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决定行为翻译英语

思维决定行为翻译英语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翻译的产生翻译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为满足交际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活动。但是,关于翻译的产生,有些资料已经无证可查;此外,东西方对于翻译的产生说法不一。而在西方,关于翻译的产生比较盛行的看法与《圣经·旧约》当中讲述的巴别塔的典故有关。然而,上述的记载中,他们所从事的翻译活动都是口译,因为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即时的交际需求而产生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翻译的产生

翻译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为满足交际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活动。出于交际需要,翻译活动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关于翻译的产生,有些资料已经无证可查;此外,东西方对于翻译的产生说法不一。在中国,关于翻译是怎样产生的主要依据是历史记载。而在西方,关于翻译的产生比较盛行的看法与《圣经·旧约》当中讲述的巴别塔的典故有关。

1. 我国翻译活动的产生

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不同地区的部落、民族之间就开始了交际和融合的过程。华夏民族于遥远的异邦之间的交往,也很早就开始了。据记载,远在夏代,我国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已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有了来往。当然,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必须能够交流才行,此时就产生了翻译,但当时的翻译活动大多是口头的,是早期的口译形式。不过,那时的口头翻译并不等于现代意义上的口译。所谓的口头翻译,从事的活动不像现在翻译活动那么复杂,仅仅是能够满足当时的交际需要而已。严格意义上的口译是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了正式的贸易和外交往来以后才产生的。笔译活动则是在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后,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行交流时才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的历史要比笔译的历史悠久。

到了周代,不仅与域外民族交往的史实记载多了起来,而且也有了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的记载。在《周礼》和《礼记》两部古书里,甚至还有了周王朝当时对翻译官的专门职称的记载。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乐赏过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遥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马祖毅:199815

这里记载的是越国派使臣来向周朝的周公增献珍禽白孔雀的事。古越南越裳国(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的临邑、扶南等地)在交趾之南,于中国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通过“重译”,即多次翻译,才能够交流。上面,越赏国使臣通过三位“象胥”多重翻译而说的那句话,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了。根据《礼记》记载,象胥是负责对南方各地的翻译官的称呼,而周代对专管其他各方面的翻译的人员,又有了不同的称呼: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王制)

上面所述的翻译官,可以说是最早的口译译员了,他们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然而,上述的记载中,他们所从事的翻译活动都是口译,因为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即时的交际需求而产生的翻译活动。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活动则是始于战国时期,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歌》,楚越虽是领国,但语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公元528年,楚国的君王子皙乘船夜游,有越女为他驾船。越女为其唱了一首歌,因是越语,子皙听不懂,经过翻译才明白。刘向在记载歌词的汉语译意的同时,也保留了当时人们用汉字记录的越人歌唱的原音,未经翻译过的《越人歌》原词是32字,翻译成楚歌之后变成了54字。这首《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第一首译诗,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定义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2. 西方翻译活动的产生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当中,关于翻译的产生有另外一种说法。《圣经·旧约》中讲述了一个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讲同一种语言,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于是他们就决定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我们要自己制造砖,并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被分散到世界各地。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团结起来,如今既这事如果做成了,那么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也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下去吧,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耶和华将人类的语言变得互不相通,从而在造塔的人中间造成了混乱,于是,人们只好放弃了建造通天塔的打算。而那个建通天塔(Babel)的地方后来就被成为巴比伦城(Babylon)(在希伯来文中巴比是“变乱”的意思,在巴比伦文中则是“神的门”的意思)。

这个故事希望为世上出现的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也被看作是引发翻译需求的事件,是翻译起源的神话,也成了一个讲述翻译起源的典故。后来人们说到翻译的起源是,总会提到“巴别塔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王国,使犹太人沦为修建巴比伦城的奴隶。亡国为奴的犹太人凭借自己的思想来表达愤怒,因此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了罪恶,并遭到了诅咒。再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之一则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利维乌斯·安德罗尼科(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罗马在军事、政治上征服了希腊,为了把灿烂的希腊文化遗产移植过来,开始大规模地翻译希腊的典籍。正如翻译及语言教学史学家凯莉(Louis Kelly)所言,古罗马时期以来西方文化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翻译,因为没有翻译就没有古希腊文化在罗马的发扬光大,进而也就没有后世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充实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