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体与翻译
1.文学作品翻译
一般语言的翻译是用词义与语法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文学翻译的语言特点是用词义的形象感情色彩和语义结构形式表达各种感知表象的关系,特别是诗的语言,呈现跳跃、闪现和凝聚的特征。正因为文学语言的这种独特性,文学翻译应以不同文体风格寻求不同语言结构的表达方式。严肃文学的翻译应多重视语言的文雅词藻和典故比喻等。浪漫文学翻译应该多重视语言的形象、感情色彩和象征手法。如:
A stream was winding its way through the valley into the river.可译为:
1.一条小溪曲曲弯弯流过山谷流进大河。
2.一条小河山沟流,直奔大海不回头。
这是一条谚语,既是谚语,应把所寓于的生活哲理,以人格化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译文1只是把两种语言的词语和结构等量译出寓于的生活哲理。译文2可谓精品。“大海”是river的引申译法,“不回头”是拟人的表现手法。江河译“大海”,正是揭示“滴水归大海”“小我融大我”的思想精神。“不回头”揭示“勇往直前”实质意义,意在言外,意在深层的内涵里。译文通过引申和形象化的联想,悟出了语言的艺术意境意义,语句对仗工整,这就是文学翻译。
如: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这是警句名言,译文没有把实质意义译出,只译了字面意义。如译为“孩子是成人的父亲——三岁知老”就一语破底。这是“fa-ther”的比喻的结果。如此译法,是翻译推敲的结果,是警句名言的要求。
再如:…His and Miram affair was like a fire fed on books—if there were no more volumes it would die out.(……他和米莉亚的亲爱关系像用书点燃起的一团火——书没有了,火也就熄灭了。)这种知识的圣洁的恋爱关系缺乏人情和人性的丰富性,这是一种殿堂的人性。“a fire fed on books”译为“用书点燃的一团火”,这是艺术,是哲学家的艺术。
再如:Turning sharply,he walked towards the city's phospho-rescence.His fists were shut,his mouth set fast.He would not take that direction,to the darkness,to follow her.He walked towards the faintly humming,glowing town,quickly.(他猛地回头,向城市金色的磷光奔去,捏紧拳,咬紧牙,不跟她走进黑暗,而向着喧嚣的金光闪闪的城市大步迈去。)这里有人物形象,有人物性格,有艺术意象,也有哲理思维,如“Turning sharply”(猛地回头),“His fits were shut,his mouth set fast”(他捏紧拳,咬紧牙)。文学作品,每个句子,都经过推敲,要形象、生动。劳伦斯文学创作最显著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象征性、意境化。象征性是现代主义作家所青睐的,他的象征法常常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和神秘感。
再如:
DREAM
—L.Hughes
Hold fast to dream.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梦想
紧紧抓住梦想。
它一旦损伤,
折断翅膀的小鸟,
怎能飞翔。
紧紧抓住梦想。
当它远去,
生命的荒野
盖满雪霜。
有人把“hold fast”译为“快快抓住”,而译为“紧紧抓住”则更形象,富有诗的意境,这正是文学翻译所要求的。
2.课堂教学中的翻译
教学翻译的实质是以方便教学为目的的翻译,是借助学生的母语掌握外语形式,帮助学生解惑,记忆和运用语言材料的教学手段。其对象同为一个群体,不属社会其他各阶层。
教学翻译与科技翻译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信、达、雅”的标准。但是,两者也不能完全吻合。
如:We won't understand the diligence of our teachers until we ourselves become teachers.(不当教师不知教师之辛苦。)按翻译标准,译文可谓上乘。但作为教学翻译,译文只译出了句子的含义,而没有从句型结构译出语言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译成“直到我们自己当了教师,我们才知道当教师的勤苦”就紧扣“not…until…”的句型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read.(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深奥得读不下去。)译文只拘泥于讲解和表达的需要译出句子的含义,而没有从教学翻译、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尽量做到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对称和词语含义上的等值,提供教学方便。如果译成“这本书太难,我不读”,就更符合教学翻译的要求,因为“…too+(a.)…for+(n./pron.)…to+(v.)…”是这一句子结构特点。“for”实为动词不定式带逻辑主语的标志,没有词义,译成“对我来说”欠妥,在教学翻译中,词量与语法不一定等量地一一对应,但一些特殊的句型结构、语言点,必须遵循相应结构的译法。
For there to be life there must be air and water.(有生命存在就必须要有空气和水。)
for后接引导词there构成“for there to be…”特殊结构,表示行为条件,其翻译法与上文同。
再如:Electric current comes to us along the wire.(电流沿导线来到我们这里。)“……来到……”是两种语言要求等义的逐句死译。这是教学翻译最忌讳的。应译成“电流沿导线输送到我们这里。”词义一般有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指语言体系中的固有意义,而言语意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在交流时,双方都能理解的特定的临时意义。“come”译为“输送”,这是come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出现不一致时,译者可根据词的语言意义推敲引申出的言语意义。实际上这种引申意义贴近原文的语言意义。这是教学翻译中的引申译法,至关重要。
又如:“他一看见我就跑开了”,可译为:
1.He had no sooner seen me than he ran off.
2.He had hardly seen me when he ran off.
3.He had scarcely seen me than he ran off.
4.No sooner had he seen me before he ran off.
5.Hardly had he seen me when he ran off.
6.As soon as he saw me,he ran off.
7.On seeing me,he ran off.
这些句子意义基本相同,只是语气有所强调罢了。这些句子的结构特点是:
1.主句一般用过去完成时,从句用一般过去时。
2.如否定副词在句首时,要求句子倒装。
3.从属连词相关为:“no sooner…than”,“hardly…when”,“scarcely…before”(before用法较老)。
4.as sooner as为短语连词。
5.on+v.ing…为介宾结构,作状语,表示“即”。
语言是系统,是结构,更是多变形式,从来没有只用一种形式表示一个完整的意念。同一完整的意念,往往可有多种相似形式来表示。而且这种形似相近的形式也有其细微的差别,它们既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有内在意念联系。因此,教学翻译过程中,要反复对比,层层分析,面面比较,通过教学翻译去学习、比较,在教学翻译中巩固、掌握。
3.科技文体翻译
科技翻译实质是一种文体性的翻译。科技内容词汇、语法及习惯用语的特点,表现在词汇的单一性,名词词组化,多用被动态及复式结构句。这与一般英语微有差异。如:“古时候,绳是手工做的,如今,制绳用机器。可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里,却仍然使用古老的方法制绳。”
一般英语翻译:
In the very old days,people made rope by hand,but today,people still make rope as they made it in the very old days.
科技翻译:
In ancient times,rope was made by hand,nowadays,howev-er,it is made by machine.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today,rope is still made as it was in ancient times.
一般英语翻译中:
1.the very old days
2.but today
3.people still make rope as they made it
科技翻译中:
1.ancient times
2.nowadays,however
3.rope is still made as it was
这里ancient times,nowadays,however均为确切词。科技翻译中,只要有确切词,尽量避免使用词组。“rope was made”,“it is made”,“rope is still made”均为被动语态,这是科技文体的特点。
科技翻译一般没有感情色彩词语,没有激昂文字,更少译者的联想和想像。
如:The sunshine was playing on the water.(阳光在水面上闪跃。)
这里把“playing”译为“闪跃”是文学的形象手法。而在“The piston is playing with in the cylinder”中“playing”可译为“运动”。这里是科技翻译,不需文学的形象字眼渲染。这句可译为:“活塞在汽缸中运动”。
再如:The moon is high.(明月高照,或月儿高挂在天上。)
The car moved at a high-speed.(汽车高速行驶。)
同一个high,但文体不同,翻译也不同,科技翻译中,词意较稳、确切,没有形象色彩,因为科技是严肃的科学,不需要形象。
又如:“我看见一台机器在运转。”
在汉语中这是谓语动词的递系句。所谓递系就是动词依次出现。在递系句中,动词可有初系动词和次系动词。初系动词的宾语是次系动词的逻辑主语。这种结构在英语中是由“see”这一动词所决定的复合宾语结构句型,即:I saw a machine running.这里“saw”为谓语,“machine”为宾语,“running”为宾语补足语。而在汉语中“running”=“运转”为次系动词。这种次系动词可以由现在分词充当,也可由不定式充当。词的结构不同,其语意也有所不同。但在汉语里就不存在这种分歧。
又如:The rotor is a well-designed structure.(转子的结构设计得很好。)
不能译成“转子是一个设计得很好的结构”,这不符合汉语习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运用方式不尽相同,英译汉时,需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改变原句一些成分作用。这里将表语移作主语,这种译法经常碰到。
4.谚语翻译
(一)
现代汉语把谚语划为熟语范畴,而英语把谚语划为习语(idiom)范畴。两种语言自有其语言术语,但就谚语本身源流和作用而论,其实质相同。
“谚语是一种规劝或警告的智慧简言。”popular short saying with words of advice or warning.谚语是流传在广大人民口语中的具有概括性和形象化并带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警句简言,它是“语言中的盐”。“它是永远不过时的。”A good maxim is never out of season.最伟大的智慧是在语言的朴素中。谚语是简短的,然而却包含着可以写整部书的思想、生活和感情。
在民间文学中,谚语(proverb)与格言(maxim)是同属于习语或俗语范畴的两个不同概念。格言源出于引语的庄重之言,在语感上它是郑重地讲道理,直叙明言,目前,国内外有些词典里,谚语格言不分,或者分而不清。英语格言(maxim),又称箴言,这词源出于拉丁文(maxima),原指“道理标准或行为规范”。但格言在许多词曲里为proverb,这大概源于《旧约全书》中的Book of proverbs(箴言)一语。格言是出自名人名作,而谚语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中,它的作者一般不为人所知。目前,国内外有些词曲或书籍中,经常将这两者混淆。如:Let begones be begones.(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在A Gem of Proverbs一书中认为是格言,出自Homer,而在English Proverbs一书中认为是谚语。谚语与格言有联系,有时有一定社会因素的制约,但谚语毕竟不等于格言。有时,有些出自名人名作中的格言,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生活理解,深得群众的喜爱,并广为传诵,天长日久,逐渐成为脍炙人口的谚语。如:Povert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贫困是万恶之源。)这是Mark Twain的名言,现在有的谚语书中把它搜集进去成了谚语。A.T.特瓦尔道夫斯基的诗句:“不要看杯中有什么,应当看前边有什么!”在前苏联成为广泛流行的谚语。显然,这里不是有意混淆谚语与格言,而因为有些格言,颇受人民喜爱,群众在有意无意中自觉不自觉地顺手拿过来了。既拿过来,逐渐成为不是谚语的谚语。翻译难,翻译具有诗的概括、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意境的谚语更难。它不仅要求词义译得准确,句子通顺符合汉语习惯,而且要译出民族特色,谚语的风格。这里谈谈汉译英语谚语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A.不宜以汉语成语翻译英语谚语
汉语的成语与谚语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成语的结构定型,章节整齐,意义精辟,而谚语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而讲求工整对仗;成语一般为词组,绝大部分由四字组成,而谚语讲究口语特色和民族风格。因此,我们不能把谚语译成文绉绉的成语。如:
Better small fish than empty dish.
聊胜于无。
Nothing comes wrong to a hungry man.
饥不择食。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集思广益。
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
滴水穿石。
B.不宜以汉语文言文翻译英语谚语
汉语的文言文是古汉语,是古人的书面语,而谚语是大众的哲理话,口语是谚语的本质属性,但目前一些中外词典,一些谚语书籍,总是以古汉语译英语谚语。如:
A bird may be known by its song.
闻其言而知其人。
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愚者易竭其智。
A man knows his companion in a long journey and a little inn.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ll shall be well,Jack shall have jill.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xtremity of right is wrong.
物极必反。
Fool's haste is no speed.
欲速则不达。
这些谚语的翻译,从内容来看是准确的,但从谚语这种民间文学的形式来要求,显然缺乏谚语的特色。
(二)
A.不宜只译谚语的字面意义
谚语所叙述和描写的事物,往往是生活里闪烁的彩色画面,其实质含义必须要透过画面去捕捉,因此,有些谚语的字面意思,不是谚语的实质意义。如: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这条谚语的译法各有千秋。有译成:
1.给狗恶名,然后把它吊死。
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3.一旦给人加个坏名声,他就永远洗刷不掉。
4.声誉是人的第二生命。
上述译法:1.只译了字面意义,而没有译出精神实质。2.好像还译得得体,但含义不够贴切,而且以文言文译谚语欠妥。3.译得较准确,但语言没有谚语风格。4.理解准确,译得正确,具有谚语色彩。
再如:
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
有译成:1.黑鸡下了个白蛋。2.丑妇生俊儿。3.山中出凤凰。4.不能以貌取人。5.人不可貌相。
A fool's bell is soon rung.
有译成:1.傻子钟,随时敲。2.傻子闭不住嘴。3.愚人嘴长。4.傻子话多。5.处世戒多言。6.话应当说到时候。
以上每句谚语的第一句均为字面意义,最后一句译得较为准确。
B.不宜将英语谚语的民族特色译进汉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谚语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泥土气息。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甚至有自己的文学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不宜将英语谚语的民族特色译进汉语谚语,应该将英语谚语的民族特色相应地更换成汉语的民族风格。这样,并不破坏两种语言自己独特的风格,如: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有人译成:“一人事尽力干,两人事讲平均,三人事无人问。”像这条谚语我们完全可以译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尽管英语里没有“和尚”、“挑水”、“抬水”、“喝”等字眼,但作为谚语,译者准确地译出了它的精神实质,而且考虑了汉语的形象表现法、汉语的民族特色和汉语的语言风格。
考虑英语修辞格的翻译时,有时比喻形象在英语民族心目中的概念与中国人心目中概念不大相同,我们应当按着我们自己的习惯去译。如:
As stupid as a goose.这条谚语与其译成“笨得像鹅”,不如译成“笨得像猪”。又如: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有的望文生义地译成“向猪抛珍珠。”这样中国人不能确切地理解其含义。如果译成“对牛弹琴”,那就恍然大悟了。翻译英语谚语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望文不生义,更不能望文乱生义。谚语是民间文学的范畴,就应当译成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
C.宜直译短小精悍的艺术警句
英语中有些艺术性强、寓意深刻的短小警句应当直译,因为这类谚语思想精神、思维方式、美学观点、生活哲理基本相同。如:
He lives twice who lives well.
活得好的人等于活了两次。
Time cures all things.
时间能医治所有的创伤。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He who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就算笑得最好。
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的直译法不仅使人们学到了地道的英语,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自己的语言。
学习语言要向古人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外国人学习。研究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正是向外国人学习语言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一些大学英语课本,课后经常编一些英语谚语,其目的是让学生随时接触地道生动的群众语言,因为生动的艺术语言开始于民间创作。“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这就是我们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把英语谚语编入大学英语课本的原因之一。
5.体势及句式型习语翻译
A.体式词语
体势词语的搭配出现了大量的形象化的英语习语,这种习语既形象又有深刻的内涵。如:
Getting a pass on my English test was a shot in the arm for me.
a shot in the arm(极大鼓舞)
He went to the meeting armed to the hilt with facts.
armed to the hilt with facts(充分准备)
You deserve a pat on the back.
a pat on the back(赞扬)
I see your eyes are zeros.
eyes are zeros(茫然不知所措)
You know that it was wrong.Now face to the music.
to face to the music(勇敢面对现实)
I know I've seen him before but I can't put my finger on there it was.
put one's finger on(说得准)
Don't worry about the cost.Father will foot the bill.
foot the bill(买单)
They know idioms like the back of their hands.
like the back of one's hands(了如指掌)
The good news about everyone passing the examination warms the cockles of my heart.
warm the cockles of one's heart(心眼里高兴)
I'm sure glad this day is almost over for I feel as though I was on my last leg.
on one's last leg(精疲力竭)
Everyone looked down in mouth last night.
down in the mouth(沮丧)
I had to pay through the nose to buy my new suit.
pay through the nose(付出代价)
His work stands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anyone else's.
stand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胜过)
I can't stomach people who gossip all the time.
can't stomach(不能容忍)
I don't know why I keep dropping things today.I must be all thums.
all thums(笨手笨脚)
When the ladies come for dinner,I want you to keep a civil tongue in your head.
to keep a civil tongue in one's head(说话有礼貌)
arm,back,ear,face,finger,foot,hand,heart,leg,mouth,nose,heart均为语言的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词汇的基础,在词汇体系中,基本词汇标志着全民常用性、历史稳固性及构词能产性。它们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英语习语是通过这些基本词汇的状态特征,使表象变得具体、鲜明和生动,更通过形象的联想将语义引申到意象而达到构词形象的手段。
B.句式型习语
英语习语的句式型主要指格言、警句及谚语等。这些句式型的习语、简洁洗练,富有生活哲理,作为警句,是斧子砍不倒的,是语言中的盐。这类习语多为长短句。
what is done can't be undone.(泼出的水,取不回。)这是Shakespeare的诗句,但在English Proverb for General Use一书中把它作为谚语,而英语又把谚语划为习语(idiom)范畴。只是叫法不一。First think,then speak.(三思而后行。)这些习语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而结构工整对仗,实为句式型英语习语。Lib-erty is not license.(自由并不是通行证。)Love and a cough can-not be hid.(爱情与咳嗽不能隐藏。)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概括是智慧的灵魂。)这些习语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具有诗的概括,诗的语言,诗的意境。具有新颖独特比喻手法。把习语所寓于的生活哲理,以拟人化和人格化表现手段,揭示出来,以显示其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
Appearance often are deceiving.(外表往往具有欺骗性。)
Beauty is truth,truth is beauty.(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兴趣爱好因人而异。)
Beauty is everlasting,and dust is for a time.(美是永恒的,尘埃是暂时的。)
Only the educated are free.(唯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The style is the man himself.(文如其人。)
这些名人格言、警句也是句式型习语。
6.作品标题翻译
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提示人物与世界的根本道理。标题是作品的名字,是作品的眼睛。作品的标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形象性。
作品标题表现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和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常与作者的思想哲理和生活哲理紧紧相扣。因此,翻译作品的标题准确度应从作品思想和作者的世界观去把握。D.H. Lawrence曾经说过:Famous writers are usually great thinker.(著名作家常是思想家。)作品是作家自己的思维哲理通过形象语言呈现给人们的艺术品,哲学与文学总是融为一体的。正如有人称伟大的诗人但丁是“最具崇高力量的哲学家”。
既然是文学作品,就应该有个艺术题目。如The Lost Girl是D.H.Lawrence的作品题目,有人译为《迷途的姑娘》,有人译为《误入歧途的女人》,有人译为《迷途羔羊》,也有像郭沫若译Wilim Words Worth(威廉·华兹华斯)的The Lost Love(失去的爱)那样译为《失去的姑娘》,可谓多矣!
我倒同意野枫先生译为《迷失的姑娘》。姑娘所迷失的是她人生道路上的真正的生活方向,前进的目标。作者同情姑娘的社会处境,社会不应该给姑娘铺就崎岖迷惘的路,社会不应该给姑娘内心的失落。作者以愤怒的笔触,以惋惜的态度写姑娘的迷失。野枫先生之所以译为《迷失的姑娘》,首先是他了解劳伦斯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对立法则”,是反抗社会强加给人们的不公平的形形色色的东西,是自然属性与社会的对立,因问题的实质不是姑娘本身,而是社会制造的种种精神枷锁。
《迷途羔羊》说明姑娘是社会罪人,《误入歧途的女人》意味着一切社会人就应该服从压制人性的社会道德。
译者因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方式和道德规范,不了解作者的思想体系情况下,所选择的词义也不同。正如语言学家所说“词无本义,由人而异。”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义是根据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在上下文里形成的。作品题目的词语,更有概括性。
莎士比亚的诗剧Hamlet,直译为《哈姆莱特》,这是以主人翁的名字为题的。也有译为《王子复仇记》的,这是根据故事情节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而标题的。这更能提示作品主题思想,表现作品的教育作用。
翻译作品标题过程,不能忽视译作者的主观能动参与因素,它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的过程,而是受动过程,不是纯心理创造活动,有更多的作家思想世界观的成分。
金昌绪的诗歌《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是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描述青年夫妻因战乱而不能相见所表现的怨恨。《春怨》既是诗歌标题,也是怨恨战乱的作品主题思想,标题含蓄地显现出诗的意境。
《春怨》曾被英国人W.J.P.Fletcher译为A Lover's Dream。Lover可以是“爱人”、“情人”,但它专指男性。这标题欠妥,且内容有误,给人一种卿卿我我的浪漫色彩感觉。野枫先生曾将《春怨》译为Complain in Spring,译文为:
Drive orioles away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beyond the frontier.
这里frontier(边防)代替了辽西,表明了特定的典型环境。frontier一出,作者的态度和诗的意象就显露出来了,译文用历史的眼光理解当时社会,显示旧社会带给妇女的精神痛苦,战争带给家庭的灾难,揭示出“怨”之由来。这与标题照应,显出标题与主题思想的完整性。
有人将美国著名诗人朗法楼(Henry Wads Worth Langfellow)的名诗A Psalm of Life译为《人生颂》,也有人译为《生命的赞歌》、《人生礼赞》。这些翻译尽管词语不同,但其意总是赞美人生的。这与Fletcher将《春怨》译为A Lover's Dream相比,译文的自由度,后者显然跳跃性太大,不像是译题,倒像是写诗。
Thomas Gray(托马斯·格雷)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卞之琳先生译为《墓畔哀歌》,这是因为“Elegy”原为古希腊崇武的萧歌,后渐变而哀歌,country Church-yard是Stoke Pogis地方的乡村墓地,故译为《墓畔哀歌》,译得贴切,极准。这比有人译成《乡村教堂墓地的悲歌》简洁、洗练、准确得多。
Robert Burns(罗伯特·彭斯)的名诗A Red,Red Rose,有人译为《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的第一句为O,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选用诗的第一句译为标题当然可以,但是这首句太长,有标点符号,且有修辞手法。有人译为《红红的玫瑰》,译文与原标题一致,醒目、简洁,富有诗意。译诗的标题,应该首先考虑原诗的标题。形式是语言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标题形式,更要求完美与意象。意美常从形美来,标题翻译要慎之又慎,它不是即兴话。
王维的诗《孟城坳》“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来者复是谁?空悲昔人有。”甚感天地之悠悠,人生之戚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英国人Fletcher将诗名译为Today(《现今》),不以原诗地名为题,而揭示诗的意境。紧扣时空,译为《现今》可说是新颖,具有象征色彩和丰富情感,更显译者思想之跨度,语言之跳跃性。
再如Amy Lowell的:
NIGHT
Night lies beside me,
Chaste and cold as a sharp sword,
It and I alone.
夜
夜躺在身边,
纯洁冰凉如剑,
夜与我孤单。
(野枫译)
这诗的标题一目了然,可直截了当地译为《夜》。这是轻便对等的译法。因这诗节奏明快,其标题自然简洁,洗练。翻译如是语句结构的诗,要相应保持相近行数,体现原诗形态美,形式是诗歌及语言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境美常来自形式美。形、意相异,且又相依。
翻译文学作品题目,既是语言、修辞范畴,也是文艺美学范畴,更是古老传统文化底蕴的意与情的糅合,要求译者用心创造出一种直接的真实的形象的内在的美,同时要时刻揣摩作者的风度神韵和语言的风格。
文学作品的题目翻译是个复杂的艺术课题。
7.诗歌翻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高度艺术结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连贯地保持其意义的前提下变为另一种语言连贯话的过程。译诗不仅要译出其表面意义、韵律节奏,而且要译出深层次意义,即诗的意境。有时,这种意境不是直接翻译出来的,好像是自身显现出来的。这里不仅要求“信、达”,更要求“雅”。“信、达、雅”是相互依存的,不“信”则不“达”,不“达”何来“雅”,而“雅”则在“信”中,“雅”绝不是脱“信”的野马,任凭译者偏爱。
译诗贵在译出原诗的风格,原诗的意境。不论直译、意译,文言体译或白话体译,只要从原文的物象、形象译出诗的境界、风格,就算成功的迈步。
在诗歌翻译中,有些译者采取直译法,以保留其原诗味,这是不可能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一味直译势必出现生硬、晦涩语句。有些译者尽量突出汉语优势,以汉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词义的引申,五言、七言句式来译诗歌,使译文具有汉语诗歌的音韵色彩和音乐美。有些译者突出汉语长短句自由体特点,尽量译得活而不乱,情韵有致,显示时代语言色彩和新诗风格。
如托马斯·格雷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的第一节: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暮钟鸣,昼已暝,
牛羊相呼,迂回草径,
农人荷锄归,蹒跚而行,
把全盘的世界剩给我与黄昏。
(郭沫若译)
暮钟陈陈夕阳沉,
群牛声声漫野径,
农夫荷锄归,披身疲倦尘,
惟我伫立旷野,独吊黄昏。
(野枫译)
郭沫若译文重视古汉语诗词的语句形象洗练和韵律节奏感。野枫译文选词造句,精而不古,活而不俗,颇有时代语言风采。
诗贵在意境,没有译出诗的意境,不能“传神”,不能感染人。意境是诗人对现实生活升华到哲学高度的思想认识,必须具有积极的社会倾向性。没有意境的诗不算好诗,诗的意境是诗人理性与感情的高峰,是诗人的思想火花。英诗汉译常会出现旧诗词的词汇和表达手法,这是因为汉语大量的文言成分已经融入现代汉语,它们不能人为地割断,问题在于只要选词妥帖,揭示内容,显示意境及风格就可以。野枫译文的最后一句以反其原文句式,以汉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诗人的理性与感情境界,显示了意境。“惟我伫立旷野,独吊黄昏。”引出诗人思绪万端,余味无穷,可喜可赞。
我国早年,苏曼殊等人曾用古汉语翻译拜伦等诗人的诗,其实当时他们的译诗,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原文作参考,进行创作,不算什么翻译。
(1)译诗格律
翻译英诗,更多地考虑格律。英语格律一般多为五步抑扬格(Iambic foot)和扬抑格(Trochaic foot),或交替出现。
所谓抑扬是重音与非重音的关系,“以顿代步”,“以重为节”,类似汉语的平仄与押韵。音韵是创造音乐美的手段,节奏是创造押韵的方式,它们均为一种纽带,紧扯着词语,使诗句从声音上连在一起,以表现感情,揭示主题。如:
THE ARROW AND THE SONG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 where;
For,so swiftly it flew,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t where;
For who has sight to keen and strong,
That i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song芽
Long,long afterwards,in an oak,
I found the arrow,still unbroken;
And the song,from beginning to end,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
(选自许国璋《英语》第三册)
本诗分三节,每节四行,为四行诗体,其韵为AABB,这首诗在西方国家颇为流传。
我射一箭入空间,
不知箭落在哪边;
只因其速度飞快,
双目难追逐只等闲。
我唱一歌入空间,
不知歌落在哪边;
只因无人长慧眼,
能随歌曲飞云端。
此箭复得又多年,
橡树之上未折断;
从头至尾又闻歌,
唱在一友心里边。
(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锦州教育学院外语组编印教学参考书译文)
我箭飞天幕,
箭落不知处;
箭飞何其疾,
人眼难追逐。
我歌飘天幕,
歌落不知处;
肉眼纵敏锐,
难与声并速。
多年忽见一橡树,
箭插依如故;
歌声永驻友心中,
始终无损犹如初。
(肖怀勇译)
参考译文节奏不够明快,用词不够洗练,个别词语欠妥贴,如“只因无人长慧眼”中“慧眼”有偏颇。
梁守清先生在他所著的《英诗格律浅说》一书里,也翻译过这首诗,他认为:“本诗含有因必有果,有耕耘必有收获的寓意。”“歌”与“箭”是诗人们经常所选用,本身带有诗味的字眼,是和平和力量的象征。
(2)儿歌翻译
儿童诗歌是歌谣的变体,它是从儿童心理,以儿童眼光,对自然的探索,对儿童生活的描述。儿童诗歌形式简洁,语言明快,朗朗上口,亦歌似谣,容易记忆。在这点上,汉语、英语儿童诗歌是一样的。
如:
RAIN
The rain is raining all yard,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s here,
And on the ship at sea.
(选自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材)
雨儿纷纷水连天,
撒遍山林与田园。
过往行人撑雨伞,
冒雨出海远征帆。
(石孝殊译)
大雨大雨到处下,
洒落树上和田涯。
这儿的伞上呼呼敲,
那儿的船上响哗哗。
(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参)
雨儿雨儿大大地下,
下到树上淌田涯。
敲得伞儿咚咚咚,
洒得船上哗啦啦。
(野枫译)
三个译文中,我喜欢野枫先生的。这首儿歌是儿童对大自然的描绘,形式简洁,语言通俗,节奏明快,韵律整齐,自有儿童诗歌的特点。
儿歌并没有一般诗歌那样挖掘生活,儿歌是平凡的,却是生动的。儿歌是现实的也就是生活的。儿歌最大的特点是像野枫先生所译那样,明快顺口,韵律节奏美,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明丽的色彩美。
又如:
TO MY MOTHER
You too,my mother,read my rhymes,
For love of unforgotten times.
And you may chance to hear once more,
The little feet along the floor.
(摘自Poems)
给母亲
妈妈读读我的诗页,
追忆那难忘流失的岁月。
也许你会再次碰巧听见,
我碎小脚步踢踏木板地的喜悦。
这是一首小诗,却抓捕了生活浪花的激情,铮铮有声,亲情潺潺,情意绵绵。这声音是春的信息,雷的流动。母亲的希望,永远藏在母亲心灵深处,生活的尘埃挡不住。儿童生活具有人生的泥土味。
这首短诗的韵律为AABB,轻重音节奏整齐。译者将“times”译为“岁月”,把“little feet”译为“碎小的脚步”,“along the floor”译为“踏木板地”,译文既注意对等词义,又展现诗意,既增减词语,又概括词语。译文以形象见亲情,诗意特浓。
再如:
AT THE SEA-SIDE
When I was down beside the sea,
A wooden spade they gave to me,
To dig the sandy shore.
My holes were empty like a cup,
In every hole the sea came up,
Till it could come no more.
(
摘自Poems)
海边
给我把木铣,
奔向海边,
挖些窝儿在沙滩。
窝儿像空酒杯,
个个海水溢满,
窝儿的海水永不干。
(肖怀勇译)
沙滩挖洞弄窝窝是典型的儿童生活行为的写实。大海是洞洞窝窝的后盾,有大海,永远就有生机,诗意盎然。
这首诗的脚韵为AAB,CCD,节奏明快,音韵整齐。come up本为“冒头”之意,这里引申为“溢满”较形象,有意境。
再如:
THE LAND OF COUNTERPANE
When I was sick and lay a bed,
I had two pillows at my head,
And all my toys beside me lay,
To keep me happy all the day.
And sometimes for and hour or so,
I watched my leaden soldiers go,
With different uniforms and drills,
Among the bed-clothes,through the hills.
And sometimes sent my ship in fleets,
And up and down among the sheets,
Or brought my trees and houses out,
And planted cities all about.
I was the giant great and still,
That sits upon the pillow-hill,
And sees before him,dale and plain,
The pleasant land of counterpane.
(摘自Poems)
被单陆地
病魔把我绑在床上,
件件玩具伴我旁,
两个枕头垫脖下,
叫我整天安详。
有时,一点两点时光,
我注视铅兵在前进,
身着不同军装,
走过被褥拆成的山冈。
有时,我让船队,
在床单海洋乘风破浪,
有时,我们砍树拆房,
床上处处筑起城墙。
我是个伟大的人物,
坐镇在枕头叠成山上,
盯着前方的平原,山谷,
被单陆地叫我心旷。
(肖怀勇译)
幻想、想像是儿童性格的特征。没有幻想,没有想像,儿童思想的翅膀飞不起来。儿童的想像是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超级艺术,而这种艺术是符合儿童观察力的想像形象所揭示的。病床上想像展开了千军万马的战场,它们往往把景物和思想糅合在一起,碰出想像的火花,创造出儿童纯真的诗意境界。
儿歌毕竟是儿歌,并没有多少惹眼的地方。但它是存在的,与想象、思想和生活紧紧合在一起而存在的。说它是想像,是;说它是形象生活,也是;说它是思想,也是;说它是儿童的境界,也是。
这首儿歌的脚韵是AABB,CCDD……轻重音节整齐。lay a bed译为“绑在床上”,形象;up and down译为“乘风破浪”,形象。形象、想像是儿童文学的第一需要。在儿歌里,形象、想像、思想总是自然地、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儿童诗歌总是从儿童视角去揣摩世界,以儿童特有的方式去猜疑世界。但它仍有生活、感情、想像,因为这些是文学具有的底蕴。
(3)英诗自由体翻译
近代英诗倡兴自由诗体(free verse)。这种诗体与格律诗体一样均有节奏(rhythm)与押韵(rhyme),只是不严格要求,大体整齐。
翻译这类诗,注意相互押韵,相对整齐,不亦步亦趋。但它必须是诗,而不是散文。
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年)的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整诗贯穿着一个自由体平等结构(Parallel Structure)。这种自由的平等结构,是一种对称形式,是一个整体系统。这种形式是由思想内容决定的,并为主题起支撑作用。这种自由平行结构包括对仗、排比、重复、补充、递增等形式。如:
FOR YOU,O DEMOCRACY
Come,I will make the continent indissoluble.
I will make the most splendid race the sun ever shone upon.
I will make divine magnetic lands.
Wish the love of comrades.
Wish the life-long love of comrades.
I will plant companionship thick as trees along all the rivers of America,and along the shores of the great lakes,and all over the prairies.
I will make inseparable cities with their arms about each other's necks.
By the love of comrades,
By the manly love of comrades.
For you these from me,O Democracy.
To serve you ma femme选
For you,for you I am trilling these song.
(选自Leaves of Grass)
为你,啊!民主哟
来呀!我要创造出不可分离的大陆,
我要创造出太阳所照耀过的最光辉的民族,
我要创造神圣的磁性的土地,
有着伙伴的爱,
有着伙伴的终身的爱。
我要沿着美洲的河川,沿着伟大的湖岸,
并在所有的大草原上,
栽植浓密如同树林的友谊。
我要创造出不可分的城市,
让我们的手臂搂着彼此的脖子
以伙伴的爱,
以雄强伙伴的爱。
为你,啊!民主哟,我以这些为你服务,啊!女人哟,
为你,为你,我颤声唱着这些诗歌。
(楚图南译)
楚先生采取地道的对译、直译,译文显得死板,个别词语显得生僻、晦涩,如“以雄强伙伴的爱”中“雄强”等。
为了你,啊!民主
来吧,我要创造出不可分解的大陆,
我要创造出神圣的磁性吸力的土地。
以伙伴的爱,
以终身伙伴的爱。
我要栽种树林般浓密的友情,
沿着美洲的河川,
漫长的河岸,
所有大草原。
我要使所有城市永不分开,拥抱一起。
以伙伴的爱,以勇敢的伙伴的爱。
啊!民主,为你,我衷心献上这些歌,
为你,为了你,我用颤动的声音唱这些歌。
(晓云译)
惠特曼一反其传统格律,用单词重音构成节奏,组群,每行小顿,行末标点,不压脚韵。诗在内容上的重复、递增,反复构成形式上的自由平行结构,加深印象。
惠特曼诗歌形式的这种特点,不仅是《圣经》诗歌的摹仿,而且从摹仿中孕育溶化成自己的风格。如这首诗,首行反复手法(initial reiteration),造成有力节奏,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平行结构决定了铿锵的朗诵诗风。惠特曼的诗具有弥乐敦的圣诗庄严的传统,也有雪莱的抒情诗歌的激情传统。
(4)英诗结构形式
翻译英语诗歌是一种艺术,文学艺术,是一种文学再创造的艺术。诗歌的语言具有结构形式、节奏韵律、语言形象和诗歌意境。
英诗节奏应该以音节数目为依,英诗的格律以押韵为据。英诗在押韵位置上较汉语多变。英诗每行不一定只容一句,它不以句论行。如:
THE VILLAGE BLACKSMITH
—H.W.Longfellow
Under a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The village smithy stands.
The smith,a mighty man is he,
With large and sinewy hands;
And the muscles of his brawny arms.
Are strong as iron bands.
His hair is crisp,and black,and long,
His face is like the tan;
His brow is wet with honest sweat,
He earns whate'er he can.
And looks the whole world in the face,
For he owes not any man.
乡村铁匠
栗树深荫下,
乡村打铁店;
铁匠健亦壮,
巨手强有力;
粗臂筋突起,
犹如钢铁铸。
黑发卷亦长,
紫铜染脸膛;
额前挥汗雨,
诚实挣所得;
正眼对世界,
因不欠分文。
(摘自许国璋主编《英语》第三册,石孝殊译)
朗佛罗(H.W.Longfellow,1807—1882年)是美国著名诗人。他生活的年代是欧洲工业革命初兴,当时美洲土地广袤,荒无人烟,茫茫原始森林,一望无垠原野,等待开垦,诗人歌颂诚实的劳动,塑造善良形象。这首诗与他的The Arrow and The Song(《箭与歌》)均广为传颂。
该诗为六行体,诗分两节,一、三、五行为四音顿步,二、四、六行为三音顿步。英诗一般一首诗中采用一韵,有时也有多韵的。这首诗多韵律,第一节为ababcb,第二节为abcbfb尾韵。
石孝殊先生从以汉语古典诗歌五言句式,以散野式韵律译就此诗,具有汉语诗歌特色和语音美感。但这种五言句式有较大的局限性,势必减词,因词害意,因式限句。翻译英语诗歌应尽量依从原诗结构形式,较为妥帖。
该诗押an脚韵。十二行中就有stands,hands,tan,can及man六个韵,且用an音,这与铁匠操作时敲击的“丁当”声相像,揭示主题,歌颂劳动,体现铿锵的音乐感。
沈阳师范学院《教参》,将And look the whole world in the face,For he owes not any man译为“正视世界心坦然,只因不欠他人钱。”作为诗句有点欠雅。诗贵含蓄,诗重意境。野枫先生在《英语诗歌译评》中将这两句诗译为“直面世界,无愧人类。”我欣赏这种译法。译诗既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贵在引申、创造、升华意境。西方诗人总把这种译法视为揭示诗的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如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把杨贵妃写的“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译为:
Wide sleeves sway,
Scents
Sweet scents.
Incessant coming.
It is red lilies.
Total lives,
Floating up
And up
Out of autumn mist.
译文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了更大的自由度,不拘泥英诗的格律体,但它仍是诗,创造性的诗。就其诗意可谓“无过亦无不及”。
(5)短诗翻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高度艺术结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在保持其意义的前提下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显然,翻译难译诗更难。译诗不仅要译出其诗的表面意义,韵律节奏,而且要译出其深层意义,即诗的意境,有时,这种意境不是直接译出来的,好像是自身显现出来的。如:
GRASS
—Carl Sandburg(1978—1967年)
Pile the bodies high at Austerlitz and Waterloo.
Shovel them under and let me work—
I am the grass,I cover all.
And pile them high at Gettysburg
And pile them high at Ypres and Verdun
Shovel them under and let me work
Two years,ten years,and passengers ask the conductor
What place is this芽
Where are we now芽
I am the grass.
Let me work
小草
战场,把尸体排摞,
掩埋掉,我要生活。
我是小草,将一切盖过。
战场,把尸体排摞,
掩埋掉,我要生活。
两年,十年,人们询问向导。
这是什么地方?
我们在哪儿?
我是小草,
我要生活。
(野枫译)
这首诗的主题、意境是自身显现出来的。“我要生活”,我们不要战争。我们生活,要在绿色的大地上生活,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生命的绿色。我们家园不要尸体遍野。
这首诗有好些专有地名,译者只译其意,而没有将它装进诗句。这是因为它会破坏诗的节奏感,冲淡诗情,这点可取。
pile…high译为“排摞”是引申译法,let me work中的work引申为“生活”,诗意浓,思想性强,可谓妙,grass增词译为“小草”比“青草”好。
Austerlitz:位于捷克斯洛伐克,1805年拿破仑在此大战。
Waterloo:位于比利时,1851年,拿破仑在此大败。
Gettysburg:位于美国,1863年,北方军队在此大胜南方军队。
Ypres and Verdun:比利时和法国地名,曾有过大战。
又如:
WE WERE THE FIRST…
—S.T.Coeridge
The fair breeze blew,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从古第一……
暖风吹,白浪飞,
行船航道自由追。
我们是第一个
划破大海寂静水。
(野枫译)
这是一种诗歌体,而诗体中又有诗、民歌之分。这首诗形式近于民歌,故野枫先生以民歌形式译出。
fair breeze译为“暖风”,符合中国文化背景。“是第一个划破大海寂静水”,这是船员豪迈的奋进气概,这也是诗歌的主题意境。
这首诗韵律为抑扬格五音步和三音步。其脚韵为ABAB,节奏明快、短小,颇有音乐效果,故以中国民歌体译出较好。
韩素音的《凋谢的花朵》中有首英语短诗,如下:
In the west city the willows
Make all the spring soft,
Move old sorrow a fresh,
Remember that day in spring.
When the willows green trailing arms
Could not,
Hold back your boat,
Suddenly no was there,
Empty,on went the river.
西城柳丝嬉春柔,
旧恨又添愁。
记得那得春来日,
霎时人去水空流。
这是一首似诗又似词,似英语诗又似中国诗的文字诗歌“混血儿”。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一情即悲,一悲三吟情调的诗词。这是一首具有中国味的诗歌,民族化的诗。而这诗,词式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而是译者把握原作语言外形,体会原作艺术形态、精神、思想、感情、美学再现作品,用译者的创造性显现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首著名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由翁显良教授译为:
Men there have been—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alone I stand—in tears.
译诗韵律整齐,尤以破折号补充手段见常。节奏明快,汉译英,吃透内容为先,但作为诗,语言外形结构、韵律、脚韵、节奏也很重要。诗歌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成分译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是从一种语言的诗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诗,这就是译出诗的语言,通过韵律、顿数,诗总是以形象的韵律抓住读者的。L.A. Richards在Prince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一书中谈及韵律和格律时说:“韵律的整齐重复,轻重音的交替使用能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和协调。”
从本文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译诗者首先是个诗人。像歌德所说:“谁想懂得做诗,就得进入诗的国度,译诗的人,若不是诗人,也是诗的国度的人。”因此,译诗时,每个词先从字典里拿出来,还要从诗的国度里感受一番。
译诗是一种能力,译诗也是一种艺术。长诗这样,短诗也是这样。
(6)诗韵及流派
英诗汉译是一种民族文学的艺术翻译。每个民族的诗词有本民族的特点。中国传统诗歌有平仄、绝律句、押韵、对仗等格律艺术形式,这种语言结构表现为诗词的节奏感和美感。
英诗也有这种格律形式,如格、音步、押韵等。所谓“格”就是诗句中轻重音的规律重复,“音步”是诗句中轻重音或重轻音的小节,“押韵”是指诗句中句首、句中和句尾的押韵。
英诗最基本的“格”有抑扬格和扬抑格。抑扬格就是先轻后重音节规律重复,如:to strive/to seek/to find/did not/to yield,这种先轻后重的5个小节称为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Foot)。又如:Farhtre/ceive not/honored/guest,这种先重后轻音节的四小节称为扬抑格四音步(Trochaie Foot)。英语诗歌翻译者首先要了解、熟悉这两种形式,因为这是英语诗歌格律的基础。
英语诗歌押韵有头韵、中韵和尾韵,如:
Though wisdom under foot
Dies in the bloody fields,
Slowly the endless root
Gathers again and yields.
这里押ABAB尾韵。英语诗歌押韵方式比汉语多样化。foot与root,即押元音,又押辅音,这种韵富有音乐感;fields与yields押长元音双辅音,这种音韵轻快富于想象力。英语诗歌有无韵诗体(Black Verse),称无韵诗,也有自由诗体(Free Verse),这类诗不受韵律、音步、诗行和诗节的限制。
翻译诗既要重形式,又要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诗歌的内容包括流派、诗体、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等。
如:
FOG
The fog comes
On little cat feet.
It sits looking
Over harbor and city,
On silent haunches
And then moves on.
雾
雾来了,
似小猫的脚步,
缥缈。
雾走了,
弓腰看港埠。
悄悄。
(古枫译)
这是一首似象征派的自由诗体的诗。象征派诗的起源在法国。象征诗是创作心理和创作情绪需要的特殊产物,是作者伤感情绪和新奇的形式需要。它不同于传统格律诗体。它的自由形式、艺术手法和隐隐约约的主题意境是对事物的神秘和悲伤的美丽张扬。它所表现、揭示的似乎是淡漠的理念、强烈的感觉和丰富的感情。雾来了,轻盈、缥缈,作者真正的意思,让人去找,去猜。中国新诗是自由诗体,也有些似是而非的,像象征而不是象征的朦胧诗体。这类诗体离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有点距离,象征派的诗是从浪漫主义延伸开来的。
“雾”诗是象征派的艺术影子,是长短句的巧妙结合。它冲破了美国传统诗体的固定格律,捕捉了生活里平凡的画面,特别是城市里的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形色生活浪花,拍打着人们麻木的心。
雾来了,本是静静的,像猫的脚步那样轻盈,无声却似有声,漫漫飘逸流动。雾的形象静谧,却又在猫的脚步里活生活现。雾是从猫的动态中描绘的,这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法。这诗既没有整齐的行节,又没有严格的格律,诗以通俗的口语,抒发情感,具有朴素的美、平凡的美,也是冷漠的美的张扬,使平凡的生活景物变得凝重深长,揭示生活哲理。
又如:
SPRING-LOVING CUCKOO
Spring-loving cuckoo comes,
For winter is done,
Comes back to my country,
Bringing the spring sun.
爱春光的布谷
爱好春光的布谷,
冬天已枯,
回到我的家乡呵,
带来春光新绿。
(野枫译)
这是一首歌谣体诗作。它是属于人民群众喜闻悦见的歌谣体,既有民歌的生动,又有诗句的清丽,形象鲜明,清新明快,句式匀称,音乐感强,生活气息浓。
歌谣是诗歌的祖宗,它使用口语,读来顺口,听来惯耳,看来顺眼。歌谣贵在含蓄,含蓄是精炼的结果,是艺术的余味,是形象的空间。
“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会带来阳光,布谷会带来歌声。有阳光、有歌声的生活是大自然朴实的生活,朴实是真理的衣服。
这首歌谣的脚韵为ABCB。
歌谣是向创新迈步,是向发展问路。不同民族必有自己的歌谣,歌谣有民族性、代表性,歌谣也有流传性,因此歌谣是为诗歌创作创新铺路。中国北魏时的《敕勒歌》原系北方敕勒族的民歌,翻译成了汉语,而今一直被广为流传。
译诗的句式与正韵。
英语的格、音步和韵律均为英诗的节奏。英诗节奏具有轻重音相间的特点,正如汉语诗歌平仄的规律一样。但英语的自由诗体(Free Verse)和汉语的新诗一样,没有严格的规律。自由诗体的重复句式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借助于诗节中的固定句式和诗行的停顿而表现出来,各种相同和相似的固定句式是诗节的纽带,它可使诗歌节奏更完整、更一体化。如:
UNTIL I SAW THE SEA
—Julian Moore
Until I saw the sea
I did not know
Could wrinkle water so.
I never know
That sun
Could splinter a whole sea of blue.
Nor
Did I know before
A sea breathes in and out
Upon a shore.
直到看见大海
——摸尔
直到我看见大海
才知道
那飓风
掀起大海惊涛骇浪;
直到我看见大海
才明白
那太阳
搅乱海水染成蓝色的海洋;
直到我看见大海
才清楚
那海水
来去拍打海岸呼吸欢畅。
(肖怀勇译)
行是同一句式,而第二、第三节首
这首诗的标题和第一节首行句式原文并不相同,但其语法结构所表现的语义句式一样,因此,译文全三节首行句式相同,这是这首诗句式的特点。这种诗歌句式的统一和完整是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需要。
译诗的形式不仅仅是语言外形结构的变异,更重要的是根据语句的内容、语法结构、艺术形态、思想感情及审美价值再现语言原形、风格和诗韵。鲁迅先生说过:“凡是译诗,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其原作的丰姿。”这首诗的句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是其丰姿的体现。
海水拍打海岸,来来往往,那是大海在呼吸,太阳搅乱海水染成蓝色的海洋。有形象、生动的变化,有生活哲理,有意境。诗人笔下的海是真实的,美丽的,艺术的。这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诗的语言有音乐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其不同的声律。译文必须按其不同民族的语言的音韵特点处理其声律问题,或按格律轻重,或按清浊声调,或按长短高低,将统一词义用不同词组表述。如这首诗的关键词语“know”,第一节中译为“知道”,第二节中译为“明白”,第三节中则译为“清楚”,避免同一词语的重复使用。选用不同音韵词组,这是主题的需要,情感诗韵的需要,也是修辞艺术效果的需要。
英语诗歌音符不能创造意义,表示意义,却往往成为意义上的提示信号,抒发感情的辅助。如“saw,know[nou],sea[si]”均为本诗的正韵,是双元音和长元音的交替出现,这种长元音和双元音在感情上不是哲理的深沉音韵,也不是短促的激情音韵,而像汉语诗歌中的“啊”“噢”,是充满深情释放、情思感叹的双音和长音。〔au〕和〔i〕是这首诗的关键词语“看见”和“大海”的语义在诗歌语音上的正韵,也是感情上的信号。它们层次关系如下:
saw和sea两个词的语音音乐〔i〕〔au〕,是这首诗整个诗行诗节中的正位、正韵和全应效果音,正是这两个词的音韵,渗透出其他语音模式。saw和sea的音韵在音系层各个语音模式中都发挥各自的音响渗透和相依的音韵效果。
(7)诗的语言风格
诗的语言风格是作者创作时常使用的习惯手法和用词的特色,如诗作意境的直显和隐约,语言的细腻和含蓄,形象的粗犷和简洁等,如:
FROM HILL TO HILL
He is from hill to hill,
He is from hill to hill,
How many miles he has passed,
Turning home calling mothers and,
Smashing in tears dropped.
一程程山
一程程山
一程程水
程程山水几多回
含泪唤母声声碎
(野枫译)
这是一首自由体诗,没有严格诗律,只是一些顿数节奏。这首诗的感情是急切和兴奋的,因此诗中以短音为主,如[i]等。
原诗语言风格简练、直叙、顿数节奏感强,译文选择了汉语词曲调式。译文由文字上的“信”,风格上的“达”而达到了“雅”。
hill为小山,from hill to hill”译为“程程”较准确。“how many miles译为“几多回”,既“信”又符合中国诗句常用句式,读来上口。诗歌翻译贵在译出原诗的风格且能符合译文诗歌的民族特色。这首诗译得恰到好处,找到了两种语言的结合点。
诗是一种文学艺术,而艺术是人们对现实审美把握的特殊形式,这首诗具有高层的语言风格。游子思母归,情神真切出,译文“形似”,“意似”,“神似”,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8)译诗的增词及引申
诗歌的词汇引申是一种表达手法,是语言自身发展过程中扩大词意的一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均有语言引申。翻译过程中,怎样才能准确地应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出另一种语言的引申意思,并保存其原文的风格极为重要。词意引申在翻译中既有内容的作用,有形象及意境价值。如wrinkle本意为起皱纹而引申为“掀起”。splinter词意为撕裂,可引申为“染成”。
译诗过程常有增词现象,增词是为了诗句整齐,诗意完整,显露意境,是提高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那海水/来去拍打海岸呼吸欢畅”,“欢畅”在原文中没有,为了诗行的整齐,语义的显明的脚韵要求而增词。“程程山水几多回/含泪唤母声声碎”,这里的“回”和“声声”是增词,是汉语诗歌惯用的叠次型,增强了诗句修辞的艺术效果。
增词和引申是译诗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手段,译诗的意译本身具有再创意味,不仅要按其原文的字而走,同时要不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风度神韵,更要捕捉诗的意境。《一程程山》一诗是在客观“境”与“景”和主观的“情”和“意”中展示的,这就是“境界”,“景中生情,情里生意”,这正是意境创造的含蓄美。这一切都是在特定环境和生活行为的形象里得到抒发的,所以增词和引申是译诗过程中常见而又严肃的表现手段。
译文要三似,即“形似”、“意似”、“神似”,也就是“句秀”、“骨秀”和“神秀”。这里谈及的句式完整和统一体、语言风格和增词引申现象都是“三似”所涉及范围。
(9)诗歌翻译应提倡自由诗体
近代英诗倡兴自由诗体(free verse),这种诗体也有节奏,有韵,但不严格要求,大体整齐即可。
如W.惠特曼《草叶集》中的“Beautiful Woman”:
Women sit or move to and fro,some old,some young.The young are beautiful but the old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young…
(女人们坐着,来往走动着,有的年轻,有的年老。那些年轻的漂亮,那年老的比年轻的更漂亮……)
“那年老的比年轻的更漂亮……”这是因为年长的是从人生的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她们成熟了,哲人说:“成熟是人间最美的。”
这首诗整个贯穿着一个自由的平行结构,行式对称,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诗行停顿,诗句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显示了诗的节奏和音乐性。英语有自由诗体,汉语也有自由诗体。如:
草原之夜
羊儿睡了,牛儿睡了
只有牧人醒着。
草原睡了,雪山睡了,
只有帐篷醒着。
人儿痴了,心儿碎了,
只有梦儿醒着。
(选自《贡卜扎西诗集》)
NIGHT OF GRASSLAND
Sheep are fast asleep and cows fall asleep,
Only the herdsman is awake.
Grassland is fast asleep and snowy mountain falls asleep,
Only the tents are awake.
Man is infatuated and the heart is unreasoning passion,
Only the dream is awake.
这是草原人的生活,也是漫长的民族历史的过程。这首诗的节奏具有音调的动态、诗的情趣、声音的顿数,正是这种节奏把诗连贯起来,并整体化了。
草原上很多物象都睡了,但也还有一些醒着。这醒着的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是时代民族艺术的色彩,是生命的眼睛。译诗紧扣着形似、韵似和神似。韵脚为ABABAB。
望不见哥家的树了
雪花下着满地了,
看不见哥家的路了。
云彩儿低得盖地了,
望不见哥家的树了。
CAN'T SSEE…
The snowflakes cover the field,
I can't see the way to my boyfriend's home.
The cloud is low to put a cover on the ground,
I can't see the tree of my boyfriend's home.
这是一首河州花儿,仅四句绘就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使用了物与情统一的赋式表现手法,描述了一个女子对情人的痴爱。望着情人的小路和情人家的小树,在景物和时间的推移中流露痴情,这首民歌的情趣和表现手法代表了民族性。它是人民群众喜闻悦见的民谣体。既有民歌的生动,又有诗句的清丽,形象鲜明,清新明快,句式匀称。原文一韵到底,译诗则换成ABAB。
又如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看你的眉;
你的眉毛细又长,
好似树梢的弯月亮。
LIFT YOUR KERCHIEF
Lift your kerchief,
Let me have a look at your eyebrows;
Your eyebrows are long and thin,
Like a crescent moon on the tip of branch.
这是一首欢快的维吾尔族民歌,口语化,读来顺口,听来惯耳,看来顺眼,直来直说,这是最原始、最朴实的民歌艺术和语言风格,这也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它通俗,又有顿数,有表示词语的,也有表示语音价值的意义。这种民歌体的译诗最富于口语化,一般直译为佳。有些民歌贵在含蓄,含蓄是精炼的结果,是形象的空间,如《望不见哥家的树》这类民歌,最重形象感情的表露,最重含蓄艺术的韵味。
民歌是诗歌的祖先,而今歌谣向创新迈步,向发展问路,但它总不能失去生活的泥土气息。
近代诗歌翻译倡兴自由诗体、民歌诗体。这是世界文学诗歌贴近生活的需要。只有自由诗体,民谣体才能较准确地译出原文的音韵色彩和音乐美,才能较好地译出活而不乱、情韵有致、显示时代语言的特色和自由诗体的风格,翻译自由诗体是时代的需要。汉译英自由体采用民歌体,因为民歌诗体是人类从心底发出的愉悦和悲伤的心声,是中外诗人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地方特色、最具有人类尊严的心声。
民歌是民族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民歌翻译是促进诗歌翻译、倡兴自由诗体翻译的必由之路。
(10)诗歌的形象及意境
诗歌中常用大自然的景象和生活中物象来捕捉形象,或用一连串的多姿多彩的形象表现一种思想和感情,这是以形象的组合取得突出效果的艺术表现,也是升华意境的一种艺术手段。如:
CROSSING THE BAR
—Alfred Tennyson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选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过沙洲
黄昏星稀闪,
清晰声声唤;
愿我出海去,
沙洲勿哽咽。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T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out the boundless deep.
Turns again home.
海水款步似睡,
没有浪花,
海水不言,
万顷无垠碧海,
踏程归返。
Twilight and evening bell,
And after the dark选
And may there be no sadness of farewell,
When I embark.
暮色苍茫,
晚钟声声远,
夜幕漫漫!
愿我扬帆起航,
勿别离悲伤。
For though from out the bourne of time and place.
The flood may bear me far.
I hope to see my pilot face to face.
When I have crossed the bar.
大海载我远去,
踏过时空边沿;
愿我穿过沙洲,
觅领航人觐见。
(摘自大学《基础英语课本》第三册)
丁尼生是19世纪英国大诗人,“过沙洲”是诗人晚年最后一首,垂暮之年,常想“死之将至”,望能穿过“沙洲”觐见主宰大海和人间的舵手——上帝,作者的心情是悲伤的。
诗人粗粗几笔就勾勒出淡淡画面。“黄昏,星闪,暮色,夜幕漫漫,晚钟声声远”,这一串大自然夕阳西下的景色,晚霞彩束组合出一幅悲凄、怅惘天幕,衬托了诗人的哀思,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可谓“景为情存”。又如“沙洲勿哽咽”,“潮水款步似睡”,诗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浮现“神似”感染。形象、神似、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原诗的美如何能成功地体现在译诗中,这和译者的审美价值有关。人们对语言和形象的美感有因时和因人的制约和发展。就诗歌翻译中语言审美恒常标准而言,译文语言应有形象对应的真实性,要有叙述表达的有序性。作为诗歌,译文必须是形象的、跳跃的,思维力度大,形象层面宽。诗歌译文的语言的审美贯穿在翻译活动的始终。
不同诗人各有其相对固定的诗歌创作经历和经验,有惯用的结构形式,有喜用造句修辞表现手法,有捕捉生活浪花的手段。这里有思维逻辑和语言逻辑,审美功效诸问题。它涵盖概念、联想、语境及文化等意义,需要译者了解熟悉。优化译文语言的过程,就是达意选择过程,也就是翻译的审美活动。因而,诗歌翻译者在接触原诗前,首先要了解诗作者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创作道路、写作流派及创作艺术特点,以便更好地驾驭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