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俗语言学学科概述

民俗语言学学科概述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民俗语言学学科概述民俗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为数不多的出自于中国,而且是由中国学者首创的一门语言学科。到了五四时期,逐渐产生了民俗学与语言学结合的萌芽。这就进一步为民俗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民俗语言学,又可称为民俗语言文化学。

第一节 民俗语言学学科概述

民俗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为数不多的出自于中国,而且是由中国学者首创的一门语言学科。

一 民俗语言学的形成

“民俗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科学史的沉积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语言学、民俗学等许多相关学科长期共同孕育的产物,是在广泛吸取诸多学科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1]

早在五四时期以前,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还是两个界限比较分明的学科。到了五四时期,逐渐产生了民俗学与语言学结合的萌芽。刘颖的《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2]一文中指出了这种现象,她把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视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端,而就在此征集活动的简章上明确注明了方言成语、俗字俗语及其语音的问题。从当时的研究情况来看,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在研究民俗(主要是歌谣)问题的时候,要结合语言现象来进行研究。这就进一步为民俗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19世纪后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的影响,我国的民俗学与语言学终于修成正果而走到一起,由此便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民俗语言学。

中国的民俗语言学以1984年曲彦斌的《民俗语言学发凡》为开端,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二 民俗语言学的性质及研究内容

曲彦斌在他的《民俗语言学概说》一文中,对民俗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源流,以及生成、传承、变异的机制,运动的规律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就其直接关联的学科领域而言,既从民俗学视点研究语言,亦从语言方面探讨民俗学问题,重点在于两者涵化的产物民俗语言文化。因而民俗语言学,又可称为民俗语言文化学。

民俗语言学以民俗语言文化为基本研究客体,其运行机制、运动规律及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双向性、多缘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等学科基本特点。

民俗语言由俗语和民俗语汇两大相互交叉、兼容的语类组成,是约定俗成并获得广泛认知、习用的,涵化有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在功能上,民俗语言是言语交际中最活跃、最富于民间社会生活色彩的语言符号。就其构成的形态特点来看,俗语以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和短语形式为主体,如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而民俗语汇则以词的形式为主体,如方言土语词、俗语词、詈语、秽语、谐谑语等粗俗语词,禁忌、口彩语以及语词形态的民间秘密语、民间流行语、口头禅、非隐语性行业习惯语等。

民俗语言现象,或称语言民俗,是以言语习俗和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为主要类型的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是应用民俗语言或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并沉淀的语言文化现象,是言语行为中关于表达方式的习俗。[3]

三 民俗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李阳、董丽娟的《民俗语言学研究史纲》一书中对民俗语言学所采用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概括总结:“民俗语言学以语言学和民俗学的学科研究方法为主,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即采用语言学和民俗学交叉的研究方法,同时采用例如考古学的考证研究法,历史学的文献与考证并用的实证与分析研究法,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等。在民俗语言学所有的研究方法中,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调查分析法。调查的结果是否正确,便需要对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无论是民俗学还是语言学,甚至是作为民俗与语言有机统一的民俗语言学都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实践,因而,以第一手材料为依据进行研究的民俗语言学就必须从实地调查研究入手。诚然,民俗语言学所说的调查分析方法并不仅仅是指从基本事实和人物调查入手,民俗语言学更为强调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调查、分析、勘误和比较,所以,民俗语言学所遵循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便是实地与文献相结合的调查分析的方法,亦即科学的实践方法。‘共时’和‘历时’是两种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至今仍在广泛运用,并在学术研究中获得了完善和发展。‘共时’和‘历时’方法的应用即是两种方法的交叉运用。民俗作为社会历史的一种文化传承现象,往往主要体现了‘历时’性的特点,但民俗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的主要任务必然要求进行相应的‘共时’性研究,‘历时’与‘共时’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