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文化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文化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文化语言学在中国发展至今,人们在不懈地探索着,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文化语言学进行阐释,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导论》,是我国文化语言学兴起以来出版的第一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著作。《文化语言学教程》2006年4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第四节 文化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文化语言学在中国发展至今,人们在不懈地探索着,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文化语言学进行阐释,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一 罗常培和他的《语言与文化》

罗常培,字莘田,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成绩卓越,有《罗常培文集》十卷。

《语言与文化》于1950年初版,在吕叔湘的关怀下,语文出版社在征得罗先生亲属同意后,于1989年将该书重排再版,1996年又重印了一次。全书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每一方面都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语言与文化》提出了四点总结性的意见:“第一,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第二,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第三,语言的材料可以帮助考订文化因素的年代。”“第四,文化变迁有时也会影响语音或语形。”[48]

二 邢福义和他的《文化语言学》

邢福义,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78年,由助教越级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8年起,担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9年,出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主任;2000年起,担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为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语言学会会长。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文化语言学和相关的其他问题。在《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文章三百多篇,在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出版著作37种,其中个人独著13种。

《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本书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体系。廓清了文化语言学的性质,认为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关系学科”,“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科学,因此同语言学、文化学都有关系,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从理论上说既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不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而是有自己独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独立学科。”界定了文化、语言的概念,认为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语言是一种制度文化”,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理清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化和与语言是相互制约想、相互影响的,倡导“从语言看文化,从文化看语言”。认为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任务是“除了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的内容之外,还应包括例如文化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文化语言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化语言学的地位和作用等”。本书还认为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间的对应关系、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怎样通过语言研究文化。在研究方法上,指出“整合外因分析法”、“实地参与比较法”和“共层背景比较法”是文化语言学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49]

三 戴昭铭和他的《文化语言学导论》

(戴昭铭见中编第二章。)

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导论》,是我国文化语言学兴起以来出版的第一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著作。本书的主要特色是理论的系统性、方法的可操作性、见解的独到性和可接受性。上编“总论”从文化语言学的文化观和语言观谈起,论及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的基本属性、人类世界的语言性、语言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等基本命题,然后讨论文化语言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文化语言学的学术渊源、文化语言学的方法论、学科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清晰地勾勒出文化语言学的整体面貌;下编“分论”就语言和文化的几个主要部分特殊的关系展开的具体讨论,分别探讨语言与思维、文学艺术、政治、神话、哲学、宗教、民俗之间的关系,继而论及语言变化和文化变化的关系,印证了总论中关于“语言是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手段”、“语言是文化的符号”等理论原则,同时也为文化语言学分门别类的具体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全书理论和方法首尾一贯,自成体系,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导论”。

四 苏新春和他的《文化语言学教程》

苏新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主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词汇理论、词汇与文化、词汇计量、辞书语言、教育教材语言等。在研究风格上表现出计量方法与文化方法并重的特点。著有《汉语词义学》、《文化的结晶——词义》、《汉字语言功能论》、《当代中国词汇学》、《汉字文化引论》、《词义文化的钩沉探赜》、《汉语词汇计量研究》等。

《文化语言学教程》2006年4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九个章,系统阐释了文化语言学在我国缘起、发展的历史,系统阐述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在各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文化语言学教程》在注重架构文化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同时,力图对若干基础理论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试图将理论的思考尽可能同具体文化现象的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书涉及主要内容是:1.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2.文化语言学在我国缘起、发展的历史。3.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人文性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属性以及语言人文性的表现形式。4.文化与汉语诸方面的关系。5.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附:阅读文献

著作:

[1]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7]邵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5]申小龙.汉语人文精神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8]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0]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1]苏新春.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2]孙冰.语言文化研究与探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3]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4]伍铁平.语言与文化评论集[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6]姚小平.语言文化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7]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8]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刍议[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19]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0]赵爱国.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1]张公瑾.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2]张公瑾,丁石庆.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3]张公瑾,丁石庆.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4]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论文:

[1]陈建民.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J].语文学习,1992,(4).

[2]陈建民.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J].语文建设,1999,(2).

[3]陈建民.文化语言学说略[J].语文导报,1987,(6).

[4]陈天祥.文化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启示[J].德州师专学报,2000,(1).

[5]郭涛.评《文化语言学论纲——申小龙语言文化精论》[J].福建外语,2001,(1).

[6]何九盈.简论汉字文化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0,(6).

[7]贺显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8]洪芸.以关系为中心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解读[J].思想战线,2006,(1).

[9]冷慧,董广才,李亚男.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1).

[10]李生信.语言研究的新视角——从结构主义到文化语言学[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8).

[11]李亚明.20世纪文化语言学研究综述[J].淮阴师专学报,1995,(4).

[12]栗宏.文化语言学研究探微——从汉字称谓看汉文化的发展[J].安徽文学,2010,(2).

[13]林莺.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颜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9).

[14]刘岩.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基础建构[J].中州大学学报,2006,(7).

[15]吕叔湘.南北朝人名与佛教[J].中国语文,1988,(4).

[16]吕叔湘.语言与语言研究[J].《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卷首,1988.

[17]孟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再认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8,(5).

[18]申小龙.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J].学习与探索,1987,(3).

[19]申小龙.论汉语的文化性征与文化语言学发展[J].汉语学习,1988,(2).

[20]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范畴系统析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1]师为公.试论“文化语言学”两大潮流[J].铁道师院学报,1995,(4).

[22]苏新春.古代语文传统的再研究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评申小龙的《语文的阐释》[J].汉字文化,1994,(4).

[23]苏新春.“文化认同”不宜看作文化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J]汉语学习,1994,(1).

[24]万海燕.试论汉文化与汉语言的相互关系——兼谈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意义与价值[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25]徐晓飞,房国铮.文化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教育探索,2011(4).

[26]杨启光.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扬弃——以汉语语法研究为例[J].暨南学报,1999,(5).

[27]游汝杰.文化语言学答疑[J].汉语学习,1989,(3).

[28]游汝杰.语言学与文化学[J].语文导报,1987,(5-6).

[29]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涵义和界说[J].复旦学报,1995,(3).

[30]俞约法.文化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收获——读《文化语言学导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3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5,(1).

[32]张虹.对申小龙文化语言学的认识[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8).

[33]赵金铭.谐音与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1).

[34]赵振强.博厄斯派语言学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理论建构[J].安徽文学,2007,(3).

【注释】

[1]吕叔湘.南北朝人名与佛教[J].中国语文,1988,(4).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4]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陈平.描写与解释:论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1).

[6]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8]游汝杰.语言学和文化学[J].语文导报,1987,(5-6).

[9]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0]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尤金·奈达.关于社会语言学[A].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3]吕叔湘.语言与语言研究[Z].《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卷首,1988.

[14]怀特.文化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5]陈建民.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J].语文学习,1992,(4).

[16]申小龙.论汉语的文化性征与文化语言学发展[J].汉语学习,1988,(2).

[17]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涵义和界说[J].复旦学报,1995,(3).

[18]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9]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0]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刍议[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2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24]王安石《字说·自序》,《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经籍》十七

[25]唐作藩.《中原音韵》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历史源头[J].文字改革,1985,(5).

[26]胡奇光.中国小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7]陈建民.文化语言学说略[J].语文导报,1987,(6).

[28]吕叔湘.南北朝人名与佛教[J].中国语文,1988,(4).

[29]贺显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0]张公瑾.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1).

[31]游汝杰.语言学与文化学[J].语文导报,1987,(5-6).

[32]游汝杰.文化语言学答疑[J].汉语学习,1989,(3).

[33]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4]吕叔湘.南北朝人名与文化[J].中国语文,1988,(4).

[35]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6]何九盈.简论汉字文化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0,(6).

[37]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8]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9]申小龙.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J].学习与探索,1987,(3).

[40]申小龙.汉语人文精神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41]陈建民.受话人的言语反应[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

[42]陈建民.文化语言学说略[J].语文导报,1987,(6).

[43]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4]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M].岑麒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5]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6]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47]魏斯格贝尔.论德语的宇宙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8]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9]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