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NHK的华语广播与广播口译
NHK的华语广播是在1935年6月1日对外广播开播后的第二年即1937年开始的。当时的内容与其他语种的基本相同,只不过是中文的翻版。负责华语播音的组,日语称为“中国语班”,汉语通称“中国班”。播音员也是由因战乱留在日本的几名中国国费留学生担任,据与他们共过事的人讲,当时使用的中文带有文言色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日本与中国尚未恢复邦交,但是日本各个大学的中文课讲授的汉语基本上接近大陆的普通话,这对播音语言的运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1950年,NHK正式更名后,广播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努力坚持以全民为基础,不受任何人的干涉,不偏不党(不偏不倚),确保广播的言论和表达自由,以丰富的内容、高质量的节目为增进公共福利和文化的提高而尽善尽美,尽量做到言论上与政府脱钩,树立一个公正、中立、平衡的新闻媒体形象。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从小在北京长大、名叫鸟居铃子的日侨从中国回到了日本,加入了中国班播音员的行列,推动了华语播音在语音、语言和文体表达上的进一步提高。1964年,又有一位名叫永岛靖夫的人进入中国班(负责华语广播的播音小组名称),增强了对华广播的实力,节目也比以前有所增多。
前面提到的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班的骨干力量。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复交,华语广播受到重视,中国班的阵容也进一步扩大,由原来的几个人增加了一倍。永岛靖夫也在几年后担任了中国班的负责人,这使中国班播音员的人数增加到了16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前往日本留学的人员不断增加,这也给NHK的华语广播增添了新鲜血液。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最早的日语著名播音员是沈宝庆和王宝荣。在1986年永岛靖夫晋升为亚欧语节目制作部部长以后,中国班又陆陆续续进了许多人,像中国国际台的于立新、李丽桃、蒋文明、容文育等等,他们一面在日本完成学业,一面为中日两国的沟通担负起空中桥梁的作用。通过这些人与日本编导们的通力合作,创造出许多优秀的节目。从听众来信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节目受到了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华人的普遍欢迎,也使NHK的中文广播在90年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和质量上都达到了顶峰。后来由于NHK改组、国际广播节目进行调整,人员和播出时间出现了较大的变动,自编和特色节目大大减少。加之编导和播音员的离退、同等水平人才的难求和互联网信息的冲击,目前NHK华语广播的光环有所减弱。
然而,NHK华语广播仍在不断地摸索和创新,寻求中国广播界给予指导和合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北京广播学院的李刚教授、中国国际台的黄璐璐老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杨晨和纳森来到过NHK,对中国班的播音员进行过指导和培训,提高了播音质量。另外,NHK华语广播无论在策划、采访、编制上,还是在选择播音员的标准以及收集听众反馈方面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一、节目策划与采访
NHK的华语节目在策划、编排和制作上非常严谨。首先要由编导制订节目计划,申请节目预算。审批通过之后,有编导组织制作人员统一制订采访和播出形式等具体步骤,以备实况播出时万无一失。编导对节目内容和表达角度及问题的着眼点、出发点极为关注,比如对有关中国的内容,一定要求制作人员翻译成日语,彻底了解其中的意思以后方可制作。报道内容注重客观性、注重事实,决不轻易随便评论,结论和意义由视听者自己判断。比如《距北京亚运会还有3个月》及《上海浦东开发》这两个双向直播大型节目,前者是与中国国际台合作的,也是NHK华语广播首次进行的双向大型直播;后者是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由于是双向直播,中日双方都需要各有一位主持人在各自国家的播音现场,当时笔者出任日方的主持。这两个节目都是当时的编导前田昭明直接策划的,他的初步计划和预算经上级部门审批通过后,立即召集编导和主播对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从词语、表达和形式上进行反复切磋,最后将定稿寄给中方听取意见,同时还假想几种不测事件和对应解决的方法。比如在《上海浦东开发》(参见后附照片)节目中,负责同声传译的日方人员由于对中方有些发言人的方言听不懂而无法翻译,笔者就不得不既当翻译又当主持,传达双方的意思,使节目保持原有的气氛继续进行。其实,这正是我们事先假想到的意外情况,也是广播口译中的易于突发的难点。
在节目采访方面,也十分严谨。比如我们策划了对亚洲歌星邓丽君进行采访,提前几个星期搜集并阅读了所有有关邓丽君的消息,包括介绍她的书籍,随后制订出采访方案。根据这些资料和方案考虑如何采访,还要结合邓丽君当时旅居法国的情况和日本与中国内地、台湾的关系,研究语言和采访方式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前期的充分准备,才使这次采访获得了成功。
由于笔者是旅居日本的中国华侨,比起日本人更容易与邓丽君接近,加之语言相通、文化背景基本相同,不用像日本人那样过分顾及礼节不敢问及她个人的恋爱婚姻问题。于是在采访中未经编导同意,突破采访方案的框框,在气氛融洽、邓丽君当场为笔者清唱宋词歌曲后,提出了日方记者难以启齿的“婚恋问题”。结果,这个提问和对答在节目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播出后反响良好,收到了许多听众要求重播的来信。事后,就连日本编导也赞不绝口。这个节目应听众的要求重播了三次,据说这是有史以来所没有过的。
二、主播人员的素质
NHK的所有电视节目都是用电子计算机编排的,其演播系统也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广播节目也都采用的是数码编程,有广播中心统一播出。国际广播的稿件也都采用的是电脑打字,统一存放在内部电脑内,以便出现错误进行查对和修改。资料中心储存的资料分有6000多种,根据需要可立即取出节目所要的有关文字、磁带、唱片和效果等资料。面对先进的设备与管理,NHK华语广播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人才和主播人员来配合,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节目制作。到目前为止,曾经进行了几次主播人员的招聘。通过互联网或报纸在日本全国发布招聘启事,每次报名的人数多达几百人,但最后选中的仅有几名,真可谓是“百里挑一”。那么,NHK的华语节目主播人员都需要具备何种条件呢?
(1)双语能力,即中日或中英双语能力。这里所说的中日水平,不是普通的中日翻译水平,而是要具有多方面翻译才能的广播口译水平,并要求善用新闻用语。日语最起码要达到国内日语专业毕业后在日考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水平;中文应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因为新闻稿件和节目稿件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宽,加上新闻翻译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因此要求的水平必须要达到以上条件,否则不适应这项工作。中英水平的意思是最起码要在日本居住一定的时间或毕业于日本研究生院,有较高的中文写作能力。目前NHK的新闻首稿是英语,再由英语翻译成包括日语在内的各种语种,外国人名、机构等都以英文为准。
(2)采访能力。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有时要对不同人物和事件进行采访,需要有较高的日本和国际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有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修养及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洞察问题的头脑、平易近人的态度、临机应变的能力、运用自如的双语口才,彬彬有礼的举止。
(3)擅长电脑。因为NHK华语新闻的稿件都使用电脑打字编排,中文打字尤为重要。现在的新闻节目播出时间是10分钟,前面提到翻译只有两个小时,根据情况的不同,稿件时多时少,按照男女两位主播人员的正常播出速度来计算,一个人至少也得翻译打出1000字以上。此外,打完的稿件还要印刷、保留和上传到互联网上。因此,主播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和基础。
(4)直播能力。NHK的新闻节目都是现场直播的,当遇到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时,则要求主播人员立即翻成中文播发出去。所以,NHK的华语主播人员必须要具备“招之即来、来之能播”的能力和较为沉稳应变的心理素质。有的同事们总是说我“什么稿子都能念得流利”,其实这里的诀窍很简单,一是吃透内容,二是沉着冷静。NHK新闻的播出时间是电脑自动控制的,结束时间的前3秒必须把所有的内容读完,否则就缺少“尾巴”。在那几秒前和临时插入新闻难以掌握时间的情况下心里确实紧张,但是仍要镇定,寻找一切有效时间和空间把握最后的那几秒。笔者经常这样想,如果我紧张,对方女播音员恐怕会更紧张,安慰对方也是最好的安慰自己。
(5)主持能力。NHK国际广播的华语节目除了大型节目和特殊节目是直播,其他节目基本上都是事先收录的。对主持人来讲,关键是如何掌控全局,包括听众情趣、节目时间、节目氛围等等。NHK华语节目的原稿是日语,需要翻译成中文,目前的节目播出时间仅有15分钟。主持模式采用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周末广场》男女主持人对谈的方式。很荣幸,笔者和竹内莹子是《周末广场》第一任主持人。简单地说,虽然有稿件,但要当成没有稿件、养成自然对话的播出习惯。虽然NHK本身没有明文要求这一点,但编导和我们都觉得应当给听众一种亲近感,因为这种方式听起来自然,易于接受,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直播的模式。
三、效果与听众反馈
NHK的节目很注重播出效果,经常对播出效果进行舆论调查。这主要有三个原因,NHK的运营资金一半来自国家,另一部分来自国民的收看费。所以,它即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得起老百姓的血汗钱,再一个是出于广播媒体的公心。国际广播的华语节目也是如此,虽然没有收听费,但要对得起国家。出于公心,NHK十分注重播出效果,而且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台都安排了监听人,对节目内容、甚至对用词用语是否合适都进行监督,定期要求这些监听人写报告寄给本台。此外,还在北京等地设立了听众信箱,及时收取反馈意见,并且把这些意见归纳起来编成节目,名字叫《波短情长》,由经验丰富的播音员伊藤美江子主持。这样使节目既有播出又有反馈,国内国外形为一体。90年代,这个节目还特意前往中国北京召集大陆的听众,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协助下在当地编排了《和听众朋友在一起》的节目,调动了听众的积极性,推动了NHK国际广播华语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四、目前的广播形式与状况
如前所述,NHK于1935年起通过短波开始国际广播,1995年开设视频“国际电视广播”,到2006年国际广播已经进入第71个年头。为本国旅居海外的人们收听本国和国际动态提供方便,提高国际广播的质量,“NHK环球广播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NHK环球广播网”是NHK对外广播电视(国际广播电视)的总称,由三种广播电视服务,即“NHK环球广播网TV”、“NHK环球广播网·收费电视频道”、“NHK环球广播网·日本国际广播电台”组成。这三种广播和电视在迅速而准确地为海外的日本人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为促进日本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理解,向外国人播出介绍日本的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节目。
NHK环球广播网TV
“NHK环球广播网TV”通过3个卫星,全天24小时播送新闻和信息节目。只要设置抛物面天线和数字卫星电视调谐器,任何人都能收看,属于无密码免费电视。
NHK环球广播网·收费电视频道
为世界各地的有线电视台和卫星电视台等全天24小时传送从NHK各频道精选出的电视节目,除了新闻和各种信息节目以外,还包括电视剧、日本流行音乐等娱乐节目,以及儿童节目和体育的各种节目。只要与您居住地区播出“NHK环球广播网收费电视频道”节目的卫星电视台或有线电视台等签订相应的合同即可收看。
NHK环球广播网·日本国际广播电台
日本国际广播电台为短波广播电台,每天用日语和英语等22种语言累计播出65小时的节目,其中包括日本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介绍文化与社会动向的节目以及日语讲座《简明日语》等节目。日本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发挥了可以将电波传送到远方这一短波电台的特点,在发生大事故、大灾难、纠纷等紧急时刻,起到了能集中向事发当地播送安全信息的“生命线”的作用。
日本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作为日本唯一的华语国际广播,通过电波为加深中日友谊、增进理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华语广播每天从东京播出9次(下午和夜间每次30分钟,早晨20分钟),广播时间共计4个半小时。广播内容除了新闻节目以外,还有各种信息节目以及听众可以参加的节目和日语讲座等节目,内容丰富多彩。[5]
NHK的华语广播通过自身的努力,起到了向华人社会介绍本国文化和世界知识、沟通中日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它的节目也由浅入深、从简单到丰富。目前除了10分钟的新闻以外,还有《一天一题》《对华评论》《简明日语》《国际瞭望》《日本文化扫描》《周末音乐厅》《波段情长》等节目。
在NHK工作可以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也可以通过它了解到世界。然而谁又能想到,在那里工作的华语播音员并不是专职播音员,他们的薪水并不高,但是他们却能兢兢业业干好这项工作。这也许是出于刚才提到过的那种“公心”,或者是为那种“公心”所感化,从而才造就了一大批中日双语精英,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传播勤奋工作的使者。
前面提到的永岛靖夫后来升任为国际台的副台长,前几年任我国苏州大学的外籍教授;前田昭明曾任湖南湘潭大学和武汉大学教授;王克力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广告制作中心组的组长;李丽桃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李立军任教于广播学院日语专业。他们的成绩已经被我国用人单位所肯定,正像NHK的华语节目被我国听众所认同一样。
虽然NHK的华语广播只是NHK国际广播中的一个语种,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世界信息时代的到来,来自亚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日本的信息将会在这一地区显得越发重要。NHK的华语广播在节目制作和信息反馈上还应保持鼎盛期的风貌并有新的突破,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水平需要有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就更需要与我国的广播电视机构及同行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本章根据笔者参加2003年《世界华语播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日本国际广播与新闻主播》整理改编)
【注释】
[1]根据NHK2000年12月冬季专题节目“国際放送の20世紀”整理改编。
[2]根据NHK2000年12月冬季专题节目“国際放送の20世紀”整理改编。
[3]参考《NHK节目标准》。
[4]日本《每日新闻》新闻用语2002年5月13日。
[5]http://www.nhk.or.jp-NHK ONLINE Chines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