口、鼻、手、足一如泥塑之状。(清《补红楼梦》)

(24)州县借朝贵为异日之照应,朝贵借州县为当下之小补。(清《歧路灯》)

3.“当下”词汇化演变的特点

结合前面的研究,我们来总结一下“当下”词汇化演变的特点:

第一,“当下”的词汇化历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受佛经影响很大。前文说过,佛教中有“活在当下”和“当下了断”的典故。就搜索到的语料来看,尽管没有找到这两个典故的原始出处,但还是在佛教典籍和佛家人士的手笔中最先发现了“当下”成词的用例。这足以说明,“当下”最初是一个佛教术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和表时副词“当下”则是通过借助佛经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同形单位来实现转变的。

第二,“当下”从佛教典籍扩展到世俗文学,其句法成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出典于佛教典籍,是一个体词性成分,只做主语。但走向世俗文学以后,“当下”先是由佛教术语之一般性名词演变为时间词,再衍生出副词的用法。“当下”完全成词、表时间意义后(包括时间词和副词),直至近现代,它的句法功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在一些句法成分的标记上和现代汉语略有不同。

第三,就“当下”的演变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上的具体表现来说,主要有:在句法功能上,出典之初,做主语为主。伴随其演变过程,开始做状语,做句首修饰语。在成词后的定型、发展阶段,“当下”做句首状语和句首修饰语的用例都成增加趋势,做主语的用例却很少、直至最后完全消失。做定语的用例则是伴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在近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

在语义特征上,语义的变化是穿插在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变化的过程中的。“当下”的语义,经历了如下的演变:最初的短语“当下”(兼表动作的时间“当”和动作的方式“下”);接着这个短语用法的“当下”和佛教术语“当下”同形、会合,一般名词“当下”产生;其后,从具体的“当前的、眼下的人或者物”到相对空泛的“时间”概念,时间词“当下”产生;最后由时间词的意义进一步衍生出表达时间概念的副词意义。

4.小结

现代汉语中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和副词之间存在功能纠缠不清的情况,而“当下”恰好分属这两个词类,本文通过对“当下”词汇化演变过程和条件的梳理,以期从历时方面提供一些解释和依据。除“当下”外,现代汉语中“当X”式表时双音词还有很多,有的词和“当下”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上有交叉之处,如“当时”、“当即”。这一类“当X”式表时双音词的词汇化历程以及这一词族内部成员之间在历时演变方面有无联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陈昌来 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董秀芳 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江蓝生 2000《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贝加 2002《近代汉语介词》,北京:中华书局

刘红妮 2009“则已”的词汇化和构式语法化,《古汉语研究》第2期

刘 利 2000《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春生 2008“当”的语法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吴为善 2003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汉语学习》第2期

张谊生 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

张泽宁 2004敦煌变文助动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