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趋势

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趋势修辞学被称为边缘学科,因为它从被确立之日起就与美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任何一门学问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对本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认定,修辞学也一样。简言之,修辞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表达行为。他们的修辞行为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当然,修辞与许多因素有关,那么与汉语修辞关系最密切的主体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二章 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趋势

修辞学被称为边缘学科,因为它从被确立之日起就与美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早在中国修辞学的开创时期——先秦两汉,孔子还将话语的环境、说话者的态度、话语对象,说话者所用的语言(包括方言)等都划归到修辞的范围之内。

任何一门学问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对本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认定,修辞学也一样。修辞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定义达几十种之多。虽认识水平不同,研究角度各异,但汇集起来,却能客观而清晰地反映出汉语修辞研究的实际,为深入全面地揭示修辞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简言之,修辞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表达行为。它包含了在表达主体上、语言符号上、方法上、效果上、语境上的多种基本特征。其中,表达主体,即人的因素是最活跃、最主动的。修辞是人对语言的积极运用,人为什么要运用语言,怎样运用语言,应该怎样运用语言等均是修辞研究的主要课题。

修辞不是所有的语言表达活动,而只是语言表达活动中带有某种目的动机的积极行为。那些无意识的自言自语,情不自禁的冲动之辞,甚至梦呓,尽管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妙词佳句,或能有歪打正着的效果,但这些词句的运用并不是人努力的结果,所以不是修辞活动。

修辞也不等于“成功的语言表达活动”,不能“以成功论修辞”,“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点过于狭窄。判断一种语言表达活动是不是修辞,要看行为主体是否有想把话说好的动机目的,以及是否为表达的精彩付出了心血和努力。

陈望道先生将“题旨”看作修辞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修辞的性质不在于语言表达的过程长短,也不在于效果如何,而在于主体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复旦大学的宗廷虎教授认为:“失败的修辞现象也是一种修辞。”因为修辞既要研究语言表达为什么成功,同时“修辞也要研究为什么失败,怎样才能不失败”。

一些基于作家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感受的先锋派诗歌和意识流作品,评论界历来是说法不一的。后现代作家们鼓吹“生活与艺术的模糊,高雅与通俗的模糊”,生活中有人更是将其极端化,将公与私的界限模糊,美与丑的界限模糊,甚至将男和女的界限也模糊了,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当今电视上轰轰烈烈的所谓“超级女生”造星运动,也许这也恰恰是当代娱乐业借另类的、新奇的方式用以娱乐大众的一种方式,也就是积极修辞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诗作中,“幻觉”似乎成为现实的唯一真实。我们来看当代诗人宋琳的诗作《人群》:

我不能看那张脸/那些扶着灰尘的吸盘/鼻子贴在明亮的空气里/失去了愤怒/在形体古怪的树下站着/

这首诗被称为城市朦胧诗的代表作,它描绘了城市群生在“我”的视觉中的变形。评论家杨小滨称诗人宋琳在诗中扮演的是“在城市中精神分裂的角色”。的确,人的意识有时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潜意识里一切更是变幻莫测、难以捉摸。所以将这本来游弋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一切,用近乎颓废的含混呓语似的语句记录下来,有时的确会扩大语言表意的模糊性,造成不同读者理解上的巨大分歧。如李亚伟的《硬汉们》这样写道:

我们骄傲地辍学/把爸爸妈妈朝该死的课本砸去/和贫穷约会,把手表徘徊进当铺/让大街莫名其妙地看我

俏皮的语言充满的是反叛的力量和游戏人生的无奈与愤怒。但是从诗歌语言的表现来看,笔者认为它是精炼机智有余而美丽自然不足。相比之下从修辞效果方面讲,可能刘半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更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叫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叫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叫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叫我如何不想她?

情感是真实动人的,语言是平易且充满美感的,诗中所有的景致都是人们平常所见,但是在反复的问询与铺陈下,给人的感受却非同一般,难怪谱成曲子后会很快红遍整个中国。人的情感是最复杂的,它的威力最难以估量,其纷繁之表象也最难以言传,但是语言大师却有能力用片言只语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这一切。我们来看普希金的那首《我曾经爱过你》是如何运用温婉细腻的语言来打动人心的: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他不会再去打扰你,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的,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的爱你。

诗歌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所在。没有诗就没有真正的生活。虽然在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过程中,诗歌常常会丢失许多原有的色彩,有人甚至说:“诗是翻译之后丢失的东西。”但是人类毕竟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因而对复杂的人类情感的精准诠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王小波先生在《我的师承》一文中这样写道:“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所以,一些文学大家(比如傅雷先生),是通过“翻译”来进行文学再创作的。他们的修辞行为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修辞与许多因素有关,那么与汉语修辞关系最密切的主体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