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书的写作
家书是指家庭亲属成员之间的往来书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电信事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简捷。电话、手机、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书信。但家书的作用依然是电话、手机、网络所无法取代的,虽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一封充满感情的家书,还是能给亲人带去不少安慰的。
写家书,首先要弄清楚辈份与称谓(见前面称谓表) ,除此之外,家书中还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家书中不要称姓;二是家书中称谓不能过于口语化、过于随便,如“老丈人”、 “小姨子”之类,应该采用称谓规范称谓,以免让对方产生不快。
旧时的家书,多为平安家信,往往是向远方亲人通报写信人的生活情况或是问候家人平安,并不一定是为某件事情而写。例如鲁迅先生致母亲的信(摘要) :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四月廿四日来示,已经收到……上海报载廿六日起,北平大风,未知寓中如何,甚以为念。大人胃病初愈,尚无力气,尚希加意静养为要。……男身体尚好但因琐事不少,故不免稍忙……专此布达。
恭请
全安
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
四月三十日
该信由刮风下雨而想到母亲胃病初愈, “甚以为念”,因而急致问候,请母亲“加意静养”,孝子之心,殷殷可见。书信中两次已称“男”均偏格用较小字体来写,这也是旧时常用的一种书写方式,表示在长辈面前的自谦。其他如“儿”、“婿”、“弟”、“妹”、“孙儿”也都可以这样写,有时候“卑县”、“敝店”等自称也这样写。这在今人通信中已基本不用,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家书的正文,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写:
(1)先告诉对方最近收到的书信、物件,然后按对方来信内容,谈出自己想法。对方来信如告知成功喜悦,可予以鼓励、祝贺;如诉说烦恼苦闷,可帮助排解;如告知令人悲痛之事,可先表示沉痛,再劝解安慰对方,表示慰问和关切;如对方需要帮助,就应该说出为对方排忧解难的具体打算和正在进行的种种努力;如来信中并无特殊情况,也可先向对方表示问候,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切、惦念之情。
(2)对于对方在来信中提出的问题,要一一作答,不要疏漏,以免对方猜疑,尤其是回答长辈的问题。长辈年岁一大,写信难免事无具细,一一问来,这时回信不要嫌长辈啰嗦,回答可以简略,但不要疏漏问题,以免长辈不安。
(3)回答完问题后,也要一并谈谈与自己生活在一起或一地的亲人与家人状况,这同样是对方所关切的。
(4)在写信中,除了问候对方以外,也要一并问候与对方生活在一起或一地的亲友与家人。问候不要一一点出,可以一并致意,但却不能疏漏。如果父母独居,常得邻居照顾,就要问候一下邻居,以示感谢。
(5)远方亲人寿诞、婚礼或悼丧,本应亲自前往,但却因故不能前去,就应专诚修书前往恭贺或悼挽。这种情况,家书的重要性就远胜于电话,更不要用明信片邮寄这些内容。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与人之间越来越讲究平等。旧式家书的繁琐礼仪也逐渐废除。晚辈与长辈之间,也可以平等探讨问题。但尊老爱幼,讲究礼貌,古今皆然,因此家书中必要的规则仍然需要遵守,尤其是对于长辈的书信,不能过于随意,要注意符合写信人和收信人的身份,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古往今来,真挚、深情的家书,慰藉了多少独自在外的游子与家乡的父老。今天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一封家书,于字里行间,捎去一个深情的问候,一个诚挚的祝福,一声殷切的嘱托,一番娓娓的诉说,都会将亲人的爱展现给收信人,使其倍觉温馨与亲切。
【例一】
陶行知给母亲的信
(1927年1月20日)
母亲:
家中从前寄来的信,如今都收到了,并未遗失,只是来得慢些。
儿从母亲寿辰立志,决定要在这一年当中,于中国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灭的事业,为吾母庆祝并慰父亲在天之灵。儿起初只想创办一个乡村幼稚园,现在越想越多,把中国全国乡村教育运动一齐都要立它一个基础。儿现在全副的心力都用在乡村教育上,要叫祖宗及母亲传给儿的精神都在这件事上放出伟大的光来。儿自立此志以后,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要叫这一年的生活,完全的献给国家,作为我父母送给国家的寿面,使国家与我父母都是一样的长生不老。
试验乡村师范开办费要一万五千元,经常费要一万二千元,朋友们都已答应捐助,只要款项领到,就可开办。阴历原想回家过年,无奈一切筹备事宜必须儿亲自支配,不能抽身。倘使款项早日领到,或可来京两星期。如果到了腊月廿七还没有领得完全,那年内就不能来了。好在家中大小平安,儿亦平安健康,彼此都可放心。
昨日会见冬弟,知道金弟在西安尚好,可以告慰。冬弟亦较前强壮。
桃红小桃三桃蜜桃给我的拜年片子都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儿已经好好的保存了。
敬祝健乐。
行知
一月廿日
(引自《行知书信集》 )
这是陶行知先生写给母亲的家书,信写得十分朴素,然而感情又十分真挚。写信人将对祖国的感情与对母亲的感情融为一体,十分动人。信中附带的问候也简洁得体。
【例二】
曾国藩与子曾纪鸿书
字谕纪鸿儿: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尚年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手谕(时在江西抚州门外)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
(摘自《曾国藩教子书》 )
曾国藩虽系封建官僚,但其教子有方,尤其十分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这封家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全书训诫儿子,希望他“读书明理,勤俭自持”,语气严厉而中肯,但一腔爱心也包含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