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辞学的任务、范围及功用
修辞学的任务,是在那些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加工的现象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许多学者认同修辞的功利性特点,认为修辞学应该贴近生活,多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修辞研究的人,应当开阔视野,将修辞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与语言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但是,有的人认为,这难免导致修辞学的范围过宽的问题。事实证明有的研究者将文章的题目、材料、谋篇乃至主题、结构等篇章学的内容统统都列入修辞,或者将修辞的范畴界定得过于狭窄,即仅仅研究辞格的采用,笔者以为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修辞学研究的根本是语言的运用,对语言现象的分析研究不能只纠缠技巧,更应当关注影响语言表达意图实现的多方面因素,那种无限扩大修辞学的领域或仅仅关注技巧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修辞学的功用,从理论上看是帮助我们揭示人类的语言使用规律之谜,阐明人类的认识活动,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从实用来看,可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准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当下语文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这两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说到语言表达,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播音员、教师、节目主持人更是以语言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手段。所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早已成为每一位语言文字工作者追求的目标。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曾言: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诽文辞不为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是有感而发,目的在于强调重视表达策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圆满表达出来,力图达到好的表达效果的重要性。其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仅成为千古名句,更成为强调语言表达策略,讲求达意传情适切性的理论依据。古今中外许多知名的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认同这样的观点:“天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天才。”
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教学生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言语科的宰我、子贡二人就是以语言表达见长。据说,子贡曾在鲁国、卫国做官,外交风采相当有名,可谓“一人之辩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有一次鲁国有危险,子贡游说吴、齐等国,后说服了吴王出兵伐齐救鲁。另外,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商业家,曾在鲁国与曹国间物品,发了大财,历史上说他是“富至千金”。当然他不懂什么经济学,也不知道MBA之类的劳什子,但是他能说会道,可以成功说服别人来买他的东西。可见,子贡确实是个语言天才,是懂得语言表达策略的才俊。所以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曾劝诫人们“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说苑·善说》)。
有时话说得好会改变表达者的前途、命运,为人们开辟一个全新的人生境界。我国历史上很多名人轶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曹衍,北宋时代衡阳人,本为饱学之士,因种种原因,未能仕进,郁郁不得志。幸亏他有一好友石熙载官至尚书,对他颇为推崇。将其所著《野史》向宋太宗推荐,引起宋太宗的兴趣,因而召见曹,曹又带了三十首诗见皇上,其中《贫女》为托物言志之作:“自恨无媒出嫁迟,老来方始遇佳期。满头白发为新妇,笑煞豪家年少儿。”宋太宗阅罢大喜,遂召试学士院。影、视剧等艺术形式中也常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展开艺术情节乃至对特殊意境的营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几部在国际上获大奖的影片《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意味浓郁的人物对白等,无疑都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时,言语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性的大问题,《资治通鉴》曾记载唐太宗一事: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其朝服,立于廊上。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长孙皇后通过夸赞太宗的方法将自己的意思婉转地表达出来,所以才会使太宗情感上能够接受,保全了魏征,委婉劝谏了太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贞观之治”的根由。
这种因表达策略的选用,而关乎人物性命的事情,在历史上是很多的,如《韩诗外传》记春秋时代晏子谏齐景公一事,就非常典型: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景公大怒。缚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其肢解人,不审从何肢解始也?”景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这段文字运用了“折绕”的修辞表现手法,迂回曲折地将自己的意思道出,既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别人。梁实秋散文《年龄》一文有一段记齐如山(台湾文史学家、戏剧学家)与胡适二人的一则故事:
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胡适之先生素来善于言词,有时,也不免说溜了嘴,他六十八岁时来台湾,在一次欢宴中遇到长他十几岁的齐如山先生,没话找话说:“齐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决无问题。”齐先生愣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有一位矍铄老叟,人家恭维他可活到一百岁,结果他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先生急忙道歉:“是我说错了话。”
此段故事运用了“讽喻”的修辞手法,借临时编故事来表情达意,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又不使人尴尬,让人不得不佩服当事人的机敏反应。
修辞,究根结底是关于语言运用规律及表达手段的科学,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充满艺术性的组合与搭配,是最终实现良好修辞效果的重要因素,所有的表达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受制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又要考虑受众(读者或听众)的接受心理。特定的语言表达中,往往是一种语言要素发挥主要功能,而其余的要素起辅助作用,表达效果好,能够使人产生共鸣,就应视为完足修辞。例如李长江的《牛并孙子着》:
一个人当一回孙子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当孙子。看见有人大步流星给局长的外孙送泡泡糖了吗?看见有人一溜小跑为干咳了一声的领导捧上纸巾了吗?看见有人汗流浃背为书记的儿子擦亮桑塔纳了吗?看见有人浑身泥水为厅长的女儿清洗抽水马桶了吗?那就是孙子们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忙碌。孙子们天生一副奴才相,腰杆子弯的让人担心,不知哪阵风会把他们的脑袋和尊严“咔嚓”一声一同吹到裤裆里去。孙子们记不清老爹老妈的生日,却忘不了局长的孙子哪天学琴学画局长夫人的宠物哪天洗澡打针。孙子们在家大都是“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大丈夫”,到了领导面前却是手脚出奇利落脑子出奇灵巧的“小媳妇”,领导一摸烟,立马就递上火,领导一打饱嗝,立马就想到“消食解闷”的去处,甚至领导日理万机后的“业余生活”无不妥帖机密丰富,就连市面上难得一见的壮阳药片,也费尽心机折腾来,悄悄地孝敬到领导的内衣口袋里。
——摘自《河北国税》2002年1月9日
这段文字文辞戏谑幽默,又蕴含着辛辣的讽刺,让人读罢不禁为作者表现手法的神奇而拍案叫绝。究其原因,词语的选炼是非常到位的。首先一个仿拟辞格——“一个人当一回孙子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当孙子”。(仿拟了人们熟悉的固定组合:“一个人做一回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让人倍感新奇、好笑,接下来的“大步流星”“一溜小跑”“汗流浃背”“浑身泥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等固定短语的连续使用,加上一个令人捧腹的夸张(不知哪阵风会把他们的脑袋和尊严“咔嚓”一声一同吹到裤裆里去),还有“小媳妇”与“大丈夫”的反义词对举出现等等,将当今社会上一些奴才相十足的人丑恶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任何一种修辞手法都不是万能的,它常常会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