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出现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出现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本书的框架本书共分八个部分探讨当代汉语词语模问题。第一章,考察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物种价值、性能与构成要素。当代汉语词语模构式的内在结构标记是模标和模槽,其外在要素是词语群。结语,从当代汉语词语模的发展趋势概括其特点。曹春静:《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兼论新词新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版。

六、本书的框架

本书共分八个部分探讨当代汉语词语模问题。

引言,主要介绍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研究背景、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中的不足及我们的主要观点;阐述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并对相关术语进行界定。

第一章,考察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物种价值、性能与构成要素。认为当代汉语词语模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使用频率颇高的批量创造新词语的一种方法。当代汉语词语模构式的内在结构标记是模标和模槽,其外在要素是词语群。

第二章,探讨造成当代汉语词语模现象的外部动因——社会环境参数和语用主体参数。认为当代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新技术的普及、传播媒体及其传播方式的变革、外来语的冲击、大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语言创新能力的空前释放、公众语用心理的驱动、语言交际经济性原则的作用等等因素,成为词语模大显身手的外在驱动力。

第三章,探讨词语模的内部动因——认知机制与运行方式。运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当代汉语词语模进行研究,揭示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结构以及使用中所隐含的认知机制,分析作为一种运行方式的类推创新在当代汉语新词语创造过程中所发挥出的机能。

第四章,根据词语模的构式与模标两个要素,考察当代汉语词语模模标的类型。主要分析当代汉语词语模模标的构式类型、语义类型和源流类型。

第五章,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代汉语词语模“模群”现象的类别、特点及其形成动因,以求从新的角度观测、把握当代汉语词语模现象。

第六章,选取比较典型的当代汉语词语模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以求更深入地剖析当代汉语词语模现象。

结语,从当代汉语词语模的发展趋势概括其特点。

【注释】

(1)张德鑫:《“水至清则无鱼”——我的新生词语规范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刘配书主编:《汉语新词新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于根元主编:《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4)欧阳因编:《朗文中国流行新词语》(汉英对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林伦伦、朱永锴、顾向欣编:《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亢世勇、刘海润主编:《新词语大词典·1978—2002》,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写:《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沈孟璎主编:《新词新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10)宋子然主编:《汉语新词新语年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宋子然、杨小平主编:《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003—2005)》,巴蜀书社2006年版。

(12)李宇明:《词语模》,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13)禹存阳:《现代汉语词语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版。

(14)曹春静:《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兼论新词新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版。

(15)高燕:《“吧”的词化过程》,《汉语学习》2000年第2期。

(16)张云秋:《“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17)秦华镇:《“×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8)施春宏:《说“界”和“坛”》,《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

(19)乔刚:《“界”、“坛”词缀化辨》,《修辞学习》2007年第2期。

(20)张谊生:《说“×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1)张谊生:《当代新词“零×”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22)周日安:《数词“零”的缀化倾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

(23)刘亚杰:《网络流行语“零度×”词族探微》,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24)任竞春:《“×霸”新词产生方式及成因探析》,《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年第9期;《“霸”的语义演变轨迹探析——从“×霸”新词说起》,《汉字文化》2006年第4期。

(25)刘娟:《当代新词“新新×”探微》,《学术论坛》2005年第6期。

(26)贾益民、刘慧:《“后×”结构新词语的多维度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27)张少芳:《“虫”词族词语探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8)丁建川:《两个新兴的类前缀——看、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9)王桂花、吕玲娜:《“×热”新词探微》,《现代语文》2007年第1期。

(30)王敏:《“准×”新词初探》,《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1)饶宏泉:《“去××化”的语言包装》,《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

(32)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黄长著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33)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黄长著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34)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林书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7页。

(35)王铁昆:《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原则》,《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第16页。

(36)亢世勇:《〈新词语大辞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3年第2期。

(37)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38)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中国知网,2003年,第5—6页。

(39)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40)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李宇明:《词语模》,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