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文曲人真——《公务员写作实践》及作者印象
周祖玉
文似看山不喜平,佳辞妙赋赛雄兵。
山人得道辟蹊径,勤业爱岗重善诚。
我与作者既是同乡,又是战友,特别近些年来的频繁接触,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在作者运筹出版《公务员写作实践》一书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幸先睹为快,因此感受颇深,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似乎有许多话要说,然而又说些什么呢?说句实话,自我高中投笔从戎27年又转业到地方工作的40多年间,几乎都是与文字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交道,所接触的题材也不算少,也出版过六七本书,但还真没为谁写过序,提起笔来,一时还不知从何着墨。不过,常言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那就先来谈谈对本书的总体印象吧!
在《公务员写作实践》一书中,无论是《勤径篇》、《友情篇》,还是《留痕篇》、《随心篇》,虽不敢说篇篇精典,字字珠玑,但说颇具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一点也不为过。原因很简单,因为该书绝大多数的作品并非闲来之笔,或无病呻吟,而是长期实践的积淀、反复萃取的结晶。不敢诳语,对本书的所有作品我都是相继认真研读过的,而且多数还是第一个分享。我敢说,只要你是一个有志于写一手好文章,或期盼在秘书岗位有所建树的人,当你捧起《公务员写作实践》随便翻阅几页,你一定会被书中新颖的构思、丰富的知识、清新的词语和其中的情真意切所吸引、所折服。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正聚精会神地在书房中阅读老战友《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系列讲座,夫人正在厨房里烹调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忽然喊道:“呆子,拿着书到厨房来看,顺便帮我看管一下锅,我去买瓶酱油”。
“好”。我答应着,但眼睛却没有离开引人入胜的讲座。待她回来看到满屋的浓烟,顿时哭笑不得,便嗔怪地说:“莫非你手中的书比红烧肉还香?”
我直言不讳地道:“你别说,还真是的!”
她二话不说,从我手里夺过书稿:“我倒要看看到底有多吸引人?”为了将功赎罪,我赶紧披挂上阵,打扫战场,再从冰箱中把备用的排骨和藕洗净、炖好,才小心翼翼地请夫人入座用餐。她不舍地放下文稿,扬扬眉:“没发现,我这个老同学(光顺和我夫人是校友)的花花肠子还满多的,你看他第三讲中引用的《麻辣情书》,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用心良苦。”
是的,作者在利用典型材料阐述因职业习惯而影响公文写作、提倡跳出自我求创新的同时,不经意间就把一篇有指导思想、有做法和成绩、有存在问题、有整改措施和号召的总结范文推到读者的面前,让你不记住都难。连夫人这样一个白天忙工作,晚间迷韩剧的医务人员对公文写作的文章都如此着迷,可见作者之匠心独具。
纵观讲座,一改板着面孔说教的抽象空洞之词,而使用轻快、生动、鲜活的笔触,穿插一些趣味无穷的典故、幽默、等,令人过目难忘。进而,延伸拓展,深入浅出,寄情于理,寓教于乐,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妙趣横生,是为“文曲”。其实书中“文曲”的例子还有许多,无论是述职报告的注意事项,还是漫谈竞职演讲稿的创作,作者都紧紧结合自己侃侃而谈,也许他自身的例子不是最好的,但由此引发出来的创作要点却是引人深思、让人容易接受的,这亦不乏“文曲”的作用。
再看《情系红土,托起春城一片蓝天》一文,据说此文是云南省地税局布置、为庆祝地税分设七周年而作的,原本还下发有写作提纲,而作者受领任务后,并未简单地按下发的写作提纲应付了事,而是自己跟自己叫劲,别出心裁地以长篇通讯的手法去完成,其标题之凝炼,文章之大气,层次之严谨,用词之鲜活,形式之新颖,可谓不同凡响。真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再读读1998年至2000年三年的《春节慰问信》吧,第一年以散文形式出现,第二年以散文加春联的形式展开,第三年更是刚柔相济、气势磅礴,果真是:
岁岁过新元,年年著贺篇;
三封慰问信,数度易章弦;
意马驰寰宇,珠玑跃素笺;
金刚钻不握,焉敢宝瓷研?
值此,不能不提到书中的《随心篇》,作者称之为办公室岁月的发散,如果说阅读公文写作的文章是枯燥无味的,那么读着《随心篇》的文章,或诗或词,犹如严冬里熊熊燃烧的炭火,热烈而奔放;酷暑下皎皎可口的雪糕,神清而气爽。诸如《平凡不平庸》、《把“旧我”送进棺材》、《在自我超越中升华》等篇目,让人掩卷沉思和反省;还有长篇配乐朗诵诗《地税记忆的光盘》,如果不是对地税事业的挚爱和对地税的熟悉,断然没有那样的激情和贴切;还有《盛世颂歌》和《带刺玫瑰》中的诗词歌赋:歌颂,让人热泪盈眶;针砭,让人拍案叫绝。据我所知,作者著有数百首诗词,古风、绝句、律诗、小令、中调、长调、新体诗等无不涉猎,但限于书的篇幅和主题,本书只录入极少部分,但管中窥豹,不难发现其所收录的诗词,无论古体或是新体,均体现了白居易所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宗旨,而且寓意深刻,遣词造句精到,不乏上乘之作。如《盛世颂歌》中的七绝《宏爱》:
岳峙渊感汶川,心丹血碧染河山。
笃燃蜡炬千秋是,照我中华万代传!
此七绝,巧妙地歌颂了人民教师谭千秋在汶川地震的危难时刻,为了保护四名学生而英勇牺牲的事迹,不愧为“宏爱”。这就是“文曲”的效果。
再如《带刺玫瑰》的《毒蛇·伪装》:
蜿行蛰伏似柔棉,等待时机射毒涎。
美女加身难改性,配装眼镜更凶残。
和七绝《谄媚》:
挤笑泪流呈善伪,阿谀满脸写卑微。
乞怜摇尾巴儿狗,仗势汪汪吠庶威。
两首七绝把伪君子和小人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狰狞的面孔跃然纸上。还有《蝶恋花·失望》:
刨土汗滴多泛恼。万苦千辛,盼凤期龙笑。及第农门终妄跳,债台高筑催人到。 四体难勤儿废了。蝶恋无花,窗外堆枯草。卖畜卖禽声尽杳,醒来美梦无情绕。
读卒,更是让人倍感辛酸。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能泛起无数的烦恼,但尽管千辛万苦,只要一想到有一天儿子成龙女儿成凤,再苦再累,心里总是乐滋滋的。问题是儿女们考上大学毕业后还是无法找到工作,农门也没有跳出去,债主们也纷纷上门讨债。最糟糕的是,儿女们只顾读书,弄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庄稼也不会种了,连蝴蝶和蜜蜂采花的地方也没有,窗外堆的是去年的枯草。庭院里,由于供孩子读书,猪卖了,鸡也卖了,耳畔一片寂静,一觉醒来,依然是无数的烦恼和失望。这就是作者揭示的农村现状,如果结合当下农村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愈演愈烈的趋势,的确令人深思,振聋发聩。这也是作者“文曲”的神来之笔。真可谓《光顺骚赋理气益神》:
光明洞彻浊清分,顺理成章谓妙文。
骚雅兼收孔屈子,赋联并蓄况翁孙。
理化操行堪作镜,气侠仁义可为邻。
益治家邦驱邪念,神融体泰舞忠魂。
上面谈了“文曲”,接下来再谈谈“人真”——真诚、真实、真心。作者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敬业、认真、好学、友善。
光顺君小我几岁,自然也比我少几年军龄。他1973年11月应征入伍,我们最初认识在1986年,当时为完成前线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他在重庆后勤工程学院还没有毕业就被挖到部队机关搞软件开发,在我管辖的部门工作。期间,为了研制出适应我军新时期军队建设需要的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他焚膏继晷、呕心沥血,很快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上级交赋的科研任务,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因此荣记了二等功。我离开成都军区后勤部驻昆某部机关后,他又接替我义务、只身编辑出版内部期刊《后勤与政工》(后改为《分部工作》),反响不凡。1997年,他又奉命到部队的一生产基地担任业务办公室主任,负责科研产品的市场营销,为日后融入经济社会奠定了基础。1998年转业到昆明市地税局机关,历任秘书、征管处副处长、票管所所长等职务。特别地,当我问及:“怎样才算一个称职的秘书?为领导服务怎样才算到位”的问题时,他的回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作为一个称职的秘书,首先,应尽可能地与领导的思维保持同步甚或适度超前,这是前提;其次,遇事应紧紧围绕领导的关注点来思考问题,这是基本出发点,可以事半功倍;再则,应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真正做到‘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这些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领导来不及考虑的问题,能提前想到;领导想到的问题,能具体细化;再就是,领导担心的问题,能围绕领导的关注点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分忧解难”。试想,如果不敬业,不善于总结的人,又怎么会有如此“高见”呢?
谈到认真,例子就多了,有人说我是完美主义者,我要是和光顺君相较,就自愧弗如了。我们都属“50后”,刚踏进校门,就碰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学业如何可想而知,特别普通话,作为我们这些山里人,更是“短板”和遗憾,可是三四年前,他受我和一些朋友的影响,偏偏喜欢上了诗词歌赋,这对于平仄韵律的要求是十分严谨的,拿捏难度很大,连毛老人家都说“不易学”,可是光顺君不仅执意要学,而且还要学出点名堂来。平、上、去、入的基础差,他就利用字典一个一个的查,一首28个字的七绝,他要查找一二十个字的声调。我不只一次善意地劝他:“不要那么认真,一、三、五可以不论”。他却严肃地说:“可以归可以,我们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把基础打牢”。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把我这个有二、三十年爱好的老诗迷远远抛在后头。他归纳总结的《数化巧记格律诗平仄及其应用》一文,另辟蹊径,仅用“1”和“2”两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两组电话号码式的方法,让不少老诗人另眼相看、叹为观止,更让见识到的新人大受裨益。同样,在执编《昆明地税之窗》期刊时,他绝对不会忽视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符号,那股认真劲,让我这个曾经的老编辑都感到汗颜。
说到好学,在光顺君的著作中,不难看出,其知识的积累是不可小觑的。古人曾经提示过后生:“汝果学写诗,功夫在诗外”。言下之意,要写出好文章,并非拍拍脑袋那么简单,拾人牙慧那么容易,而全靠平时的积淀和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据他本人讲,为撰写《抑欲守廉是幸福之源》一文,就翻阅了不下30本的资料。他一天要读三四个小时的书,午休前要读,晚上睡觉前也要读,甚至上卫生间也手不释卷,是个十足的“书痴”。在内容方面,无论天文、地理,还是典籍、野史,他都兼收并蓄,并能从中汲取其精华。记得他乔迁新居时,我说:“惭愧得很,我就不送你别的东西了,送你一套书吧”!他一听说书名,连道几声:“好!好!好!太好了!”常言说“聪明的人积累知识”,这话一点不假。
提到友善,亦有不少话要说,囿于篇幅,只在此举两个例子。
我曾跟随昆明市地方税务研究会的刘德福常务副会长及光顺君等人到县区地税局去为《昆明地税之窗》组稿。席间听到一位副局长深有体会地说:“很想给你们投稿,就是不敢”。
刘副会长忙问:“为什么?”
答曰:“上面刊登的文章篇篇写得都太好了,我们真有些望尘莫及。”
我是最知内情的,其实并非所有作者的水平都高,而是编辑的水平不低。为了扶持新人,他常常花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改一篇七八百字的稿件。我曾劝他,不行就打回去让作者重新再加加工,你何必这样伤精费神呢!他总是说:“作者的积极性十分难得,我们应当助他们一把,扶他们一程”。在修改中,他总是紧紧围绕作者的行文意图和表现手法,予以提升,但从不强加于人,通常修改后还要返回去征求作者的意见。尤其稍为大块的通讯,他更是尽心竭力,不惜为一篇文章花四五天时间。记得有一篇反映基层开展地税文化建设方面的通讯,当受领任务的秘书一筹莫展时,他不仅帮其拟定标题、撰写提纲,还手把手地教如何写作,初稿形成后,他又反复的为其润色。
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他从来不这么想,有问必答,有求必教,不留一手。一次为给基层的一篇论文提档升级,他不惜花了一个大假七天的时间。当文章返回去征求作者的意见时,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还认为在你的指导下,已经进步不小了,可以给你磨墨了,现在看来,连提鞋都不够格。”
他就是这样,甘当绿叶扶红花。因此,他结交了许许多多的作者朋友,大家也十分尊重他。
诚然,光顺君的作品和为人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诗词在体裁和手法运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提升;他过于率真的性格,严肃的外表,不时掩盖他炽热、友善的内心,常常给人不苟言笑、不拘小节、不好接触的印象。我真心希望光顺君少抽烟、多喝水,少久坐、多运动,少绷脸、多微笑,少熬夜、多出好作品。
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权当为序。最后,再赋一阙聊表心迹:
义务编修廿六年,替人作嫁亦欣然。
昔衡自个心无愧,今睹郭君面有惭。
倾力倾才谋税事,尽职尽责办期刊。
人梯绿叶扶新秀,德厚词工气宇轩。
2011年3月19日于会贤斋
(周祖玉:云南画报社高级政工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