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语义相似角度看介词间的误用

从语义相似角度看介词间的误用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语义相似角度看介词间的误用_对外汉语研究与探索从语义相似角度看介词间的误用王宇泉摘 要:介词的主要功能是介引功能,数量少,使用频率高。本文从语义相似角度,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汉语学习者使用介词出现的误用进行初步分析。这种同类介词之间出现偏误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对象类介词、依据类介词之间。由于“依据”包含的范围很大,依据类介词的介引功能也有所差异。

从语义相似角度看介词间的误用

王宇泉

摘 要:介词的主要功能是介引功能,数量少,使用频率高。汉语学习者学习和使用介词经常发生有规律的偏误,这种规律的偏误和部分介词语义相似有很大关系。本文从语义相似角度,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汉语学习者使用介词出现的误用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介词 语义相似 误用偏误

介词是虚词的一种,在句法上主要起介引功能,不能单独使用,词类封闭,数量较少。介词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分类比较复杂,仅根据介词所介引成分的意义类别进行分类,就可以将介词分为时间类介词、处所类介词、方向类介词、依据类介词、对待类介词、原因类介词等。本文主要研究《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001)中甲乙级介词的偏误问题。其中甲级介词20个,乙级介词25个,称为目标介词。目标介词的偏误语料均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从语料可以看出,目标介词的偏误主要发生在在介词之间。这些偏误多是同类介词间的误用,或者语义相似的两类介词间的误用。

1.同类介词的误用

介词的语义分类是根据介词所介引的成分的意义类别进行的分类,即同类介词的介引功能有相似性,某种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而有的在特定条件下绝对不能互换。这种共性个性并存的情况给介词习得增加了难度,造成了偏误频发。这种同类介词之间出现偏误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对象类介词、依据类介词之间。

对象类介词主要是在主语前后引出对象或内容成分的介词,他的成员有“对、对于、给、跟、向”等。由于这类介词都可以引出所关涉的对象或者内容,留学生如果在使用时只注意到他们的共性而忽略了其个性,就会出现偏误。比如:

(1)我知道在他的口袋里每天有好吃的东西[BQ,]专门[B们]给{CC对}小孩子准备{CC预[B予]备}的。

(2)我妈喜欢跟{CC对}我闹着玩儿,我从小到现在一直跟{CC被}她{CJ+sy说}开玩笑长大的……

(3)我对{CC对于}工作很认真,对工作的内容了如指掌,尤其对{CC对于}新加坡和国外的旅游{CC游游}圣地……

在例(1)中的“给”和“对”在指示动作的对象或者是指示和动作相关的对方这个义项上有着相似性,但是在例句中,“准备的东西”和“小孩子”之间是一种给予关系,“给”和“对”都可以表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但是如果述宾之间是给予和接受给予的关系时,应该选择介词“给”而不是“对”。

例(2)中的“跟”和“对”都可以介引动作的对象,但他们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并不是可以无条件替换的。介词“对”和“跟”在表示关涉动作对象时,那么句中的动词应该是表示具体动作的的谓语动词才可以相互替换。傅雨贤、周小兵(1997),如果是偏抽象的行为动词,那么这个行为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要有自己的宾语。在例句中,“闹着玩儿”并不是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也不可以带宾语,那么就不能任意选择“跟”或者“对”。

“对”和“对于”形式上有重合,意义上有相似,但是使用的范围并不一样。凡是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是可以用“对”的地方却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如果介词在句中是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时,只能用“对”而不可以用“对于”。例(3)中,“工作”、“工作的内容”、“旅游圣地”是“了解”的对象,介词在句中介引的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所以只能选择介词“对”而不能使用“对于”。

依据类介词包括“按照”、“按”、“照”、“依照”、“依”、“根据”、“据”等。依据类介词主要介引的是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等。“依据是句子语义结构中实施者进行动作行为时所依据的标准、前提或基础。”陈昌来(2002)。那么介引这个依据成分的介词就是依据介词。由于“依据”包含的范围很大,依据类介词的介引功能也有所差异。

(4)根据{CC按}研究所知{CC解}幼年是某一个人学的快乐[C]{CQ的}年代也{CC而}是成长时最重大影响的{CJ-zxy时期}。

(5)据{CC按}我分析,现在的现象和父母{CD的}责任{CJX}放弃有密切关系。

(6)但是根据{CC按照}每个国家的各种情况(包括经济发达程[C]度,历[B厂]史背[C]景,传统观点在内),每个国家的情节不同。

(7)根据{CC按照}最近调查,专[C]家们指出一般孩子希望与父母对话,他们想向父母说自己的生活和有关学校{CQ的}故事等。

在例(4)至例(7)中,目标词“据”、“根据”,偏误词“按”、“按照”都属于依据类介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组词的解释:“按”———“依照”,“按照”———“根据、依照”,“据”———“按照、依据”,“依据”———“根据”。从词典给出的解释可以看出词典只是进行了基本的解释,采用同义相训的释义方法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也增加了依据类介词的习得难度。一般说来“按照”也可以说成“按”或者“照”,意思是不变的,都是介引要遵从的规定、条件或者标准。而“根据”和“据”介引的是结论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如果在介引规定、意见、法律等具有经验、规律意义的词时,“根据”和“按照”可以互或者相替换。如果“根据”后介引的时候表示行为意义的词时,即结论是在人做了某行为后得到的,这时只能用“根据”而不能换成“按照”。

从偏误例句中可以看出,例(4)和例(5)中的“研究”和“分析”都是句中得到的结论的前提或者基础,所以在这里应该用介词“根据”和“据”。而在偏误例句(6)中,“每个国家的各种情况”是得出“每个国家的情节不同的前提,这不是经验也不是法律,所以使用介词“按照”是错误的。例(7)中的“最近调查”,是得到后面结论的的前提,“调查”是具有行为意义的词,所以在这里用介词“按照”是不对的。

2.近义类介词的误用

介词分类的标准不一,或从意义角度,或从介词出现位置角度等。无论从哪种角度分类,其结果都有详细的小类或是概括的大类。那么一个大类中的各小类介词间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本文采用的介词分类是比较详细的分类,所以各小类可能会聚合成一个大类介词,这些小类介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介词的习得更有难度,导致了偏误的发生。本文在整理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对象类介词和目的类介词之间、时间类介词和处所类介词之间、处置类介词和被动类介词之间,都存在数量不少的非同类介词间的交叉偏误。

2.1 对象类介词和目的类介词之间的误用

对象类介词包括“对”、“给”、“跟”等,主要是在主要后引出相关内容或对象。目的类介词包括“为”、“替”、“给”等,主要是在主语前后引出原因、目的等成分。这两类介词出现位置有相似性,而且还出现同一个介词分属两类的情况,如介词“给”。介词是虚词的一种,没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又如此复杂,所以产生了偏误。如:

(8)我也跟她一样为{CC对}儿子、[BC,]为{CC对}社会作出{CC付出}牺牲。

(9)由于[F於]他深入民间的平民作风[F風],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CD以待},也常常免费{CD的}给{CC对}病人医病,因此深得一般老百姓的拥[F擁]戴…

(10)可是,这种方法对{CC为}解决噪声的问题最合适吗?

(11)但得有条[F條]件:第一,病人患的真的是一个[F個]不治之症{CC不治之病},而这[F這]个[F個]病又给{CC为}病人带[F帶]来[F來]了巨大的痛苦……

例(8)至例(11)主要是关于对象类介词“对”、“给”和目的类介词“为”、“给”。在这四个介词中,“对”的意义是比较清楚的,在主语后介引所关涉的对象。“为”作为目的介词,主要是介引谓语所关涉的目的。在构造介宾短语时的特点是可以在“为”后附着“了”,或者进入“为……而……”格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例(8)中“牺牲”的目的是“儿子”和“社会”,可以说是“为了儿子”、“为了社会”。在这个句子中,介词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介引谓语动词的目的。而在例(10)中“这种方法”适合的对象是“解决噪声”,我们可以说“这种方法是为了解决噪声的问题”,但不可以说“为解决噪声问题最合适”,因为在句中介词位置在主语后面起到的是介引主语话题相关的对象。

介词“给”既是对象类介词也是目的类介词,这种身兼两职的特点导致在使用时产生混淆。当“给”是目的介词时表示引导的是谓语关涉的目的,一般可以用“为”替换。作为对象介词“给”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给予义”,而且构成的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语动词也是具有“给予义”的动词。如例(9)中,“医病”是为了“病人”,在句中介词所构成的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词涉及的目的,所以不可以用介词“对”。而在例(11)中,介词短语出现在主语后,并且所修饰的谓语动词“带来”是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这些表明在此介词的作用是介引话题相关的对象并不是目的。

其他对象类介词和目的类介词的误用偏误还包括介词“向”和介词“为”间的偏误、介词“给”和“替”的偏误。

(12)……如果我能够进入{CC招聘}{CD了}贵公司,我将[F將]要发挥我的能力、我的素质而且努力工作[BQ,]为{CC向}贵公司做出{CD了}贡献[C][BQ。]……

(13)就这[F這]样[F樣],我给{CC替}她的病人打了一针[F針]……

介词“向”作为对象类介词时,是可以和“对”替换的,且表达的对象没有“对”强烈。“替“作为一个动介兼类词,在作为目的类介词时,引导的是动作的目的,可以用“为”替换。在例(12)中,“作出贡献”是“为了贵公司”,而例(13)中,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我”是施针者,“她的病人”是接受者,之间有一种给予的关系,而且如果用“替”的话会产生歧义,不明白谁是接受者。所以在此应该选择对象类介词“给”。

2.2 原因类介词和目的类介词之间的误用

原因介词就是介引原因成分的介词。常见的原因介词有“因为”、“因”、“由于”等。介引目的成分的介词是目的介词。典型的目的介词是“为了”、“为”。这两类介词总的数量都不多,但是之间却多有纠葛。因为原因和目的有相通的地方,吕叔湘(1942)认为:“目的概念和原因概念有密切的关系”,“目的和原因(尤其是理由)相通:来自外接者为原因,存于胸中者为目的。”“原因和目的是一事的两面。”正因为原因介词和目的介词有如此类似的地方,有些学者直接将其归为一类。如陈昌来(2002)将这两类介词归为一类介词,称为“因事介词”。这两类介词之间的偏误例句有:

(14)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CC因为}消除压力,[BC、]越来越多的人吸烟,尤其是女人与青少年。

(15)现在,[BC、]不让吸烟者{CC3人家}到处随便吸烟已成为先进国家的潮流了,这是为了{CC因为}保护非{CJ-sy吸}烟者的利益而{CJ-sy制定}{CJ-dy这项}措施的。

(16)他小学那时,因为{CC为了}他父亲[C]的工作{CQ的}原因,在{CC去}美国长大。

(17)我不知道哪{CC那}个是真理{CD的},世界上因为{CC为了}宗教{CQ发生}战争的{CQ事}有很多。

(18)有的国家由于{CC为了}气候、[BC,]土壤[B壤]等原因连农[L]作物都不能种,发[C]生缺少食品{CJ-zxy的现象}……

例(14)中“越来越多的人吸烟”的目的是“消除压力”,而且这个句子可以变成“为了消除压力而吸烟”的格式,所以应该用目的类介词“为了“。例(15)中“保护非吸烟者的利益”是“制定这项措施”的目的,所以不能选择原因类介词“因为”。

例(16)中,“父亲的工作”不是“在美国长大”的目的而是“在美国长大”的原因。例(17)里“宗教”不是“发生战争”的目的,而是引起战争的原因。

例(18)不能种农作物的原因是“气候、土壤”等,并不是为了“气候、土壤”而不种农作物。在这三个句子中都出现了“为了……原因”这个错误的搭配,一般我们使用的是“为了……目的”和“因为\由于……原因”这两个搭配。

3.余论

本文从语义相似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目标介词中同类介词和近义类介词间的误用情况。要完全描写并解释目标介词的误用情况,还需要对语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从句法分布、关联搭配等角度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陈昌来 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傅雨贤、周小兵等 1997《现代汉语介词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200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侯学超 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 1983《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鲁健骥 1992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张 斌 2002《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