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书信的写作

礼仪书信的写作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 礼仪书信的写作书信,既是一种礼仪行为,又是一种公关活动。电子邮件的写作,如果能遵循书信写作的基本礼仪和写作技巧,给人的感受也会好很多。“函”本来是书信的封套,相当于今天的信封,后来用以代信件。我们在这里所偏重的,是属于礼仪类的私人信件,至于其他用于公共关系交往的邀请书、感谢信之类,我们在本书上编“现代公关写作”中已经列出,这里就不再重复。

第九章 礼仪书信的写作

书信,既是一种礼仪行为,又是一种公关活动。古往今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为了不失时机地交流思想,沟通情况,联络工作,商讨问题,往往采用通信的方式,书信也就成了最实用、最普及的一种方式。尽管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出现,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简单而快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成为了遥远的过去,但是书信的独特作用依然是无法取代的。试想,捧着一封情深意长的信件,与面对着片言只语的手机短信和冷冰冰的电子邮件,谁更容易打动人的心扉?何况,很多手机短信的写作,同样借鉴了书信的写作技巧。电子邮件的写作,如果能遵循书信写作的基本礼仪和写作技巧,给人的感受也会好很多。

书信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信和文字同时产生。相传在公元前2697年,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从此人们交往就有了工具。在殷商时代,因为没有纸,人们便用小刀将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竹简”、“木简”。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10年,“郑子彖(郑国大夫)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晋国正卿赵盾) ”。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较早的一封信。当然,信的出现,肯定要早于这个时代。

在古代,“书”和“信”是两回事。“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之为体,主言者也”, “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可见书是指写字的过程,把文字写下来叫做书,后来又特指函札,即书信。而“信”与“讯”通,是指送信的使者,唐代以后,“书信”才逐渐合二为一,渐渐变成了现代含义。

中国古代书信很不普及,最早时,只限在天子、诸侯间使用,内容多涉及军事、政治,是一种典型的公关文书。书信传递,也有严格控制。据甲骨文记载,在商代君臣之间的书信已有使者乘马车传递。周代以后,开始建立严密的邮驿制度,该制度一直延续了三千年。清朝末年,西风东渐,西方的邮政制度传入中国,成立了邮传局,这样,书信才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交际的工具。

书信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别称,其中有不少今天人们还在使用,例如函、札、简、尺牍、书函、书简、尺素、书牍等。

“函”本来是书信的封套,相当于今天的信封,后来用以代信件。今天人们也常写“来函尽悉”,这个“函”就是书信的意思。

“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也用作书信的别称。如《古诗十九首》第十七首: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今天人们也还用“大札奉悉”之类的词语。

“简”是古代用来书写的狭长竹片或木片,后也用来指代书信。

“尺牍”,即书版,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史记·扁鹊仓公传论》 ;“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就是讲太仓公的小女儿缇萦给汉文帝写信,自请替父赎刑。

“尺素”,“素”是丝织物的一种,丝织物总称帛,生帛叫素,素是古人常用的书写工具,因而人们以之代信。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邮政空前发达,信的传递更为方便,书信也就成了人们最实用、最普及的一种日常交际工具,种类也更为繁多了。虽然由于电话、移动通信,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书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总体来说,书信的用途依然存在。一封言真意切的书信,比起网络上的寥寥几许文字,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是电子邮件,注意格式、讲究称谓也是必需的。

写信,就是运用书面形式与对方交谈,无拘无束,海阔天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极为自由。无论是倾诉衷肠,互致爱恋,还是表达心绪,互通有无,都无须雕琢,真可谓嬉笑怒骂,皆自成一体。

因此,书信作为一种文体,在礼仪与交往类文书中是最自由、最少拘束的一种,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走笔,信马由缰。或叙旧追忆,作人生漫步;或侃侃如晤面相争辩;或低回喁喁如促膝谈心,自然流泻,水到渠成,充分显示了写信人的爱好与个性。

虽然书信的内容是自由的,灵便的,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但作为一种礼仪与交往的文字,它同样有着一定的规范,如信封的格式、称谓的讲究;此外,如祝语、署名、日期、附言等也都有一定之规,这还是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的。

书信的类别很多,按内容分,有家书、情书、友人书、邀请书、申请书、慰问信、挑战书、倡仪书、祝贺信、感谢信、表扬信、唁函等。按邮递方式分,有平信、挂号信、航空信、专递、快递。从收寄对象看,有私人信件、公函,还有公开信。我们在这里所偏重的,是属于礼仪类的私人信件,至于其他用于公共关系交往的邀请书、感谢信之类,我们在本书上编“现代公关写作”中已经列出,这里就不再重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