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庙碑的撰写

庙碑的撰写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庙碑的撰写庙碑,在古代碑文中也很多。因此了解庙碑的特点及撰写方法,还是有必要的。庙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书碑格式,另一部分是碑文撰写。第二部分是庙碑的主体——碑文。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柳宗元去世后,当地百姓尊其为罗池神,修建罗池庙 ,韩愈便写下了这篇碑文。

二、庙碑的撰写

庙碑,在古代碑文中也很多。立于寺的叫寺碑,立于庵的叫庵碑,立于神庙的叫神庙碑,立于宗庙的叫宗庙碑,立于家庙的叫家庙碑,都是为神仙鬼神而立。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于西方的一神教,是个多神的民族,不但有很多的自然神,如河神、火神甚至马王爷之类,而且还有很多由人转化的神,如关羽、岳飞、诸葛亮等。不但有从外国传入的回教神真主,佛教的菩萨、罗汉,也有土生土长的道教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碧霞元君之类。至于由神话、历史转化而来的神就更多了,如湘妃、尧、舜、祝融等。有神必有庙,有庙必树碑。庙碑文的撰写也就多起来了。《诗经·緜》中有“作庙翼翼”的话,说明当时人建造宗庙时小心翼翼,表达了一种对神的恭敬,这证明在西周初年就有庙了。但先秦时代的庙碑已不可见。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庙碑是汉代的。南北朝时代是庙碑的一大高峰,当时佛教传入,大修寺庙,庙碑也就多了起来。此时的庙碑,文词巧丽,大多为骈文。唐以后,庙碑的格式基本上固定下来了。

进入现代社会后,立庙碑对迷信鬼神推波助澜,自然已不足取。但我国古代寺庙很多,其中不少是古迹珍品,由于年久失修,常常由政府或民间出资,予以重修。在修建时立碑记事,垂示后人。因此了解庙碑的特点及撰写方法,还是有必要的。只不过新的庙碑撰写,应将重点放在叙说古迹的兴废历史与确定为古迹的依据上,而不是再着重歌颂庙中的神主了。

庙碑撰写也同其他碑文一样,以叙事者为正体,以议论者为变体。应以记叙为主,适当地发些精辟的议论,能加重碑文的分量,但切忌撇开具体事情无端生议。

庙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书碑格式,另一部分是碑文撰写。

书碑格式包括题目、碑文作者、书者、篆额者、刻石者和立碑时间。题目要以较大字体书在前头,或在碑身第一行。立碑时间既可书于文前也可书于文后。

【例一】

北岳恒山祠碑并序

工部尚书兼定州刺史北平军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侯张嘉贞文暨书

开元丁卯岁仲秋既望立

(正文略)

例一是盛唐开元年间,张嘉贞书写的北岳恒山祠碑的书碑格式。首先是题目;其次是碑文作者与书者,官职要写其全称;再次是立碑时间;最后书写碑文。

【例二】

大唐北岳神届之碑并序

陈州长史陈子春撰

博陵雀镮书

安喜县尉李逖篆

(正文略)

开元二十三年立

例二也是唐代开元二十三年立的北岳神庙碑。第一行是题目,朝代名加在题目前面。第二行是碑文作者,第三行是书者,第四行是撰者,然后是碑文,最后是立碑年月。

第二部分是庙碑的主体——碑文。撰写碑文时不需要考虑书碑格式,只要依照庙碑特点撰写就行了。

碑文大致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建庙缘由,庙往往是因人、因神而设,因而撰写碑文要写明建庙缘由。二是庙神的生平业绩与死后化为神的经历,这是碑文的重点。三是叙写当地人民对庙神的爱戴。四是韵文部分,赞颂庙神的功业。

【例三】

柳州罗池庙碑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地。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 “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

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则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傭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常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 “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死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img40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猨吟兮,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干,秔稌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摘自《韩昌黎文集》 )

这是韩愈为柳州罗池庙写的庙碑。柳宗元因为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那时的柳州,还是一片未开垦的亚热带蛮荒之地,不仅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百姓生活非常困难。

柳宗元来到柳州后,立即着手改革,释放奴婢,发展文化卫生,兴办教育,开掘水井,组织开发荒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柳州落后闭塞的面貌和老百姓的困难处境,因此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柳宗元去世后,当地百姓尊其为罗池神,修建罗池庙(后称柳侯祠,在今广西柳州柳侯公园内) ,韩愈便写下了这篇碑文。

这是一篇典型的庙碑,包含文和铭两部分。在文的部分,作者先用洗炼的语言概述柳宗元在柳州的典型事例,写其“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的仁政措施以及在他治下柳州欣欣向荣的局面,突出柳宗元是一个勤政爱民、有才干、有作为的好地方官。接着叙述柳宗元死后为神的传说。再写柳侯受人爱戴和自己撰写碑文的经过。最后部分是铭文,它是一首洋洋洒洒的骚体诗,依据当地迎神、送神的风俗展开想象,再现了祭神的生活场面,也抒发了当地人民对柳宗元的怀念崇敬之情。文字清新优美,情韵醇厚,而且还写出了感情上的波澜,可谓诗文并茂。

【例四】

苏轼《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传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勇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已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之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为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词曰: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景不可望。作书诋佛讥君主,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疑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蚊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呕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觞,于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摘自《宋文选》 )

韩文公是唐代著名作家韩愈死后的谥号。这是苏轼在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 ,应潮州知州王涤之请,为潮州韩愈庙撰写的碑文。

碑记的传统写法是以叙事为主,如例文《柳州罗池庙碑》 。这篇碑文则以议论为主,其间叙事也以议论出之,可以说是碑文的变体。

既为变体,在写法上,也不同于一般碑记(先叙立庙缘由,再写平生政绩和死后为神的经过) ,而是一上来就发议论,论述古来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议论看似行文突兀,无端而来,实为下文张本,为评价韩愈定下了一个背景的基调。接着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韩愈的历史功绩,说明他能“参天地”、 “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虽然有些溢美之辞,如“道济天下之溺”似夸大了韩愈道统的作用,但由于作者本身情感充沛,亦有浩然之气,因而丝毫不显得浮夸。然后作者拓开一笔,用一段文字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进一步肯定其为人,为前面的议论提供理论依据。再叙述韩愈在潮州的政绩、潮人对他的缅怀、韩庙修建的经过。这是碑记文字所不可或缺的。最后的颂用七言古诗作结,隐括正文内容,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全诗二十一句,句句入韵,有议有叙,情感强烈,扣人心弦。

【例五】

重建栗亭川杜少陵祠记

栗亭位徽县城西。洛、伏二水汇此,东注嘉陵。南之木皮岭,层峦叠嶂,横阻巴山。唐肃宗乾元二年冬月,杜少陵自秦州奔同谷经凤凰村入蜀,尝行吟此土山水之间。迨明御史潘公莅栗亭,感先生之风节,创祠以祀,迄今数百春秋矣。

时中原喋血,边塞报警,少陵挈妇将雏,践关山之险阻,闻呻吟之惨凄,蹈厉仁心,升华精魄。山水纪行之作,停蓄百川,深博宏肆。其《发秦州》诗云: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及登木皮岭而入别一境界,更加浩叹:“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噫!士困顿而不失格物之志,则仁爱治齐之精神,必发不凡之鸣响,故为辞章则如韩昌黎所谓“光焰万丈长”者。设若少陵得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夙愿,文学辞章未必灿烂如今之所传者。孰得孰失,志士仁人,定有会于心。

余家二水之阳,幼时嬉于祠下,瞻先生之遗像,想其人德;既长,访少陵钓台,诵“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之章,念及“广厦”“欢颜”之愿,感先生于陇右栗亭之深情,伤先生暮年飘零之困顿,服其博大之仁心。壬申岁,乃先生诞辰一千二百八十载,睹祠宇荒圮,应各界企望,乃倡修之。于是筹资集材,树先生石像二尊,祠仍其故地,而规模宏大有加。歌曰:

国风洋洋,学而泱泱。

先生之志,源远流长。

壬申冬月吕兴才敬撰

(摘自吕兴才主编《杜甫与徽县》 )

这是一篇现代庙碑,是原中共甘肃省徽县县委副书记吕兴才为重修栗亭杜公祠而撰写的。栗亭杜公祠始建于宋,后毁于战火,明代正德年间,官府倡令筹措兴建。后又几经修复。1992年徽县各界人士筹资重建杜公祠,并立碑为志,吕兴才同志写下了这篇碑文。作为现代碑文,它自然没有像例三、例四那样涉笔鬼神灵怪了,而是侧重叙说重建缘起、古迹的兴废历史与重建的意义,不是再一味歌颂庙中的神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