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与合作编纂出版的意识
另一个影响我国外语类原创辞书编纂出版品牌竞争力发展的因素在于我们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这主要是指基于编纂理论研究和资源建设的内容设计方面的创新,同时也是指基于相关技术手段应用方面的创新,旨在提高编纂出版的质量和效率。为使我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积极开展外语类辞书编纂理论的深入研究,培养相关的编纂和出版人才是当务之急,要鼓励在辞书编纂出版过程中的内容设计方面的创新,更好地满足我国广大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不断变化和提升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要鼓励采用最新的辞书编纂出版技术手段,使其尽快走计算机辅助化、标准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提高外语类辞书的出版效率。
要想在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工作方面能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有积极的独立创新意识以外,还应倡导与国外母语国家辞书编纂出版工作者或相关机构的有效合作。特别是在双语辞书的研编方面,我们应该本着强强联手的原则,发挥各自语种的研编与资源优势,开展合作研究与编纂出版,这是完全符合双语辞书编纂的特殊性的。而且,通过这种合作编纂出版的模式,我们在双语辞书编纂出版方面的话语权也会得到增强,所做的贡献也更有价值,意义比单纯地成为国外单语辞书出版代理商的做法会更大。
综上所述,在未来我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上述这些应有的前瞻性意识,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眼光,积极关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将我们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注释】
(1)雍和明,《中国辞典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页。
(2)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3)哈特曼、斯托克著,黄长著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77页。
(4)同上。
(5)爱德华·萨皮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73页。
(6)赵智奎主编,《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5—56页。
(7)同上,第59页。
(8)赵智奎主编,《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9)孙展,“1862年:古老中国首度英语热”,《扬子晚报》,2009年2月22日。
(10)雍和明等,《中国辞典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56页。
(11)龙新民,“1972年全国风行学外语”,《扬子晚报》,2010年7月4日。
(12)即《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的指示》,详见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
(13)即《关于高等学校外语课程设置问题的意见》,详见同上,第213页。
(14)即《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详见同上,第230页。
(15)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8—209页。
(16)实际上,我们搜集到的出版数据中,多语种和编译类的辞书中许多都包含有“英语”这一语种,但由于原始数据中不易做出区分,我们此处的英语类辞书出版数量的统计主要集中在如下次类别上:英汉、汉英、英汉汉英双向、英汉双解、汉英双解、英汉半双解、汉语方言英语、自编英英、原版引进英文版、原版引进汉英、原版引进英汉汉英、原版引进英汉双解。此外,外语类辞书还有一个小类别是“原版引进英语小语种双向”,此类别不便轻易归入英语类或非通用语种类辞书中,故我们在统计英语类辞书出版数量时也未包含在内。下文同类数据统计,均按此处理,不再一一注明。
(17)图中的数据统计不包括百科全书这一类别。
(18)因我们的改革开放30年数据统计涉及1978—2008年这个时间跨度,为避免数据的重合,我们选取前30年数据时取约30年的数据,即1949—1977年。
(19)建国前30年的辞书出版数据,我们主要参照了方厚枢先生连载于《辞书研究》上的“建国三十年来出版辞书编目”,分别为1980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1981年第1期、第2期、第3期。此处的英语类辞书总数的统计包括如下类别:英汉语文类、汉英语文类、英汉专项类、汉英专项类、英汉专科类、汉英专科类、英汉汉英专科类。此外,多语种和编译类的辞书中许多都包含有“英语”这一语种,但由于原始数据中不易做出区分,此处统计时也未包含在内。
(20)图中的数据未包括百科全书的数量。此外,多语种和编译类的辞书中许多都包含有“英语”这一语种,但由于原始数据中不易做出区分,此处统计时也未包含在内。
(21)为确保代表性辞书的选择和评价的客观性,我们选择的标准为历届国家辞书奖或图书奖的入选辞书,其相关研编特色介绍主要选自各词典的出版序言或前言中的内容介绍,尽可能保持对相关辞书特征的忠实反映,不做过于主观的比较和评判。
(22)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缩印本)前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23)同上。
(24)同上。
(25)同上。
(26)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缩印本)前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27)同上。
(28)《汉英词典》第三版序,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29)《汉英词典》第三版序,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30)同上。
(31)同上。
(32)同上。
(33)《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内容简介”,http://www.cp.com.cn/scrp/bookdetail.cfm?iBookNo=5725,检索时间:2010年7月20日。
(34)同上。
(35)《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前言,http://www.china‐pub.com/101598,检索时间:2010年7月20日。
(36)同上。
(37)《新世纪英语用法大词典》“内容简介”,http://www.govyi.com/book/languages/dictionary/eg/78533.shtml,检索时间:2010年7月20日。
(38)同上。
(39)中山大学校报,2003年12月8日,http://home.sysu.edu.cn/journal/chinese/medical/-private/20041/chinese/24.htm,检索时间:2010年7月20日。
(40)《英汉科学技术大词典》前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41)同上。
(42)同上。
(43)同上。
(44)实际上,我们的统计数据中原版引进英文类辞书还包括“原版引进英语小语种双向”(20部),但这个小类亦可归入非通用语种的数据统计中,为避免混乱,我们在两处均未作统计,特此说明。
(45)图1 7中的E图引进类辞书包括了原版引进和间接引进。
(46)此处的数据统计中,并未包含外向类和百科全书的数量。
(47)此处的数据不包括百科全书的数量。
(48)包括英汉专科、汉英专科、英汉汉英专科、英汉双解专科、汉英双解专科、原版引进英汉汉英双向、原版引进英文版。
(49)在考察专科辞书在学科中的分布状况时,我们主要针对“一级学科”。关于一级学科的划分,我们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共59个一级学科)来操作的。需要说明的是,出于统计便利的需要,我们适当合并了一些邻近的一级学科,如“医药学”实际上涵盖了畜牧兽医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中医学和中药学这些一级学科。下面的行文中涉及专科辞书学科分布统计,均按此处理,不再一一注明。
(50)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
(51)同上,第230页。
(52)同上,第231页。
(53)同上,第259页。
(54)建国前30年的辞书出版数据,我们主要参照了方厚枢先生连载于《辞书研究》上的“建国三十年来出版辞书编目”,分别为1980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1981年第1期、第2期、第3期。
(55)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86页。
(56)参考方厚枢先生连载于《辞书研究》上的“建国三十年来出版辞书编目”,分别为1980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1981年第1期、第2期、第3期。
(57)实际上,我们搜集到的出版数据中,多语种和编译类的辞书中许多都包含有一种非通用语种,但由于原始数据中不易做出区分,我们此处的非通用语种类辞书出版数量的统计未把多语种和编译这两类的数据包含在内。此外,外语类辞书还有一个小类别是“原版引进英语小语种双向”,此类别不便轻易归入英语类或非通用语种类辞书中,故我们在统计英语类辞书出版数量时也未包含在内。
(58)为与英语类辞书的统计描述保持一致,我们在此处所做的数据统计并未包括非通用语种编译类百科全书的数量。
(59)此处的数据并未包括非通用语种编译类百科全书的数量。
(60)雍和明等著,《中国辞典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2页。
(61)雍和明等著,《中国辞典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0页。
(62)此处的数据并未包括百科全书这一类别。
(63)此处的数据并未包含多语种和编译类辞书的数量。
(64)雍和明等著,《中国辞典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58页。
(65)《大俄汉词典》前言,http://www.china-pub.com/101600,检索时间:2010年7月26日。
(66)《大俄汉词典》修订版介绍,http://www.china-pub.com/101600,检索时间:2010年7月26日。
(67)吴丽坤,“世纪回眸:俄汉词典编纂历史概述”,载张柏然、魏向清主编《双语词典学论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8—119页。
(68)郑述谱,“从《大俄汉词典》到《俄汉详解大词典》”,《辞书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页。
(69)郑述谱,“从《大俄汉词典》到《俄汉详解大词典》”,《辞书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页。
(70)《新汉日词典》“内容简介”,http://www.bookschina.com/1075098.htm,检索时间:2010年7月26日。
(71)同上。
(72)王永全,“我国汉日词典编写及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新世纪的展望”,载张柏然、魏向清主编《双语词典学论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0—128页。
(73)《新法汉词典》“修订版前言”,http://www.china‐pub.com/102704,检索时间:2010年7月26日。
(74)同上。
(75)《外研社·现代意汉汉意词典》前言,http://www.china‐pub.com/101651,检索时间:2010年7月26日。
(76)此处的引进类辞书包括原版引进和间接引进两类。因百科类和外向类辞书没有引进,故此图中并未包含这两个类别。
(77)李传松编著,《新中国外语教育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15页。
(78)同上,第424页。
(79)主要指俄语、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和意大利语这8种非通用语种。
(80)其他的22种非通用语种,即葡萄牙语、荷兰语、世界语、拉丁语、越南语、波斯语、罗马尼亚语、乌克兰语、缅甸语、印尼语、印地语、希腊语、泰语、挪威语、希伯来语、老挝语、保加利亚语、匈牙利语、捷克语、蒙古语、克罗地亚语、瑞典语。
(81)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10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8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辞书研发部,“引进出版,一得一失”,《21世纪英文报》http://paper.i21st.cn/story/39067.html,检索时间:2010年7月28日。
(83)http://www.cp.com.cn/html/gjs/02.html,检索时间:2010年7月28日。
(84)http://www.fltrp.com/newsdetail.cfm?icntno=163962,检索时间:2010年7月28日。
(85)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