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悼词的前身
诔辞、哀辞、吊文、祭文是我国古代用来哀悼与祭奠死者的文体,也可以说是现代悼词的前身。
古代哀祭类文体的出现,同宗法礼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血缘关系非常浓厚的社会。从商周时代开始,统治者就提倡厚葬,通过非常隆重的祭奠仪式,来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借此巩固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后来儒家又把这套礼节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礼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基础上,诔辞、哀辞、吊文、祭文等哀祭文体就先后出现,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
诔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哀祭文体,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周礼》曰:“太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六曰诔。”郑玄注云: “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此唯有辞而无谥。盖唯累其美行示己伤悼之情尔。”由此可见, “诔”是一种专门为表彰死者功德而宣读的哀悼文体。“诔”与“谥法”密切相关。按照《周礼》 ,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必须在祖庙之庭举行致哀大祭。行奠之前,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死者谥号。诔辞的制定与宣读,以及谥号的授予都有一定的范围,受着礼法的制约。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诔辞,是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公元前551年) 、孔子去世,鲁哀公所作的诔辞: “昊天不吊,不慗遗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茕茕予在疚!呜呼,哀哉,尼父! ”既痛悼天不作美,夺仲尼生命,又感叹孔子辞世,失掉良师益友,今后无人相助。诔辞全文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词哀情切。两汉魏晋时期,诔辞成熟,也更为普遍,扬雄的《元后诔》 ,杜笃的《吴汉诔》 ,苏顺的《和帝诔》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此外,“ 《文选》录曹子建之诔王仲宣,潘安仁之诔杨仲武,盖皆述其世系行业而寓哀伤之意”(《文章辨体序说》 ) 。这类诔辞在形式上多为四言,内容上主要是历述死者的出身、世系和德行,井表示哀悼与悲伤。
唐宋以后,谥法有了改变,受谥的范围缩小了很多, “谥议”被废除,谥法也更为简单,因而与谥法密切相关的诔辞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名臣学士死后得不到谥号,因而也得不到朝廷的“公诔”,他们的生前友好便在一起商议,予以民间的“私诔”。私诔的出现,打破了官方一统诔辞的天下,诔辞的范围也就更广泛了。“盖古之诔本为定谥,而今之诔惟以寓哀,则不必问其谥之有无,而皆可为之。至于贵贱长幼之节,亦不复论矣。”(《文体明辨序说》 )诔辞在民间出现,一般的老百姓也可享受诔辞。《红楼梦》中,丫环晴雯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就是很好的例子。此时的诔辞,不仅在内容上有较大的突破,形式上也更为灵活,吸收了骚体诗与长短句的写法,歌、序、诗并存,不少诔辞也就更为缠绵悱恻了。
哀辞是诔辞的旁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指明:“哀辞者,诔之流也。率以施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可见,哀辞在内容、格式、对象上均与诔辞有所不同。
哀辞的对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即不幸夭折的小孩或年轻人。而诔辞的对象则是王公贵族士大夫。
哀辞的内容主要是表达哀悼痛切之情,而诔辞则要历述死者的世系、功业。
哀辞在写法上更为灵活,或仿楚辞,或仿汉赋,有四言,也有六言。诔辞则以四言韵文为规范。
但到了唐宋之际,诔辞与哀辞的界限变得模糊了,私诔的出现,本身就打破了诔辞严格的等级礼仪和整齐的形式。“厥后韩退之之于欧阳詹,柳子厚之于吕温,则或曰诔辞,或曰哀辞,而名不同。”明人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就指出韩愈悼欧阳詹的文章、柳宗元悼吕温的文章,有时称作诔辞,有时称作哀辞,名称虽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到了宋代,哀辞就取代了诔辞的地位。
吊文,即凭吊性的文章,其内容比诔辞、哀辞更为广泛。虽然《礼记》中有所规定: “死而不吊者三:畏(畏罪自杀) 、压(被崩坠之物压死) 、溺(被水淹死) 。”但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多少人遵循这一规定。屈原自投汩罗江而死,但历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吊文就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因此可以说,吊文是古代比较普遍运用的一种哀悼文体。
吊文的内容也比诔辞、哀辞更为广泛,它不一定是为死者歌功颂德,也可以通过吊文来批评、指斥死者。如汉代司马相如的《吊秦二世赋》 、晋代傅成的《吊秦始皇》 ,就对秦二世的“信馋不寤”,以及秦始皇“政虐刑酷,如火之扬”的暴行,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此外,如唐人李华的《吊古战场》则更是将吊文拓向一个新的领域,不仅凭吊死者与历史人物,而且扩大到具体物件的凭吊中,于其间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感受,带有非常浓厚的文学色彩。吊文的格式,以赋为主。
祭文,本是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一种文体,与古代的祭祀礼仪紧密相关。后来也发展到祭人,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写成的《九歌》就是最早的祭文体。祭文的范围极其广泛,天、地、神、鬼、祖先、人、物,几乎无不可祭,无所不包。
古代的祭祀文体和我们所说的哀悼文体是有区别的,但是在祭文的发展进程中,哀悼死者的祭文逐渐占了上风,尤其是唐宋以后。“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文体明辨序说》 )古代颂神式的祭文逐渐演变成哀祭死者的哀悼性文字。唐宋散文诸家中,祭文名篇很多,如韩愈《祭十郎文》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等。
祭文的形式也较自由, “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文体明辨序说》 )
从诔辞开始,经过哀辞、吊文、祭文的沿革与发展,一直到现代的悼词出现,我们可以看出哀祭文体的演变轨迹。
【例一】
杜笃《吴汉诔》
朝失鲠臣,国丧爪牙,天子愍悼,中宫咨嗟。四方残暴,公不征兹;征慈海内,公其攸平;泯泯群黎,赖公以宁。勋业既崇,持盈守虚;功成即退,挹而损诸。死而不朽,名勒丹书;功著金石,与日月俱。
(摘自《艺文类聚·四十七》 )
杜笃是东汉人,自幼博学多才,但比较放纵,不拘小节,因触犯礼法被美阳县令押送京城治罪。适逢大司马吴汉去世,汉光武帝命令群臣作诔辞。杜笃在监狱闻讯后,便写下了这篇《吴汉诔》 ,光武帝见之,大加赞赏,不但免其罪名,还赐予他不少金帛。
这是一篇标准的诔辞,形式上为四言韵文,基本上是四句一韵。诔辞先表示对吴汉去世的哀悼,再历述他的赫赫功绩和德行,最后四句,赞颂他“死而不朽”,功名与日月同在。
【例二】
曹植《金瓠哀辞》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摘自《曹植集校注》 )
这是一篇早期的哀辞。曹植的大女儿十九岁不幸夭折,作者写下了这篇哀辞,其哀痛伤悼之情,溢于言表。
【例三】
苏轼《钱君倚哀词》
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徘徊而不去兮,春此邦之多君子。有美一人兮,瞭然而瘦。亮直多闻兮,古之益友。带规矩而蹈绳墨兮,佩芝兰而服明月。载而之世之人兮,世捍坚而不答。虽不答其何丧兮,超方扬而自得。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子奄忽而不返兮,世混混吾焉则?升空堂而挹遗像兮,吊凝尘于几席。苟律我者之信亡兮,吾居此其何益!行彷徨而无徙兮,悼舍此而奚响?岂存者之举无其人兮,辽辽如晨星之相望。吾比年而三哭兮,堂堂皆国之英。苟处世之恃友兮,几如是吾不亡。临大江而长叹兮,吾不济其有命。
(摘自《苏轼文集》 )
这是苏轼为其友人写的一篇哀辞,形式上模仿楚辞,比较自由,表达了自己对友人逝去的深切惋惜之情。
【例四】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维治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李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曼,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摘自《宋文选》 )
石曼卿是欧阳修的好朋友,他留心边事,主张练兵于平时,防患于未然。在河东办理军务时,他以杰出才能为同僚所惊服。但在北宋苟安求和的政策下,一直未受重用,不幸早逝。欧阳修非常敬佩他,为他撰写了《墓表》和这篇祭文。
这篇祭文在写法上比较灵活,作者没有细写石曼卿的生平大节,也没有追怀双方的友好交往,而是凭借想象,对比亡友英灵与墓地的凄凉,由此抒发感慨与思念。祭文三呼曼卿,逐层展开文思,先称赞其声名不朽,“著在简册”,“昭如日星”,再哀悼其生前抱负非凡, “轩昂磊落”,死后坟墓荒凉,“荒烟野曼,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最后回顾以往交情,直抒对友人的怀念。祭文采用赋体,骈散交错,一韵到底,感情真挚,哀婉动人。
【例五】
维×年岁次××,×月×日孝子×××等谨以清酒时馐致祭于,生我育我兮,训诲渊源。亿万斯年,胡为一疾兮,,使我儿辈兮,肠断流连。呼天躄踊兮,风木凄然。音容何适兮,杳隔黄泉。回顾彷徨兮,如狂如颠。抚膺呼号兮,欲见无缘。幽明永诀兮,窀穸寒烟。猿惊鹤唳兮,衰草芊芊。天长地久兮,抱恨绵绵。鉴此清筵。呜呼哀哉,尚飨!
这是一篇祭祀父母的旧式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
祭文开头结尾有固定格式。开头一般是“维×年×月×日,某某谨以清酒时馐祭奠于某某之灵”,结尾则写“呜呼哀哉,尚飨! ”“尚飨”是希望亡灵来歆尝祭品。
祭文语言有一定规范,对男女的用词也不一样。如文中的“父赋性兮,孝友德全”, “母懿德兮,谨慎慈贤”,父用“馆舍”,母用“寝舍”,都有一定规范,不能混用。
祭文感情色彩浓厚,偏重于对死者的追悼哀痛。有时也迫记生平,称颂死者,但仍以抒情为主,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委婉动人。
【例六】
祭岳母文
尊岳母×××老孺人生于××××年×月×日,因病染沉疴,不幸于××××年×月×日瞑目长逝,享年七十四岁。婿儿悲思万千,特致以短章,泣奠于岳母大人灵前:
思我岳母,幼遭失恃,童年孤苦,早适寒门,中拆雁伴,说不完历程艰辛。旧社会苛捐杂税,岳母孤寡一肩,挑起抚育婚嫁儿女重担,可谓呕尽了心血,劳瘁了筋骨!如今楼房二幢,巍峨并立,子孙三辈,绕膝成群,寸草春晖,谁不赞岳母的大恩大德,谁不羡岳母造就的兴旺门庭!
岳母年逾七旬,理应养颐处优安度晚年,然仍为儿孙筹划操心,以苦为甜,以劳为乐,勤劳美德,远近闻知,老幼钦仰。
岳母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生,劳苦功高,贤声四扬。今天,岳母与世长辞,婿儿悲痛之中,犹未忘岳母大人生前遗愿:勤劳致富,利国利民发家!
公元××××年×月×日
愚婿×××泣奠
这是一篇新式祭文。它吸收了旧式祭文的特点与长处,又删除了一些繁文缛节。祭文先简介死者的生卒时间、去世原因、终年岁数,然后赞颂其平生功业,表达哀悼悲痛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