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守真《英华合璧》补语教学研究
常晓敏
提要:《英华合璧》是澳籍传教士马守真编写的一部初级汉语精读教材。本文对该书中出现的补语语言点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英华合璧》补语教学的特点,并分析该书在语言点的选择、编排及教学上的优劣。
关键词:《英华合璧》 补语教学 语言点编排
《英华合璧》成书于1938年,由资深的汉语学习者、教学者澳籍传教士马守真编著而成。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语言点的安排,对初学者的语法学习不仅作了量的规定,而且在编排体例上注重语言点之间的前后呼应,系统性很强。本文选取书中的补语进行分析,因为补语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补语的教学安排对补语的习得显得格外重要。本书中一共有262个语言点,其中有关补语的有17个。本文试图做出详尽考察,在对教材语言点和杂句的统计、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分析此书补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1.有关补语语言点编排的调查分析
1.1 结果补语
在本书中,结果补语是在学习了不到200个词语的第6课作为语言点而出现的,在第36个语言点中首次出现动词加“好了”、“完了”所组成的结果补语。其解释如下:“好”通常作为形容词,但有时也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的完成,“完”也有相同的用法。这种情况下,其结构形式通常是V+好/完+了。汉语中有很多动词都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动作的作用、方向或完成,但是我们在这一阶段需要学习的只有这两个。表示动作的完成时,“好了”不仅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时表示动作完成情况很好。例句如下:
1)门关好了没有?关好了,没有关好。
2)饭做好了没有?做好了。没有。
此处还有脚注,脚注中说“做好了”中的“做”可以省略,此时“好了”就成为了动词。类似的缩写和省略结构十分常见,特别是在口语中。
3)饭吃完了吗?吃完了。没有吃完。
4)饭吃好了吗?吃好了。没有。
5)你的东西买好了吗?买好了。没有。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结构通常出现在被动句中,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观察才能了解这个格式的准确意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好了”和“完了”的区别。
书中第118个语言点对结果补语进行了进一步的讲解:一些表示动作的字(可以称作助动词)或者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好,坏,错,死等)可以接在动词后边,加“了”形成一种格式。例句如下:
1)他把两个犯人拿住了。
2)把门推开了。
3)先生听错了。
4)什么事?打死了人。
5)小心,不要把衣裳洗坏了。
6)他的钱花净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语言点是在学习了可能补语和“把”字句后学习的,它间接地指出,可能补语是不能用在“把”字句中的,而结果补语可以用在“把”字句中,表示动作的完成。
1.2 简单趋向补语
第41个语言点(来and去as auxiliary verbs of direction)其具体解释为:前边我们学习了动词“来”“去”的用法,它们的另一重要用途是用作助动词;当用作助动词时,它们可以接在一些动词后表示动作的位移。动词可以直接加“来”“去”,也可以在中间插入宾语或副词短语。
(a)V+“来”“去”
1)谢先生回来了,没有?
2)我那本书,他没有拿来。
3)我那把刀,谁拿去了?
4)那封信,你没有送去么?
5)我的衣裳,他没有送来么?
(b)V+宾语/副词短语+“来”“去”
1)他们回山西去了。
2)你回到我这里来。
3)拿这些碗去。
4)你没有送那封信去了吗?
5)学生买书去了。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关于“来”和“去”表示的具体方向,是向着说话人还是背着说话人,作者并没有细说,只是提到这两个词都表示动作位移的方向。如果有宾语出现,不论是处所词还是表示事物的词语,均须放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并没有指出一些表示事物的词语是可以放在“来/去”之后的。
1.3 情态补语(adverbial com p lement)
语言点66是动词加“得”构成情态补语,有时也构成被动语态。“得”用来连接动词和补语,往往给动词以被动的意义。在北方,“得”常常由“的”来代替。作者引用胡适的话:“得”是最初的形式,但是“的”字逐渐取代了它的位置,“的”更多地用来做形容词和副词的标志,“得”仍然保留在一些可能语气的结构中。可见当时是社会转型期,“得”“的”的用法区分还不明显。
1)这些字写得好。
2)这些信封卖得不对,我要的是大的。
3)你的弟弟(兄弟)长得快(高)。
4)这个功课我学得不熟。
5)那个东西买得好。
6)华东明讲得好听。
1.4 可能补语(或可能语气potentialmood)
可能补语或可能语气是本书中重点介绍的语言点,语言点99-111都是对可能补语的具体讲解。书中的解释如下:“得”“不”表示可能语气,“能”和“会”表示一种强制力,当表示一个动作的可行性、适当性和可能性时,“得”字用得更频繁些。书中具体列举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可能补语形式,具体有“得、了(liao3)、来、去、到、住、见、上、下、开、着(cho2/chao2)、动、起”的结构格式,并给出大量例子,希望学生在学习这些例子的同时,积累经验,多在生活中使用,从而达到习得的效果。
(a)“v+得”表示一种允许和可实施性,“v+不得”表示禁止和不能实施,相当于英语中的“must not”或“should not”。肯定形式用得很少,只在询问或回答时使用。询问动作的可行性时,可以使用正反问句的形式,回答时只要重复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即可。
1)这个事,做得做不得?做得。
2)这个菜,吃得吃不得?吃不得。
3)不干净的东西吃不得,生冷的也吃不得。
4)这个门,开得开不得?开不得。
如果问句是“V不得+吗/么”的形式,这类问句通常有劝告和忠告的意思。
5)那句话,说不得吗?
6)这件衣裳,穿不得吗?
7)今天我不得去。
8)以后你们再不得见我的面。
9)我还得去。
10)今天他不得来。
严格来说,后面的四句不能称为可能补语,只能称为可能语气的一种表达方法。
(b)V+得/不+补语表示动作能否起作用,在这个结构中,宾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如果出现,通常放在主语前。如(a)中一样,除了询问和回答之外,肯定形式用得很少。
做得来 做不来 过得去 过不去 看得见 看不见
还有一些可能补语,它们已经固化为一个格式,并不表示一种可能性,其意义相当于英语中的某些副词。
他们说的是土话,难怪你听不明白。(intelligibly)
我看不清楚。(distinctly)
其实,如果从我们现在的语法角度来看,这也是可能补语中的一部分,即在结果补语中加入“得/不”说明动作能否达到某种情况。书中(b)格式具体例证统计如下:
在第111个语言点中,作者特别指出了有宾语的特殊结构:
1)我还是放心不下。
2)我找他不到。
3)你也说他不过。
4)我说话,他不懂得,那也怪他不得。
5)那样的人,我实在看他不起。
这些格式都是汉语的特殊结构,体现了汉语意合法的一种现象,这些宾语可以放在可能补语之后,也可以放在可能补语中“不”的前边,并且一般带宾语的格式只出现在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中,这都是作者多年学习和教学经验所积累的成果。
1.5 复合趋向补语
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对复合趋向补语的讲解,语言点112:下列给出的一些动词(回,出,上,下,过,起)经常和“来/去”连用,组成复合词组,他们可以用来作动词,也可以用来作补语。当作补语时,它们总是被宾语或修饰语隔开。
表中所列是作者书中出现并编排在一起的所有词语,与北语《汉语教程》相比,它选择的词语仅仅缺一个“进”。可见,当时作者对趋向补语的归纳已经达到了接近完善的程度。
作者特别指出:最后一个词语“起来”是最常见的一个补语,它通常表示动作的开始,几乎可以和任何动词连用。
(a)作动词
李先生出去了。
先生在楼上,请上去吧。
他们一看见他就说,“过来吧。”
(b)一般补语(趋向补语)
看好了,请把我那课本拿回来。
把这个盘子拿回去。
叫两个人来,把那张大桌子抬出去。
(c)可能补语
四个人也抬不起来。
功课多,一时记不过来。
那个意思也讲得过去。
(d)作补语(分开)
他们看不出什么人来。
到这时,他说不出话来。
把这个盘子拿回张先生那里去。
以上都是书中对趋向补语的一些介绍,其语法术语都是以auxiliary的形式出现的,有的时候也称为complement。通过分析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关注那些将宾语置于补语之中的例子,不论是处所宾语还是其他宾语,作者选取的例子都是可以将其放在中间的例子,而忽视了表示事物的宾语可以放在补语后的例子。
1.6 时量补语、动量补语及其他
《英华合璧》中并未提及这些术语及概念,但是单个的例子散见于全书各处。比如在学习到比较级和比较句时,书中所选的例子是:今天热得很;听见这样的话,他心里就气得(的)了不得;今年他的工钱比去年多一倍,等等。
2.补语教学语法的特点与不足
2.1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马守真《英华合璧》补语教学有以下特点:
(1)合理安排语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把出现频率高的以“好/完”结尾的结果补语放在补语学习的第一阶段,而把一些较复杂的结果补语,如“把”字句中的结果补语,放在学习了可能补语和把字句之后来学习,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另外,作者在其他语言点和杂句练习中不断重复出现以前的语法,避免了前后语法点割裂的现象,符合第二语言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
(2)例证丰富,且贴近生活。作者在前言中提到,鉴于作者多年从教和修改新生考卷的经历,以及一些学生提出的对于增加凡例的要求,马守真认为大量的例子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例子大多来源于国语现代作家的一些著作,内容大多涉及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比如“洗不好,吃不了,做得好”等这些格式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短语。
(3)作者考虑到教材的适用对象,在语法的学习上,从简避繁,就近归类,减少了不必要的语法术语。比如作者并未提及数量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等语法术语,只是在讲到比较句时在例子中出现。
2.2 由于这本教材成书于2O世纪3O年代,就其语法点编排来说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每课所选的语言点太多,书中前言中作者提到课文中的“一课”相比鲍康宁《英华合璧》来说,可以说是真正的一课,但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对于初级学生来说,一课包含3~4个语言点适中,7~8个就有点偏多。
(2)有些语法点解释不够准确,作者在遇到一些语法现象无法解释时常用的一句话是:这个语言点没有什么规律可循,需要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才可掌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国内的语法学还处于草创时期,对于一些语言现象的认识还不足。
(3)补语语言点学习后,练习的部分比较薄弱。书中只有部分英译汉的练习,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的题型。
3.马守真《英华合璧》补语学习序列和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北语《汉语教程》之比较
根据儿童习得补语由简到繁的顺序和文学作品补语调查使用频率的一般现象,补语出现的顺序是:单音节结果补语—简单趋向补语—处所补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可能补语—情态补语—比较补语和趋向补语及其引申用法等。根据《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小组统计,补语使用频率如下: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数量补语—介宾补语。我们选取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和现在比较流行的北京语言大学版《汉语教程》进行比较,分析马守真《英华合璧》补语学习序列的特点。
通过三本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马守真《英华合璧》基本上遵循了补语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其教学方法是可取的。威妥玛的补语教学集中在“散语篇”二三课,散语篇共包含四十课,可见补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书中所举的例子有限,不易于学生学习。相比而言,《英华合璧》和《汉语教程》所举的例证丰富易懂,易于学生掌握。
参考文献:
鲍康宁 1926《英华合壁》China Inland M ission.
陆世光 1997对外汉语补语教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马守真 1938《英华合璧》China Inland M ission,Kelly&Walsh.
齐沪扬 200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杨德峰 2001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确定、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张 斌 2002《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