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补语“好”的多义性及虚化
陈杰一
提 要:动结式是汉语句法系统中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在汉语语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V+好”作为动结式的一种,结构复杂、语义灵活。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动词后“好”的语义性质进行重新整理。发现由完善类、达成类到结束类,结果补语“好”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但还没有完全虚化成体助词,还有进一步虚化的可能。
关键词:V+好 多义性 虚化
O.引 言
形容词“好”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之一,具有句法的多功能性和语义的多样性。“好”在动词性词语之后主要有三种情况:
a.你呀,进门别忘了问好。(动宾)
b.这种衣服还是干洗好,水洗不好。(主谓)
c.你的毛衣还没打好,还得再等几天。(动结)
本文考察的对象是c,即述补结构V+好,通常我们也称之为动结式或述补式(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好”作为动结式的结果补语(resultative complement)。
对于此种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注解为:“好”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如: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好”作动结式第二成分,表“完成”。有时候动词可以省略,只说“好了”或“没好”。如:上衣(做)好了/午饭(做)好了没有?———还没好。
动结式是现代汉语句法系统中极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结构方式、句法性质、语义关系等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研究兴趣。同时,形容词作补语历来是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是补语的归类、补语使用情况、句式分布、语法化进程等,前人都做了仔细的探究。刘丹青(1994)认为动词、形容词合称谓词,但有些词在很大层面上作补语使用,将这些词另称为“唯补语”。马真、陆俭明(1997)对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句法结构、语义指向、语法意义等都做了详致的考察。李临定(1980)详细描写了由动结式构成的五类句式。石毓智、李讷(2001)则探讨了动补结构语法化的机制。
“V+好”是动结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高的使用率,对其进行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前人时贤对“V+好”的研究多集中在句法语义方面,对结果补语“好”的虚化程度也有零星探讨。
刘丹青(1994)认为“唯补词”是由实到虚的一个复杂进程的中段,是由谓词虚化而来的。并且虚化并不以此为终点,有些谓词又进一步虚化为助词,如体助词“了(le)、着(zhe)、过”。而“好”处在谓词与唯补词的过渡状态。
范晓(1996)则认为V-R结构中的V表示动作或情状,R表示V的态(情貌),这种表态的意义是经过引申的或虚化的。
房玉清(2001)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作结果补语的动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虚化倾向,其中虚化程度低的,做补语处理。“好1”做结果补语表完成,如“他吃好饭了”;“好2”做结果补语表完善,如“你们一定要学好汉语”。
可见,对“好”做结果补语的虚化程度还留有一定讨论空间。如果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谓词语法化的某些规律,对整个动结式的认识或多或少也能有所推动,这些就是本文研究的动因。
1.结果补语“好”的多义性
动结式“V+好”的句法特征复杂而独特,这与形容词“好”义项的多样性有很大关系。多数情况下,“好”是个意义实在的形容词,其基本义是“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与‘坏’相对)”。但作为结果补语的“好”,其语义就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了。
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前言说明中,对动结式做了分类,提到了六个意义比较虚的动结式,其中就包括“V+好”,认为“好”有两个意思:
a.完善。如:家里的事我总是安排不好/他连背包也绑不好。
b.完成。如:明天拍摄外景的事都安排好了/自来水管子都埋好了。
其他辞书对“好”的解释与之基本雷同。可见“好”在V后表动作行为的完成或结果的完善已经成为语法界的共识。而从我们采集到的语料来看,“好”在V后的语义仅用“完善”、“完成”来概括好像还不够全面、具体。“V+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有实有虚,有时突出强调动作的结束,有时强调动作结果完善的程度,有时则强调预期结果的实现。
1.1 动作变化的趋好
这类“V+好”只关注至动作开始起,在动作进程中逐步呈现出良好的状态,这种趋好的趋势与主体满意度无关。预期目标实现后,动作也不一定会结束。如下例,趋好目标达成的同时,“发展”并未就结束了,这一动作应还在持续:
(1)一个政党要带领人民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2 预期结果的达成
同上例相似,此类“V+好”强调动作开始后预期结果会逐渐生成或完善,但在预期目标达成时动作结束。不关注动作何时开始,强调动作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如:
(2)老房子交了,新房子还没装修好,咱们出了院上哪儿去?只好住到老孙那儿去。(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装修”房子是直到主人满意此动作才能完毕,预期目标的达成是动作完成的结点。
1.3 动作本身的完成
只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结束,不关注动作何时开始,与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无关,也不注重情况是否发生好转。只客观强调此动作行为告一段落,一般有后续句。
(3)我装好烟,抽了两口,呛出一串眼泪。(吕新《圆寂的天》)
因此上述补语位置“好”也可用同样表示完结的“完”替换。
(4)我装完烟,抽了两口,呛出一串眼泪。
2.结果补语“好”的虚化
通过上文对“V+好”不同语义类型的考察,我们发现“好”在V后做补语并不能简单地用“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完善的程度”一概而论。从我们采集到的语料看,“V+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有实有虚,有时突出强调动作结果的完善,有时强调预期目标的实现,有时则不关注是否出现了预期的结果,仅强调动作行为本身的结束。同时词义的发展变化也伴随着语义的虚化。
2.1 完善类“V+好”
表示动作开始后,随动作的发展逐步呈现良好的趋势。这是由于受到句法位置邻近的影响,“好”的基本义为“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与‘坏’相对)”,进而投射到动作结果的良好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补语“好”多指向施事或受事等名词成分,从而表示人或物的完善状态。
(5)春玲把淑娴拉到路旁的树阴下坐好,这才看清,淑娴的眼睛肿得和熟透的桃子一样,前襟湿了一大片。(冯德英《迎春花》)
“坐好”是指“淑娴坐得舒服,坐稳当”,“好”指向施事。可见,这里的“好”语义最实在,体现“好”的基本词汇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好”最初的实词性质。
2.2 达成类“V+好”
与完善义“好”不同的是,这里的补语“好”主要指向动词,对动作进行描写、评价或说明,从而表示动作产生了某种令人满意结果。
(6)给农场装好机器并培训完操作人员后,老场长感慨道:“有知识的人就是能干!”(不光《闯西南》)
例(6)不关注“装”的动作何时开始,但达到满意预期之后动作随之结束,同样结果补语“指向动作本身”,并强调动作的完成达到了满意的结果。由客观指向事物到指向事件,并映射出事件完成达到的预期变化,“达成”类结果补语“好”已经发生了虚化。
2.3 结束类“V+好”
单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这里“V+好”能够表示特定的体范畴。“体”(aspect)是动词体现的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它通常是指,在语流中,动作行为在进程中所处不同阶段的状态。一个动作、行为的进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动作行为开始、持续进行以及行为完结。图示如下:
现代汉语中,表达上述三种“体”范畴主要通过加动态助词“着、了(le)、过”和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出来”。
a.咱们吃起来吧。(表开始体)
b.一点一点读下来。(表持续体)
c.他已经吃了三碗饭,不吃了。(表完成体)
如上例c,“了”在动词后表示此动作的完结,是典型的完成体标记。在一定情况下,作为结果补语的“好”在动词后也含有“实现或完成”的语义,可以看作是准体标记。但和“了、着、过”这类典型助词相比,结果补语“好”的虚化还不够彻底,表现在“V+好”后面也可以带有“了”。对比下两例:
(7)房子买好不久,我们就举行了婚礼。度完蜜月后,我又搬回了画家村……(《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买好”说明“V+好”结构本身可以表达“完成”的“体”范畴,因此不能再加别的“非完成”的助词来表达“体”范畴。
(8)✽我买好着东西。
(9)✽我买好起来东西。
而“买好了”还应把“了”看做该结构的体标记。虽然V+好可以表示体范畴,但由于实词“好”的基本义的语义残留,“V+好”最终没有虚化成语法意义上的完成体标志。
由上论述可知,作为结果补语的“好”在语义上有实有虚。完善类“V+好”表示动作开始后,随动作的发展逐步呈现良好的趋势,这时的“好”更多保留基本义意思,最实在。达成类“V+好”这里的补语“好”主要对动作进行描写、评价,从而表示动作产生了某种令人满意结果,可见“好”的实义减弱,情态义增加,开始虚化。结束类“V+好”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作为准体词语义更虚化,但与虚词相比虚化并不彻底,可以说还处在实向虚转变的阶段。见下图:
3.结 语
“V+好”是动结式结构中极具特点的个例,其中结果补语“好”具有多义性。通过我们的语料整理,将“V+好”分为动作变化的趋好、预期结果的达成以及动作本身的完成,并指出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异。“V+好”之所以能表示“完成”的体范畴,是“好”虚化的结果。但“好”的虚化还未彻底,还处在向体助词虚化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范 晓 1996《动词研究综述》,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房玉清 2001《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临定 1980动补格句式,《中国语文》第2期
刘丹青 1994“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第3期
吕叔湘 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 真 陆俭明 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二)(三),《汉语学习》第1、4、6期
孟 琮等 1999《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石毓智 2003《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 李 讷2001《汉语语法化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