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交际语言学研究

国内交际语言学研究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内交际语言学研究“语言交际研究开始最早的是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国家。”一 国内交际语言学研究概述发展到今天,交际语言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草创期、迅速发展期和稳定深入期。这些著作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的交际语言学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轨道。

第二节 国内交际语言学研究

“语言交际研究开始最早的是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国家。”[25]我国的语言交际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之士,这些说客通过辩论和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以语言为手段为政治服务。但这并不是把语言交际看做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真正把交际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标志着这一学科的诞生。

一 国内交际语言学研究概述

发展到今天,交际语言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草创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迅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末)和稳定深入期(21世纪初至今)。

(一)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统治日渐衰微,诸侯国实力日渐强大,思想统治较为宽松,各种政治见解相继提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出于辩论和游说的需要,社会上出现了大批能言善辩之士。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过一些很有建树的语言交际理论,例如《论语·乡党》中“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这段话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的不同,说明孔子已注意到交际场合对语言交际的制约作用,语言表达必须顾及交际场合。又如《论语·先进》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之所以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因为他欣赏南容的“慎言”,说不好不如不说,说明孔子对语言功能重要性的重视。荀子也曾在文章中多次论及语言交际,例如在《荀子·大略》中对优美语言的赞叹:“言语之美,穆穆皇皇。”主张“与人善言”等。此外,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对语言交际的技巧也都有论述。

由于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施行,秦汉至鸦片战争期间,有关语言交际的论述比百家争鸣时期少了许多,只是各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例如汉代刘向的《说苑》、扬雄的《法言》、王符的《交际》等;魏晋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隋唐刘知几的《史通》等。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专制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小商品经济思想的束缚,限制了人们的交往。

辛亥革命后,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唤醒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发表演说,例如孙中山、鲁迅等人不仅到处演说,而且还进行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毛泽东在《十大教授法》、《反对党八股》等文中,也曾就口语表达的内容、形式、风格等问题做过科学的阐释。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语言交际的研究曾一度引起罗常培、叶圣陶、吕叔湘等著名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历史上“重文轻语”倾向的影响,忽视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探讨。

(二)草创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漫长时期,虽然人们对语言交际进行过零碎的研究,但成果不十分显著,且不成体系性,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语言学界研究重点的转型,语言交际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的出版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学者们纷纷发表评论,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胡裕树、宗廷虎的《把言语交际作为动态系统来研究——刘焕辉<言语交际学>》(1987),吴士文的《一门新的科学在中国兴起——喜读刘焕辉<言语交际学>》(1987),胡范铸的《言语交际:语言研究传统范式的突破——评刘焕辉教授的新著<言语交际学>》(1987),林鹏的《人、社会与言语交际——读<言语交际学>》(1987)等。刘焕辉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对语言交际的原理和规律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这一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从此,交际语言学便以一门新兴学科的身份跻身于语言学之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交际语言学处于草创阶段。此外还出版了陈启川的《口才学》(1985),黄士基的《演说的技术与艺术》(1986),路平的《交际艺术》(1987),姚亚平的《人际关系语言学》(1988)等。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论文,内容涉及这一学科的语言观、方法论、学科性质等方面。其中论及语言交际的语言观和方法论的文章主要有:姚亚平的《论言语交际学的语言动态观》(1987),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的语言观——兼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语言学》(1987)和《从言语交际学到交际语言学》(1989)等;讨论交际过程的文章有:姚亚平的《言语交际中信息流向的控制及其修辞方法》(1986),李胜梅的《言语交际学的又一平面——言语理解》(1987),谢双成的《言语交际的“解码”研究》(1989),柏舟的《言语理解过程中的记忆》(1989),江畅的《语言意义的赋予与理解》(1989)等;论述交际语境的文章有:刘焕辉的《论语境》(1986),王希杰的《略论交际活动中的第三者》(1989),陈天详的《语境在语言理解及表达中的地位》(1989)等;论述学科建设的文章有: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答客问》(1987),姚亚平的《语言科学与时代精神——从言语交际学等新学科的兴起看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大趋势》(1988),郭友鹏的《走出象牙塔——从言语交际学看中国当代语言学的价值取向》(1988)等。

这些著作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的交际语言学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轨道。

(三)迅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末)

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交际语言学的研究处于迅速发展期。在新老学者的刻苦钻研下,交际语言学界出现了二十多本著作,这些著作涉及言语交际、公关语言等方面。比较重要的有:夏中华的《交际语言学》(1990),刘焕辉的《交际语言学导论》(1992),崔应贤、李玉生著的《公关言语交际》(1994),刘玄恩、刘永发的《实用体态语—社交中的身姿与体态》(1995),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教程》(1995),孙维张、吕明臣的《社会交际语言学》(1996),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基本原理》(1997),李岗的《交际语言学引论》(1997),李军华的《口才学》(1996),秦启文的《现代公关语言艺术》(1997)等。

夏中华在教学过程中,越发认识到语言交际问题的重要性,便另辟蹊径,开了一门选修课,并历经两年多时间写出了《交际语言学》,本书在回顾语言交际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地阐释了交际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系统研究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影响语言交际的主客观因素,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基本类型,基本结构、风格特点、基本规律以及语言交际中心理障碍的成因、表现和控制方法。这一著作融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并首次以交际语言学命名。自此书1991年再版后,见诸于报刊的评介文章10余篇。

刘焕辉长期以来从事语言与交际方面的研究。在著作《言语交际学》的基础上,区分了言语交际学和交际语言学,先后出版了《交际语言学导论》和《言语交际教程》;1989年在庐山举行以语言与交际为主题的“第二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之后,为了进一步推动交际语言学的发展,刘焕辉集全国22所高校的一批教授、副教授的智慧,主编了一部多达61万言的著作《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此书考察了处于现实社会交际中汉语的运动形态,整理出一个层次系统,设计了一套能表述与之相应的新概念的术语系统,确立了这门新学科的方法论原则。该书是一部反映我国20世纪90年代语言与交际方面最新成果的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分六篇十九章,第一篇对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二篇研究交际语言、言语行为;第三篇研究交际过程,包括过程的特点、交际主体、交际目的与交际行为、交际话题、交际双方的心理、隐语交际、交际环境、交际原则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篇论述交际方式,包括交际形式和交际手段;第五篇论述言语的交际功能,包括社会功能、智力功能和语言功能;第六篇研究交际能力。作者认为,言语交际学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根据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广义应用语言学三大领域(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和数理语言学)的划分标准,作者认为言语交际学更接近于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虽然研究范围说法不一,但它与言语交际学有交叉、重合之处。言语交际学对语言进行动态的研究,研究语言进入交际后的结构形式与交际功能,揭示其进入交际的一般规律。作者主张把言语交际学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来进行建设。在谈到言语交际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区别时作者说:“社会语言学注意到不同社群的社会特征在语言上的反映,研究由此而引起的语言变异,并根据共同的社会分布提出以‘语言变体’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单位,这对语言的社会本质有了更深一层认识,但其落脚点仍然是研究语符的变异,其所谓‘语言变体’也仍然是指语符形式的变体。言语交际学十分重视社会语言学这一认识和研究成果,但目的不在于揭示语符变异和这些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在于透过全民统一的语符系统背后,看到它出现在不同社群交际中千姿百态的血肉之躯的真实面貌。”[26]但作者这里所说的社会语言学与交际语言学的区别不是很明显的。本书以汉语和中国社会为背景,在语言交际这个专门领域比较全面研究语言与交际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和与之相关的大量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并尽量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特点,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它不仅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教学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孙维张、吕明臣认为语言交际也是一门学问,人们应该有意识地学习、训练,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以便实现交际目的。本着这一目的编著了《社会交际语言学》。此书着重于理论阐述,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给读者以帮助。《社会交际语言学》属于应用、共时、外部语言学的范畴,具有应用性、现时性、多科性和边缘性等特点。该书着重于理论阐述,目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交际语言学的基本框架。

李岗的《交际语言学引论》首先对传统语言学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之后转入了交际语言学的核心问题——“场”。作者以交际语言场为核心力图建立交际语言学学科的理论框架,提出交际语言学的差异理论,交际语言场是指弥漫于有效空间的、包括交际主体在内的、有序排列的语言形式。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场力”、“场力线”等概念。场力指交际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交际双方语言使用的具休制约。场力线指场力的基本指向,是各种成场的因素在场中的运动轨迹。作者在叙述他的差异理论时说,交际主体、交际语言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会使双方的语言和言语行为发生不协调乃至冲突,从而影响交际效果,双方对此一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定手段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语言或言语行为,从而尽量协调交际。因此,任何一次语言交际活动的面貌都会因双方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差异理论研究交际主体和交际语言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社会学上共性与个性原理为基础,从主体的客观差异为切人点分析对双方语言的影响。这些理论深化了交际语言学的研究。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分析大量成功和失败的交际范例,归纳出了许多交际原则。

李元授长期从事新闻语言和交际学的研究,他主编了一套交际学丛书,李军华的《口才学》为该丛书的一本。该书利用多学科的知识,从交际学的角度探讨了口语表达的特点、功能、原则、环境、过程、技巧、风格以及发话者和受话者的素养。该书认为,口才学的研究对象是口语表达,属于言语学,具有交叉性的特点,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部力作外,这十年还发表了大量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论文有50余篇,研究内容涉及这一学科的方方面面。关于学科性质的文章主要有:夏中华的《交际语言学学科性质问题的思考》(1990),刘焕辉的《语言动态研究与交际语言学问题》(1991),《言语交际学的性质及其他》(1992),《略论言语交际和交际语言的研究——关于言语交际学和交际语言学的若干理论问题》(1992),李岗的《论交际语言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1997)等;关于交际原则的文章有:王铁琨的《口语交际中的:“适切”》(1990),徐静茜的《言语交际的简洁手段》(1992),常敬宇的《试论汉语交际的得体性》(1992),胡彩敏的《交际艺术与言语的得体性原则》(1999)等;关于交际语言符号的文章有:刘焕辉的《语言存在于言语交际中:交际汉语的动态形式及其结构特点初探》(1990),李延瑞的《交际话题及其存在的主要形式》(1991),姚亚平的《试论口语的交际性特点》(1991)和《现阶段的交际语言的变化与语言规范》(1995)等;关于交际过程的文章主要有:沈剑英的《论语言交际的六元逻辑模型》(1990),余惠邦的《双语、双言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1991),韩宝育的《论言语表达和知悟的三维结构》(1992),高乐田的《话语意义的间接传达与理解》(1992),张亚非的《话语理解理论:背景与现状》(1992),肖群英的《受话人言语理解的心理现实与实现》(1992),马立秦的《试论语言信息的交流》(1992),常敬宇的《论言语交际义的表达和理解》(1993),吕明臣的《言语中称谓视点与社交指示》(1994),孙维张的《论言语的理解》(1996)等;关于学科综述性的文章主要有:夏中华的《言语交际研究的历史回顾》(1990),孙良止的《近几年的公关语言研究》(1992)等;评介性文章有:纪永祥的《语用学园地的又一奇葩——谈夏中华的<交际语言学>》(1991),善忠的《实用性、理论和可读性兼备的好教材:评王绍龄主编的<言语交际>》(1991),何一新的《语言研究的又一新突破:评刘焕辉教授的<交际语言学导论>》(1992)等;关于交际能力的文章有:李长忠的《语言、言语与语言能力、语言运用》(1991)等;关于交际功能的文章有:胡士云的《论言语交际的效果》(1990)等;关于交际语境的文章主要有:吴益民的《试论语境的逻辑意义》(1990),李作南的《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1990),申小龙的《言语交际环境论》(1991),许世茂的《语境与言语交际》(1992),李昌年的《语境制约语义若干方式探析》(1992),刘兰萍的《语境及其对理解话语的作用》(1992),凌德祥的《论语境与语言的表达》(1994),何兆熊、蒋艳梅的《语境的动态研究》(1997)等;关于学科建设的文章主要有:吴为善的《语言研究趋势和功利性言语交际》(1992),张韧的《交际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与发展》(1997)等。此外还有:王德春的《交际最忌信息差》(1991),王建华的《简论言语交际中的矛盾关系》(1991),温华的《交际语言中的逻辑问题浅探》(1991)等。

(四)稳定深入期(21世纪初至今)

21世纪初至今,中国的交际语言学研究处于稳定深入期。这一时期研究交际语言学的队伍不断扩大,不仅老一辈的学者力作不断,新一辈的学者也出版了几部很有重量的著作。例如张先亮主编的《语言交际艺术》(2000),赵毅、钱为钢的《言语交际学》(2003),张先亮的《交际文化学》(2003),鲁岑的《语言·言语·交往》(2004),马志强的《语言交际艺术》(2006),刘艳春的《语言交际概论》(2007),岑运强的《言语交际语言学》(2008)等。

赵毅、钱为钢认为交际主体、语境和话语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三大要素,并以这三大要素为支撑点,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言语交际学学科体系。这应当说是目前言语交际研究中比较有概括力的一种尝试。由他们编写的《言语交际学》一书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研究,回顾了言语交际研究的历史,对言语交际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任务做了详细论述;第二章交际主体,作者认为以往学者对交际主体的研究不够深入,交际主体是交际过程的重要要素之一,理应得到深入的研究。这一章首先界定了交际主体这一概念,然后从交际主体的能力和交际主体的角色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章语境,界定了言语交际学中语境范围,并指出语境的对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在交际过程中,应全面认识、充分利用、积极改善语境;第四章话语,作者对话语的意义、话语的表现、话语的衔接做了详细论述;第五章主体规则,提出诚信原则、角色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第六章语境规则,提出道德原则、安全原则;第七章话语规则,提出规范原则、审美规则。

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重构》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成果,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刘焕辉仍关注着交际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在回顾和反思以往作品缺陷的基础上,刘焕辉认为,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框架,应该是从言语交际活动中提升、构拟出来的,它要经受得住人际交往的社会实践检验,而不是供人观赏的摆设品。故此次理论框架的重构,就应在以上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使针对言语交际现象这种有目的求效应的言语行为双向互动的基本特征,把言语行为确定为全书新的逻辑起点,并以语义和语境为言语行为的依托,以服务于母语交际与教学为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以言语行为、言语主体、言语环境为基本范畴(下分其统摄下的次范畴)及其相关的一组概念的语词形式——术语;再在此基础上来建立一套包括“以意图效应为最高原则、以取信和得体为基本准则、以制约言语行为互动的四条具体规则”的言语交际规则系统,重新建构一个不同以往的学科理论框架。作者希望通过这种尝试,在理论阐述上能做到尽量的简洁、清晰,而不至于琐碎繁冗,使读者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复杂纷繁的言语交际现象,而不至于茫然无措。

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有40余篇,内容涉及广泛。关于交际语言学的基本类型的文章主要有:于敏的《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2000),吕明臣的《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004)、《时空环境和言语交际类型》(2011)等;关于交际原则的文章主要有:吴爱敏的《言语交际的原则及其制约因素》(2000),林大津、谢朝群的《论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争议与意义》(2005),宫媛的《言语交际原则刍议》(2007),李强云的《论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2009)等;关于交际过程的文章主要有:刘焕辉的《语言是一种最平常而不保险的工具——关于言语交际中的表达与理解问题》(2004),周民权的《言语交际过程的监控手段论略》(2005),吕明臣的《话语意义研究的理论演进》(2005),《话语意义的性质和来源》(2005),《网络言语交际中角色的特征和转换》(2007),金立的《话语交际的三重解读》(2005),李璐的《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构》(2010)等;关于交际主体的文章主要有:李贤伟、王桂芝的《言语交际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特点》》(2003),史红梅的《语言的性别差异与女性言语交际》(2007),柴玉梅、王丽琴的《女性言语交际的语用策略》(2008)等;关于交际语境的文章主要有:张玉上的《语境与会话目的的关系》(2001),曾文雄、刘小平的《论交际意图与语境观》(2002),田美的《略谈影响言语交际的几种因素》(2006),刘焕辉的《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2007),杨柳的《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2007),完颜雯杰的《浅谈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2011),邹慧民的《论言语交际中语境的选择和操控》(2011)等;关于交际对象的文章主要有:李军华的《交际语言学研究对象的构成系统》(2004)等;评介性的文章主要有:曹德和的《言与意之健:探索话语的语义迷宫》的几个特点(2004)等。除了交际语言学的理论探讨外,还逐渐将交际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教学等其他研究上面,例如李强的《交际语言学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2004),宋晖的《短信语言的言语交际学视角》(2006),王佳宇的《网络交际语言中的打断研究》(2011)等。

二 国内交际语言学主要研究内容

交际语言学这一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发展至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确定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后,语言学界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索。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把交际语境、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言语交际的语言组合手段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夏中华的《交际语言学》把语言的交际功能、影响语言交际的主客观因素、语言交际的基本类型、语言交际的风格特点、语言交际中心理障碍的成因、表现和控制方法、语言交际的基本规律以及现代化语言交际手段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孙维张、吕明臣的《社会交际语言学》把言语交际原则、言语交际过程、语言符号的使用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着重对交际主体、交际语境、交际过程、交际原则、交际语言符号、交际语言学的基本类型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关于交际主体的研究

胡国庆在《语言研究跃上更高阶梯——论言语交际学中注重语言主体地位的意义》一文中充分肯定了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重视交际主体研究的科学性。他认为以往的语言研究,在目的和效果上,是极不重视人这一主体地位的,要么丝毫不考虑人们语言运用因素的纯符号研究,例如音位的功能、词汇的作用、语法的规定、语义的内容等,要么虽然也重视人们的语言运用,例如语境的要求、语用的条件等,但大都是对人类语言语用的一种约束。他指出,人不仅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实践的主体,人是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对语言的运用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交际是社会人的一种活动,因此,交际主体——人,无疑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交际主体至少有两个人参与,这两个人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是交际行为的施动者,一个是交际行为的受动者,这一点是学者们所共识的。[27]

1.关于交际主体能力的研究

赵毅、钱为钢把交际主体的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规范的使用语言的能力,另一种是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前一种保证交际的正确性,让人不至于说或写出错话和病句;后一种能力保证交际的得体性,让人能够根据交际的内容、对象、场合等说出恰当的话语。在语言交际中,有学者称前者为“语言能力”,称后者为“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包括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文字知识,它保证主体言语行为的正确和规范,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关于主体自己、语境、话语、交际规范的知识,它保证主体言语行为的恰当和得体。[28]

夏中华认为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密切配合是成功语言交际的关键,交际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人及交往活动所必备的技巧和方法,是语言交际必备的重要辅助手段。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人对交际活动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内容。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夏中华指出:“交际需要是人先天就有的,但人的交际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是在后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29]因此,他认为交际实践是培养和提高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们只有在广泛交际实践中才能接触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交际对象,从而才能提高与各种各样人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总结交际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交际技巧;第三,人们只有在大量的交际实践中才能克服例如羞怯等各种心理障碍,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第四,人们在交际实践中还能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短处,以便在交际活动中更好地扬长避短,促进自身交际能力的提高。”[30]

2.关于交际主体角色的研究

刘焕辉比较重视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他把交际主体归入交际语境中,认为交际主体是交际语境中的一部分。在探讨语言交际的基本规律时,刘焕辉提出了“有的放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心相照、言相通”等几个基本规律。“有的放矢”指的是交际对象和言语形式的关系,受动者的知识水平与言语表达的量力性、受动者的思想水平与言语表达的针对性、受动者的处境心情与言语表达的灵活性;“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指的是交际主体的施动者保持言语表达的自我本色,施动者的言语表达与身份、经历、思想、性格、处境、心情的关系;“心相照、言相通”指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和心理因素的把握,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对言语表达起制约作用。[31]

赵毅、钱为钢借鉴了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引进了角色、角色丛、角色类型、角色类型、角色期望、角色共视、角色冲突等一系列概念,用这些理论来分析交际主体的角色,首先按照角色类型中“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的划分方法,区分出交际主体的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社会角色包括交际主体在社会上能够扮演的所有角色,是一个角色丛;交际角色是主体在从事具体语言交际时的活跃性角色,是其社会角色的一部分。主体的交际活动应当受制于交际角色,这样才能与交际对象达成角色共视。但是,交际主体的其他经常性角色会有意无意地介入到交际活动中来,与交际角色形成角色间冲突。交际主体只有通过角色转换、明确交际角色,才有可能消除角色冲突,保证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32]

(二)关于交际语境的研究

关于语境的研究,语言学界、心理学界、逻辑学界都进行过广泛的探讨,但因为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等因素的不同,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仅就语言学界来说,对语境的解释也有分歧,有的专指与“Context”对译的“上下文”,有的把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例如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双方的身份、职业、经历、思想、性格、处境、心情等都包括在内,还有的把语言表达时的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也列入语境的范围。

作为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语境同样引起了致力于交际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的关注,语境在交际语言学中被称为交际语境,或称作交际环境、交际情景、言语环境等。刘焕辉在《论语境》一文中把语言交际中的“语境”称为“交际环境”。他认为,作为语言交际环境中的“语境”,是由一系列同言语表达与理解密切相关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的系统。语境中诸多因素的联系,既表现为主客观因素之间的统一,也表现为各种客观因素在一定言语活动中相互作用和各种主观因素在言语表达者自身的协调统一。形成语境的主客观因素的统一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言语交际活动而转移并和一定的交际过程相始终的。语境和言语活动密切相关,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交际必须适应交际环境。[33]

与刘焕辉不同的是,夏中华认为交际环境不完全等同于语境,也有别于交际情境。交际环境是指构成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围绕着语言交际的社会背景、时空场合及说话对象等都是交际环境,它们都是交际主体以外的东西,是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在界定了交际环境后,夏中华对交际环境与语言的关系进行了阐释,首先,交际环境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是一种封闭性的符号体系,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是有限的,但人们需要交际的内容是无限的,有限的语言形式如何适应交际内容表达需要,交际环境对语言的制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之一。第一,交际环境可以补衬、丰富语言意义,帮助人们从不完整、不正常的语句中推断出具体和准确的意义。第二,交际环境可以确定语言意义,使人们准确地理解交际内容,甚至传递出言外之意。第三,交际环境可以帮助说话人准确选用表达方式,增强表达效果。此外,语言对交际环境有调理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交际对象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变动上。语言交际怎样进行表达,常常会在对方心中产生不同效果。人在交际环境中并非一味地受交际环境制约,也不是被动地受交际环境的影响,而应当主动而巧妙地运用语言去适应和改善环境,利用交际环境积极地用好语言,以求收到语言交际的最佳效果。交际环境是语言交际的构成要素之一。交际环境的研究对探讨语言运用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为人类语言交际提供了具体要求,这个要求就是语言交际必须适应特定交际环境。其次,它在注重语言内部结构的静态研究的同时,又注重从语言与环境的关系中来动态地研究语言,从而为语言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夏中华认为交际环境的研究是交际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用三节的篇幅对交际环境的构成要素即社会环境、时空背景和交际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社会环境是构成语言交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素,它包括时代的政治形势、社会的风俗习惯、民族的历史文化等。这些是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影响着语言交际的效果。社会环境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环境可以影响语言交际的内容,使语义出现大小轻重的变化或感情色彩的差别。其次社会环境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恰当词语,准确地表情达意,以顺利完成语言交际。再次,社会环境可以帮助人们选用恰当格式组词造句,获取更好的交际效果。时空背景是指进行语言交际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它包括交际的时间、次数及交际的地点、场合、交际双方周围的自然事物等因素。时空背景是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之一,具有客观性、变化性、连续性三个特点。时空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时空背景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对语言交际有诱发作用和暗示作用。其次,时空背景影响人的语言行为,对语言交际有控制作用。最后,时空背景可以丰富词语意义,使语言交际含无限之意于言外。交际对象是指语言交际中信息传递的目标,即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它包括信息接受者的职业身份、文化程度、思想状况、性格爱好、处境心情、年龄阅历、生理特征及与说话人的特定关系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语言交际活动的交际对象,影响着语言交际的效果。交际对象对语言交际的信息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语言交际必须有的放矢,因人施语,在交际中需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交际对象的接受能力。第二,明确交际对象的需求内容。第三,明确交际对象的内心活动。

孙维张、吕明臣也把言语的交际环境看做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但对语境的解释略有不同,他们认为言语交际的环境就是语境,又叫言语环境,它是言语交际进行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状况以及言语自身的状况,对言语交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把语境分为大语境、中语境和小语境,大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社会背景,也称背景语境;中语境指言语交际的具体场合,也称场景语境;小语境指说话或写作时的前言后语,称为上下文语境。这几种语境的本体结构不同,特点不同,对言语交际的作用也不同。背景语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言语交际时的社会状况,称之为社会背景;一是言语交际主体的社会状况,包括主动者和受动者统统在内的言语交际参与者的个人的社会状况,称之为交际者个人背景。背景语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语言特征,对具体的言语交际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场景语境,或者称为情景语境。任何一个言语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具体场合下进行的,它包括交际者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定的景物或场景,一定的事物和人物以及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等。场景语境直接影响交际者对语言材料的选择、组织,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态的使用,以及言语理解的方向。上下文语境是针对交际话语中的语句而言的。在言语交际当中,言语交际目的的语言表达并不相同,有的直接有的间接,因而从语义内容开看,有的上文的直接意义或下文的意义是隐含或省略的,包含在另外的语句之中或语句的关系之中,但二者都对言语交际的目的有重要作用。孙、吕二位学者认为任何一次言语交际都不能摆脱这三种语境而凌空存在,都受到这三种语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言语交际主体如何使用和理解语言上以及对言语交际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及其使用的结果形成的话语上。[34]

(三)关于交际过程的研究

刘焕辉在《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一书中写道:“任何一个交际过程的形成,首先是交际主体的动机推动其进入交际,表达主体根据交际动机,先考虑施以什么言语行为,然后再根据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环境组织相应的话语形式并辅之以语言伴随手段,把信息输出;接受主体先接触到对方说出或写出的话语形式和伴随手段,然后根据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环境,联系伴随手段来理解话语内容,判定其言语行为及其目的所指,再根据自己的交际动机作出反应(其反应过程与表达过程相同)。这是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35]孙维张、吕明臣以“我说你听”的接续性的线性排列为对象来分析言语交际过程,他们认为言语链是代表言语交际过程的最基本的模式,它由五个不同的环节组成:言语编码——言语发话——言语传递——言语感知——言语解码。夏中华根据信息论原理把语言交际过程分解为信息初迹、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等几个步骤,为了便于集中说明问题,将上述步骤概括为发送、传递、接收三个阶段。姚亚平认为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的一些新范畴(例如系统、结构、功能、层次等)和新原则(例如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流动性原则)来观察言语交际中的复杂现象有一定的意义,并以此对言语交际中的流向问题作了一点尝试性的分析。常敬宇的《论言语交际义的表达和理解》认为,对交际的解码方面、言语的理解方面的研究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必要把言语深层的交际义的理解问题作为专题研究。此文既谈言语交际义的产生和表达问题,也论及交际义的理解问题。作者首先分析了言语义和交际义的关系,然后归纳了言语交际义的类别,总结了交际义的误差现象并概括出几条语义转化为交际义的原则。[36]在话语意义的研究上,吕明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话语意义不同于语言结构意义,它是语言结构意义的某种“兑现”。从认知加工的角度看,语言意义是作为知识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之中的,话语意义是在工作记忆中临时建构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背景相互作用的产物。话语意义是在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建构,交际中的各种因素都参与了话语意义的构成。在《话语意义的性质和来源》一文中,他指出:“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来源主要有六个方面:主体需要、主体状态、交际背景、交际情境、语言结构、副语言。言语发话是言语交际的启动点,现实的言语交际总是由第一位发话人的发话开始的。发话人发出话语或写出文字语经过传递,使受话人感知并理解了所发的话语的内容,并作出反应,这便是言语交际。言语发话的最重要功能是把隐性的言语思维变成或者说外化成显性的言语交际,把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37]言语发话是在交际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发出的,在《社会交际语言学》一书中,孙维张、吕明臣用图表的形式把这个过程展示了出来,言语交际的主体根据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场合、与对方的关系选择言语交际的方式,然后编组言语交际的内容,从而进行言语发话。发话人进行言语发话之后,交际便进入了话语传递阶段。话语接收的过程就是言语感知的过程,它是言语理解的前阶段,也是言语理解的准备阶段。由于言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语形式,一种是书面语形式,因而言语感知是由两个不同的感觉器官实现的,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言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先经听觉器官的语音接收与辨认的过程进而转入对语句的意义的了解对发话人交际意图明确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所谓言语的理解,就是听话人在接收到发话人发来的信息语码后,通过大脑的语言信息解码器,对信息语码进行分析、辨识,并用头脑中先期存储的语码进行参照对比,从而了解了传来的语码的意义、所指和整体内容,即对发话人的话语有了认知,这就是言语的理解。孙维张在《论言语的理解》一文中对言语的理解做了详细的阐释:“言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以言语感知的生理活动为基础并作为准备阶段,然后进入言语解码的心理的语义重建过程。言语理解的基本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言语分析可以有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各种方法,分析时参照大脑中已有的认识系统,这些知识系统构成了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38]

(四)关于交际原则的研究

夏中华的《交际语言学》认为,不管哪种类型的语言交际都有共同依据的规则和标准,包括尊重原则、相容原则和理解原则。常敬宇在《试论汉语交际的得体性》一文中认为得体性指交际中说话要适时、适情、适势、适机,一切以适度、恰如其分为原则。言语交际中要遵循得体性原则,得体性原则又可分为选择原则、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同一原则、顺序原则等。孙维张、吕明臣的《社会交际语言学》强调了原则的重要性,原则是会话自身规律的反映,一旦违背,便有失败的可能。他们认为影响言语交际的原则有语境切适性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吴爱敏在《言语交际的原则及其制约因素》一文中认为,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知识原则、对方中心原则。赵毅、钱为钢的《言语交际学》针对主体、语境和话语,把影响言语交际的规则分为主体规则、语境规则和话语规则,主体规则包括诚信原则、角色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境规则包括道德原则、安全原则。话语规则包括规范原则和审美原则。岑运强主编的《言语交际语言学》认为得体性原则是交际语言学一个重要原则,包括三个准则,即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和克制准则。

(五)关于交际语言学的基本类型研究

语言交际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工具的一种活动,根据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交际语言学又可分成不同的类别,例如论辩、演说、谈判等,但因语言观、分类标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对交际语言学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夏中华将全部的语言交际按照形式分为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口头交际指人们用说出声的语言来传递信息,例如交谈、论辩、演说等,书面交际指人们用文字书写的语言来传递信息,例如,书信、广告、启事、通知等。夏中华从构成交际双方人际关系媒介的角度,把语言交际分为社会关系语言交际、家庭关系语言交际、工作关系语言交际和感情关系语言交际等四种基本类型。社会关系语言交际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持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条件,夏中华认为社会关系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夏中华只就邻里交际和路人交际两种进行了分析。并就夸赞、责备、拒绝、道歉、称呼等几个社会关系的形式作了技巧方面的说明。家庭关系语言交际是每个人都要接触到的、常见的一种交际方式,包括夫妻关系语言交际、同辈关系语言交际、异辈关系语言关系、亲属关系语言交际四类;情感关系语言交际是以感情关系媒介建立起来的交往,又叫情缘关系语言交际,包括友人交际、恋人交际;工作关系语言交际是指人们由于从事共同的、或有关联的社会工作而进行的交往,又叫业缘关系语言交际,根据交际双方的职业群体内所充当的角色不同可将其分为领属交际、同时交际和主客体交际三种基本类型。[39]

岑运强以社会功能为标准将言语交际语言学分为一般社交学、演讲学辩论学、谈判学、推销学、广告学。交际艺术,指有助于人们进行正常交往的原则和规范,有助于进行有效交往的程序和途径,有助于进行成功交往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口语交际是一般社交中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也具有一般社交言语的特点:及时性、现场性、综合性、语言的简洁性和通俗性。口语交际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般社交言语的功用有发展智能的功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功用,一般社交言语的原则有相关原则、质量可靠和数量适度原则、礼貌原则。社交言语的技巧有社交技巧的利他技巧、真诚技巧、适当技巧、艺术技巧、体态技巧。演讲学又称“演说”、“讲演”,是演讲者以口语为主要形式,态势语言为辅助形式,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向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或阐发某一事理的言语交际活动。演讲的特征有现实性、艺术性、使用性和鼓动性。交际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它表现为口头方式,例如交谈、演讲、讲课、介绍、辩论、谈判、推销等。[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