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碑文的特点与撰写
碑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至今还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西安的碑林,汇集了古代书法瑰宝,堪称世界一绝。湖南韶山的毛泽东诗词碑林,也是近年修建的韶山一大人文景观。游宗庙寺院,逛名山大川,无处不见碑。但碑与碑文却并不是一回事,碑本是指竖石而言,碑文却是指专为刻碑而作的文字。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碑而做的文章,不能叫碑文。
《文章辨体序说》曰: “按《仪礼·士婚礼》 :‘入门当揖碑’ 。又《礼记·祭义》云: ‘牲入丽于碑’ 。贾氏注云: ‘宫庙皆有碑,以识日影,以知早晚。’《说文》注又云:‘古宗庙立碑系牲,后人因于上纪功德。’是则宫室之碑,所以识日影;而宗庙则以系牲也。”可见,最早的碑,宫廷是用来测日影、计时间的,宗庙则是用来系牲口的,这一类碑,早先都不刻文,但后来逐渐有人在上面刻些相应的文字,就形成了碑文。
碑文是由上古殷周时代的铜器彝鼎等类器物上的铭文发展变化而来的。早先,古人歌功颂德,多勒铭钟鼎,藏之宗庙,一般用简短的韵文写成。后来风俗一开,效法的人越来越多,而铜铁既不易得又难以刻写,慢慢地,人们就以石代金,形成了碑刻,文体也就发生了变化,一般是前有散文记事,后有韵语颂赞。人们按照习惯将碑文后面的韵语称为铭,前边的散文部分称为志、序,实际上它们都是碑文的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碑文,是秦朝的“峄山石刻”、 “泰山石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炫耀其统一的赫赫功业,五次出巡郡县。公元前219年东巡,登邹峄山(今山东邹县) ,登泰山,登芝罘山(今山东烟台市北) ,登琅琊台(今山东诸城县) ,都刻石颂德。如有名的《泰山刻石》 :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摘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
这一篇碑文,也有人叫《封泰山碑》 ,实际上没有一句祭神祷天的话,碑文全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功业,用韵文写成,音韵和谐,文句通俗,内容也朴实。碑文没有首行文题,也没有落款,不书年月,可见当时碑文并无什么特定的格式,撰文也比较自由。
碑文这种文体,原系王公贵族所专用,一般百姓是无资格立碑作文的。后来,刻碑风气逐渐普及,碑文作者也逐渐增多。《文体明辨序说》云:“后汉以来,作者渐盛,故有山川之碑,有风土之碑,有城池之碑,有宫室之碑,有桥道之碑,有坛井之碑,有神庙之碑,有家庙之碑,有古迹之碑,有风土之碑,有灾祥之碑,有功德之碑,有墓道之碑,有寺观之碑,有托物之碑。”几乎事事可碑,处处可碑,人人可碑,于是,中国的名胜古迹竟有了一个鲜明的民族特色——碑石林立,碑文也就成了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体。
碑文融文章、书法、雕刻于一体,有的三者均臻精美,人称“三绝碑”,如成都武侯祠有一唐碑,名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石,雕刻家鲁建刻字,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碑文在初起时没有固定格式,但从汉代以后,格式逐渐完善而严格。此后,碑文有文、有铭、有序。碑文的前一部分是序,散文体,这是碑文的主要部分,内容依碑文的种类而不同。后一部分是颂,是韵文体。唐宋以降,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碑文的撰写也更为自由,原有的固定格式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进入现代社会,碑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碑文日趋消亡,如神庙碑等;有的碑文发展了,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古迹碑;有的碑文却诞生了,如纪念碑。
碑的种类繁多,碑文的种类也很多,其体裁特点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六类:功德碑、庙碑、墓碑、记事碑、纪念碑、诗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