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摹状与叠音
是运用象声词、叠音词或联绵词,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或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如实地细致描写出来,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这种修辞方式叫摹状。象声词、叠音词和联绵词都是汉语中极具音乐感的词语,在诗句之中交替出现,会形成一种极强的节奏感和旋律性。诗人常常将声音和所抒发的情感完美融合,赋予文字以极强的抒情意韵。我们来看以下例句。
(1)用联绵词来描摹的。《诗经·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漂亮的样子)
——《周南·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长短不齐的样子)
——《周南·关雎》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男人翻身的动作)
——《周南·关雎》
参而不见,搔首踟蹰。(走来走去的样子)
——《邶风·静女》
联绵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单纯词,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语音形式,无论双声的联绵还是叠韵的联绵,都是将音响效果蕴含在形象之中,在生动展示摹状对象的同时感召读者的审美心理,使语言本身极尽丰腴之至。
(2)用叠音词来描摹的。如:
桃之夭夭(少壮的样子),灼灼其华。(桃花的形状)
——《桃夭》
行道迟迟(彷徨不进的样子),中心有违。(内心充满着矛盾)
——《诗经·谷风》
老冉冉(渐进的样子)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楚辞·离骚》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忧伤的样子)。
——杜甫《梦李白》
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惆怅忧伤的样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过了水仙洞,仍旧下了船,荡至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
——《老残游记》第二回
以上这些约定俗成的叠音格式,将人的视觉与听觉有机地交结起来,既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为人物增添了含蓄和诙谐的情味。有鲜明性和形象性,又增强了音乐性和音响效果。我们知道,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也就是表现在音响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方面,汉语虽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但汉字是代表音节的,一个汉字一般说来就是一个音节,所以叠字、叠词的恰当运用,能使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更具音乐美。
(3)用象声词的来描摹的。如:
启呱呱而泣。(小儿的哭声)
——《尚书·益稷》
屏人窃窃私语。
——韩愈《顺宗实录》
笑吃吃不绝。
——《飞燕外传》
伐木丁丁。
——《诗经·小雅·伐木》
左右以赏之啧啧。(赞叹声)
——《飞燕外传》
树下读喃喃。
——塞山子《塞山》诗
嗷嗷夜猿啼。(喃喃,读书声。嗷嗷,猿猴的叫声)
——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口吃者发出的声音)
——《史记·张丞相列传》
上面这些诗句令我们感叹:古人对各种声音的模仿可谓惟妙惟肖,给人以身临其境、如见其景的逼真感觉。它们更让现代人汗颜自己日渐消退的想象力。
摹状的种类:
1.摹色
视觉是所有感觉器官中对外界反应最直接、最敏感的,而直接刺激视觉神经的要算色彩了。用叠音词,联绵词把事物本身所特有的色彩描绘出来,以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形成了修辞上的摹色。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黄鹂、翠柳,新鲜、明丽,显示出活泼的飞跃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整个诗句色彩艳丽:小鸟嫩黄,柳树翠绿,鹭鸶雪白,青天蔚蓝,四种瑰丽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从而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另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从色彩上看,“红”、“绿”、“蓝”,鲜明而热烈;从季节环境来说,正在“春来”而又当“日出”的时候: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那美丽碧绿的江水,明艳鲜红的江花。由于事物本身的典型性,鲜明的色彩,加上刻意的渲染,就把诗人对江南的热爱,浓墨重彩般强烈地表现出来。古诗文中摹色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白的样子,雪的颜色)
——班彪《北征赋》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天苍苍(青色,天之色),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鲜明的样子)
——陶渊明《拟古》
以上这些都是令人称道而且色彩纷呈的千古名句。无论是云雾之杳杳,白雪之皑皑,还是松柏之青青,巨石之磊磊,无论是苍苍云天,茫茫原野,还是皎皎之明月,灼灼之鲜花,这些色彩感浓郁、联想奇异的景物描写,都让人为之动容,过目难忘。
总之,我们在绘形摹景时,有意识选择动静相宜的词语,再配以色彩感鲜活的词语,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读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难以忘怀。汉语被公认为世界上意蕴深刻、表义丰厚的语言,其实是与汉语词语丰富的色彩密不可分的。
2.摹声
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有多种声响组成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来自不同事物的声音并受到其影响,同时产生不同的情绪,作家们于是在创作中用象声词、联绵词描写事物的声音,以帮助渲染气氛,从而营造出逼真的艺术氛围。
《诗经·小雅·鹿呜》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乃鹿的叫声)。《琵琶行》中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瑟瑟是风在芦苇叶子上发出的声音,以帮助渲染凄凉的气氛)。陆游《登赏心亭》有“黯黯江衣瓜步雨,萧萧木叶百城秋”(萧萧树叶掉下声)。
有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马的嘶叫声)”。描绘的逼真有《诗经·小雅·绵蛮》中“绵蛮黄鸟,止于山阿(鸟叫声)”的动听,更有《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花飘动状)音质加动感。各种感觉尤其是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3.摹形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外形开始的,于是描绘事物的形状,以增加真实感,就成为许多作者深入钻研探究的艺术手段之一。
我们看到无论是潘岳《射雉赋》中:“天泱泱(云起的样子)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张仲素中《春闺》:“袅袅(柳条摇曳的样子)城边柳,青青陌上桑。”还是古诗《十五从军记》中“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多的样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寞缤纷”(繁茂的样子)。不同时代的作家们用纤敏独特的笔调细致入微地雕琢形象,将人的心理、生理、主观思想、感情等全部融注于笔端,领着读者去观察、去品味、去感受,化抽象为神奇,达到了生动、具体、可感的超凡艺术效果。
4.描写人的心理状态或抽象的事物
人的心理是最复杂最难琢磨也最难以表现的,而用一种叠音的形式来表达心里的状况是古人的超凡想象力的一种表现,最初的跨越常规的语言形式,在时间的长河里会约定俗成为一种可以轻易意会的格式,如同以下各例: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诗经·召南·草虫》
早夜惶惶,追思咎过。(心中不安的样子)
——柳宗元《与杨悔之书》
兄弟,怡怡如也。(和悦的样子)
——《论语·子路》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风很盛的样子)
——曹丕《杂诗》
终身坦荡而细故不入,其达生知足落落如此。(豁达开朗的样子)
——柳宗元《柳公行状》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漫长的样子)
——《诗经·七月》
精神恍惚,若有所喜。(神思不定的样子)
——宋玉《神女赋》
5.综合性的
通常作者多方面使用摹声、摹色、摹形等手法,综合这几种辞格的艺术特点营造出奇特的艺术氛围,用以烘托出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远的样子,为摹形)
皎皎河汉女,(摹色)
纤纤擢素手,(纤细柔长,为摹形)
札札弄机杼,(机织声,为摹声)
盈盈一水间,(水清浅的样子,为摹形)
脉脉不得语。(相视的样子,为摹写人的心情)
另如《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摹声)
郁郁园中柳。(摹形)
盈盈楼上女,(摹形)
皎皎当窗牖。(摹色)
娥娥红粉妆,(摹形)
纤纤出素手。(摹形)
昔为倡家女,
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总之,无论是摹形、摹色还是摹声,展示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印象、情感和思想。在这些洗练而缤纷的言语表达中,作者的精神得以无限的发挥,情感得以淋漓的宣泄,而读者从中也极易体验到不同作品缤纷多彩的一切。因为,恰如其分的描摹,实际上给读者展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让读者心中的人物或景致在无限辽远的意趣氛围中变得活跃无比。在摹状的作用下,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直觉被有效调动起来,对被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深刻印象,常常会有身临其境的直觉。所以,古今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毫无例外地用摹状来造势和渲染。以上所列各种摹状词语所透露出的自然色彩感、音像感以及动态感,都可归咎于词语的形象色彩义的发挥。而且,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不同表达目的需要,选择不同形象色彩的词来描绘、渲染。真正的经典之作,在看似平淡的语言大背景下往往更能让一些原本普通的词语闪耀夺目的光彩。而且,恰当地选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干净利落、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正是体现我们的文风富于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