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家沟村五年收入翻一番

王家沟村五年收入翻一番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家沟村五年收入翻一番[1]H县罗汉洞乡王家沟村,地处泾河中游南岸,共七个村民小组,二百五十三户,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山、川总耕地面积四千九百五十三亩,人均四点二亩。

王家沟村五年收入翻一番[1]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五日)

H县罗汉洞乡王家沟村,地处泾河中游南岸,共七个村民小组,二百五十三户,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山、川总耕地面积四千九百五十三亩,人均四点二亩。这里交通方便,是一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半川半山区。

但是,以前由于受单一经营的束缚,社员口粮一直不能自给。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他们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当地劳力和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使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八三年全村总收入达到三十一万八千八百九十五元,户均收入一千二百六十一元,人均收入二百六十七元八角,在一九七八年总收入十二万八千○六十八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点二五番。其中仅商品生产收入十六万四千○五十元,商品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一点四。

随着经济收入的逐年增长,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近五年全村新建住宅八十一处,修建瓦房三百○二间,添置新式家具(立柜、桌子)七十件,收音机一百三十一台,机械手表八十三块;社员家庭固定资产总额达十六万○五百四十元,户均六百三十四元五角,人均一百三十四元八角,是当地近年来发展商品经济较快的一个村。

一、调整农业结构,实行综合经营

一九七八年以前,这个村只是单一的经营粮食生产,其中粮田三千五百五十九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点二,总产九十二万八千六百○四斤;种草一千一百○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二十二,饲养牲畜二百六十一头;种植胡麻、油菜二百四十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四点八,油料总产四千四百二十四斤;种植瓜、菜七十四亩,占总耕地一点五;育苗二十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点四。但社员口粮年年要靠吃回销粮补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口粮虽然自给有余了,但生产需要的农具、化肥等生产资金还是十分困难。为此,广大干部群众深深地感到,不摆脱单一经营思想的束缚,仅靠种植粮食作物是难以致富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行了蔬菜、瓜果,育苗、制种和养畜的试验生产,结果在同样一亩地上,种蔬菜收入三百八十四元,种西瓜收入五百八十八元,育苗收入五百六十多元,制种收入一百五十多元,种草养畜一头收入三百七十多元,都比种一亩粮收入高一至四倍。高额经济收入打开了社员的眼界,实践经验敲开了致富的大门。从此,他们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中心,实现了四个转移。即:由自给自足的传统性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移;由自留地小生产向承包田大生产转移;由短期季节性生产向长期多年性生产转移,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转移。一九八三年全村种粮二千九百六十三亩,占总耕地面积百分之六十,比七八年减少五百九十六亩,减少百分之十六点八;总产一百二十万斤,比七八年增产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六斤,增长百分之二十九点二,户均四千七百四十三斤,人均一千斤。种草一千一百二十一亩,占总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六,户均四点四三亩。饲养牲畜三百九十一头,户均一点五头,比七八年增加一百三十头,增长百分之五十;繁殖出售牲畜四十六头,收入二万三千元,户均九十一元。饲养出售肥猪一百二十头,收入一万二千元,户均四十七元四角。种植胡麻、油菜作物三百五十五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七点二,比七八年增加一百一十四亩,增长百分之四十七点三;出售油籽二万九千五百斤,收入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五元,户均五十二元五角。种植瓜、菜八十六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一点七四,收入二万一千三百元,户均九十二元六角。育苗九十五点一亩,占总耕地百分之一点九二,出售泡桐、桑、槐、杨树苗三十八万株,收入三万一千七百四十五元,户均一百三十八元。制种三百三十亩,占总耕地百分之六点七,生产籽种八万二千六百九十五斤,收入四万九千八百三十元,户均一百九十七元。初步形成了综合经营的农业经济结构。

二、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这个村的社员群众,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多种经营的生产。就一家一户来说,既经营种植业,又经营养殖业和其它工副业;就全村来说,按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区域。这样,增加了总收入。如社员史永奎,全家七口人,四个劳力,承包地二十点六亩,人均二点九亩,八三年种粮十五亩,总产五千二百斤,价值八百五十二元;制种二点三亩,收入二百五十七元;种蔬菜一点三亩,收入五百元,种植油料二亩,收入二百元;繁殖出售牲畜两头,收入七百五十元;出售肥猪三头,收入二百七十元。总收入二千八百二十九元,人均四百○四元一角。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他们注意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其特点;一是集约经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社员史牛学,去年种西瓜一亩,每窝施用精心操拌的隔年猪、牛有机肥四十斤,油渣半斤,每天利用三、四个小时扎实作务,西瓜总产达四千八百斤,收入现金一千元。社员史永奎,种植蔬菜一点三亩,采用春种葱蒜、夏种芹菜的复种方法,总产六千斤,收入五百元。二是讲究经营技术,提高投资效果。社员何彦贵,掌握了饲养牛犊、瘦牛育肥的技术后,一九八○年贷款一百五十元,购回一头半龄牛犊,一年后出售收入三百七十元;又用这些钱购回一头老乳牛和两头乳牛娃,到八三年底两头母畜各繁殖一头,出售一头收入三百一十元,饲养三头价值一千二百元,共计一千三百六十元,每元投资赚回纯收入九点○七元。三是发挥辅助劳力的作用,增加收入。社员肖努,家有六口人,父亲年近七旬,孩子都在上学,去年他夫妻二人作务承包田,父亲在家喂养的两头牲畜,繁殖出售两头,收入七百一十元。

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这个村按自然条件的特点,已初步形成了蔬菜、瓜果、育苗、制种三个商品生产区域,为今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创造了条件。

三、注重市场信息,掌握生产与市场的平衡

王家沟村的农民,手搞生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十分重视生产和市场的经济信息。他们经常通过报纸、广播、走亲戚、赶集等渠道,了解周围市场的行情,询问察看左邻右舍农民的生产情况,调整和决策自己商品生产的目标。几年来,他们摸索出了一条生产与市场的平衡规律:(一)预测需求。八二年各地群众大面积植树造林,苗木供不应求,他们就积极进行育苗,亩均收入五百元以上。近两年城乡蔬菜需要量增大,市场疏菜供应紧张,他们又开始了大量种植蔬菜生产,市均收入三百元以上。(二)按需生产。一九八三年,周围乡村的群众看到市场场树苗价钱高,于是增加了杨树育苗面积。但这个村的群众看到这种情况后,相反压缩了杨树育苗,转增了泡桐育苗面积。结果,今春泡桐树苗销售快,价格高,增加了收入。附近群众育杨树苗吃了亏,今春又转育泡桐树苗,而王家沟村的社员又转育杨树苗,准备明春在市场上卖“独桩货”。(三)因时制宜。蔬菜生产有着较强的季节性,为了解决其“淡季”与“旺季”的矛盾,这个村的群众,在“淡季”采用地膜覆盖和改革种植的办法,使蔬菜提早上市,挣得了好价钱;在“旺季”采用了压种小葱等蔬菜的方法,使其延迟到七、八月份的“淡季”进行销售,同样增加了收入。做到了“你无我有,你迟我早”,既满足了市场供应,又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这种生产与市场的平衡关系,犹如一台天平,秤盘重了加码子,秤盘轻了减码子,使秤盘与码子始终保持了相对平衡。

【注释】

[1]印发地、县、乡三级党政部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