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词语模是一种具有仿效性、创新性的“模效”行为
作为模式而言,它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创造中诞生的,对模式的“模效”并不是指对某一词语在用法上的模效,而是指元素与元素之间在组合上的创新。什么是创新?英语“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innovore”,有三层含义,第一指“更新”,第二指“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指“改变”。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首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含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技术(含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熊彼特的“创新”,不是指发明即创造新的东西,而是指通过“新东西”的应用或“旧东西重新组合”的新应用来获得“企业家利润”的经济过程。(36)“创新”一词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创新概念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立足于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指的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指的是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创新”的日常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创造和发现新东西”。
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往往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人们就会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方法进行类推,这样便会产生一批包含共同成分、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和语义关系的新词语,一个词语模也就因此而生。例如人们模效“白领”而创造出“蓝领”,继而又创造出“灰领、粉领、金领、红领、绿领”等词语,词语模“×领”就是在这一词语群的基础上抽象定型而成的。当代汉语词语模现象说明一个道理:没有模效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词语群的集聚,就没有词语模的抽绎成型。可见,词语模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模效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词语模形成之后,又可以进一步提示、引导人们模效并不断地进行再创造。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 结
1.词语模是一种“模块”,具有开放性和能产性。可组合、可拆卸、可更换的开放性是词语模结构上的典型特征。批量地、不断地、低成本地、灵活自由地生产新词语是词语模能产性的充分体现。
2.词语模是一种“模式”,具有抽象性、类推性。词语模是人的认知机制在使用和创造新词语时的思维模式,也是批量类推新词语的运作模式。
3.词语模是一种“模具”,具有定形性、定性性。词语模本身具有半成品性质,它标示了模标成分与模槽成分的性质,限定了模标成分与模槽成分的位置,制约着所生成词语的语义走向、语法性能和结构关系。
4.词语模是一种“模效”行为,具有仿效性、创新性。词语模是在语用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仿效行为下形成的,而这种仿效本身又为语用主体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基础。词语模就是在人们不断仿效、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成型并且发展定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