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法律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法律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法律语言研究是多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不乏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限于篇幅,仅就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以简介。第六章法律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讨论了研究成果在解决法律语言有关问题上的实际运用情况。第九章刑事侦查与法律语言识别。其中第十三章法律语言与司法公正。

第四节 法律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法律语言研究是多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不乏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限于篇幅,仅就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以简介。

一 杜金榜和他的《法律语言学》

杜金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律语言学教授,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国际语言与法律协会(ILLA)创始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及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法律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语言学。

《法律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法律语言的性质(概括性与准确性、一致性和灵活性、明晰性与隐含性、专门性和通用性、简约性与繁杂性以及主观性和客观性)和研究对象(立法语言、司法语言、执法语言以及其他法律语言)、法律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定位及分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作者介绍了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是对法律语言理论的探讨,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法律语言的本质特点。第四章是法律语言本体研究,对法律语言的内部结构做了分析。第五章是法律语言的使用研究,从修辞、语用、语篇、心理、翻译、教学等角度分别分析了法律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和规律。第六章法律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讨论了研究成果在解决法律语言有关问题上的实际运用情况。第七章法律语言研究示例,以便充分、详尽地阐明研究思路。第八章,结论。

二 吴伟平和他的《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

吴伟平,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研习所所长。研究兴趣包括语言与法律、语言教学、语言水平测试、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在学术杂志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共30余篇。

《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法律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形成、现状、分类、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问题。作者根据法律语言学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将法律语言学分为口语研究、书面语研究和双语研究,并分十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学科的形成和现状。第二章学科分类。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口语研究,即法律语音学和语音识别、司法语言和录音会话分析。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论述的是书面语研究中的立法语言、准法律文字和笔迹学及书面语研究其他分支。第九、十、十一章分别论述的是双语研究中的必要性及分析方法、法庭翻译、语言证据和文化框架。第十二章,作者论述了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第十三章,阐释了法律语言研究的难度。

三 陈炯和他的《法律语言学概论》

陈炯,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写作教研室主任。著有《法律语言学概论》,主编《中国文化修辞学》,论文《有关法律语言学的几个问题》、《谈立法语言》等。

《法律语言学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共有十四章,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对立法语言、司法语言、公安侦查预审语言、检察语言、法院语言、法庭演讲语言、法庭辩论语言、诉讼语言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本书在句式和用词上对司法口语和司法书面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了不同的分类,例如按照表达方式,司法语言分为司法叙述语言、司法说理语言和司法说明语言。按制作机关分为公安语言、检察语言、法院语言等;按文书性质分为侦查预审语言、检察语言、裁判语言、狱政语言、诉状语言等。

四 王洁和她的《法律语言研究》

王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写作学、法律语言学。著有《中外著名讲演词选萃》、《演讲与论辩艺术》、《法律语言研究》等。

《法律语言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全书分为十三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立法语言,第三章法律语体的转换形成,第四章法律文书的语言修辞,第五章询问的语言艺术,第六章讯问的语言艺术,第七章调解的语言艺术,第八章法庭演说,第九章论辩的语言艺术,第十章法庭辩论,第十一章论辩式审判与律师的辩护艺术,第十二章交叉询问的语言艺术,第十三章法庭辩论中的诡辩与反诡辩。在对司法语言的研究上,作者选择了司法中的大量案例,对法律文书语言修辞、询问、讯问、调解、法庭演说、论辩、交叉询问等中的语言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五 潘庆云和他的《中国法律语言鉴衡》

潘庆云,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上海市中信正义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主要从事法学、法律文书、法律语言、语体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在法律语言学的开创和发展方面以及法律文书学的科学化、体系化方面,做出了较多贡献。著作有《公共关系修辞学·法律修辞》、《法律语言艺术》、《法律语体探索》、《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法律文书评论》等和《文学的语言》、《实用法律口才学》、《司法文学》等合著,另有法学、法律文书、法律语言、审判方式改革、修辞语体、统战理论等方面的论文约400篇。

《中国法律语言鉴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法律语言认知回眸篇。其中,第一章是法律语言综论,作者论述了法律语言的属性与特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等。第二章中国法律语言的滥觞沿革和认知研究简述。第三章域外法律语言研究概述,对希腊、罗马、英美、苏俄的法律语言探索进行阐述。中篇当代中国法律语言鉴衡篇。其中,第四章法律语言的主体风格,对法律语体风格和法律语言内部风格差异进行概述。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法律语言交际的机制和技巧。第七章立法语言,从立法语言的词语、句子到超句结构以及国外立法语言研究都有论述。第八章法律文书的语言。第九章刑事侦查与法律语言识别。第十章询问和查证语言。第十一章法律演讲论辩。第十二章调解、谈判和法律咨询中的语言。下篇中国法律语言建设发展篇。其中第十三章法律语言与司法公正。第十四章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律语言。第十五章香港法律和香港法律语言。第十六章澳门基本法与澳门的法律语言问题。第十七章台湾的法律语言作品和法律语言问题。

附:阅读文献

著作:

[1]彼得·古德里奇.法律话语[M].赵洪芳,毛风凡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布赖恩·比克斯.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性[M].邱昭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陈炯.法律语言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高潮.语文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6]高玉成.司法口才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7]贺音.立法语言模糊性成因及其语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3).

[8]华尔庚,孙懿华,周广然.法律语言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9]姜剑云.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

[10]劳伦斯·M索兰.法官语言[M].张清,王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李振宇.法律语言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李振宇.语言与法律探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3]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4]廖美珍.法庭语言技巧(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5]刘红婴.弹性法律语言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16]刘红婴.法律语言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刘愫贞.法律语言:立法与司法的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8]刘蔚铭.法律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9]马丽娅.从指别的角度分析司法语言的权力体现[J].成都大学学报, 2011,(1).

[20]宁致远,刘永章.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1]潘庆云.法律语体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22]潘庆云.法律语言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3]潘庆云.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4]潘庆云.中国法律语言鉴衡[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25]彭京宜.法律语言的文化解析[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

[26]彭京宜.法律语用教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5.

[27]邱实.法律语言[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28]王洁.法律语言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9]王洁.法律语言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0]汪火良.我国女性“法律失语”现象及成因解构[J].广州大学学报,2011,(1).

[31]吴伟平.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2]许秋荣,吕振卿,王茂林.法律语言修辞[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9.

[33]余致纯.法律语言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4]约翰·M康利,威廉·M欧巴尔.法律,语言与权力[M].程朝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5]约翰·吉本斯.法律语言学导论[M].程朝阳,毛风凡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6]郑志林,袁之余.司法口才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37]周广然.法律用词技巧[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

论文:

[1]安秀萍.法律语言研究之我见[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鲍怀翘.语音学与声纹鉴定[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陈东,巢志雄.论诈欺和欺诈——兼议法律语言的通俗化[J].学术研究,2005,(8).

[4]陈炯,钱长源.法律术语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4).

[5]陈炯.二十多年来中国法律语言研究评述[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陈炯.法律语体的表现风格[J].应用写作,1985,(4).

[7]陈炯.法律语言的句法特点[J].语文学习,1985,(8).

[8]陈炯.法律语言学探略[J].安徽大学学报,1985,(1).

[9]陈炯.论法律术语的规范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10]陈炯.论法律术语的命名与选用[J].修辞学习,2003,(6).

[11]陈炯.论法律语言学的构成要项[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12]陈炯.谈立法语言[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3]陈炯.应当建立法律语言学[J].法学季刊,1985,(1).

[14]陈炯.有关立法语言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5,(4).

[15]陈炯.法律语体中常用词语的特点[J].汉语学习,1987,(1).

[16]陈炯.法律语体中设问发问的应用[J].应用写作,1988,(4、5).

[17]陈炯.论法律的修辞[J].安徽大学学报,1988,(3).

[18]陈炯.七君子法庭辩论的语言艺术[J].修辞学习,1987,(2).

[19]陈炯.司法语体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A].复旦研究会.语体论[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0]陈炯.唐律疏义的立法解释和语言风格[J].安徽大学学报,1987,(1).

[21]陈炯.有关法律语言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89,(4).

[22]陈勉,陈颖.法律语言的文化功能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3]陈红桔.法律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4]陈佳璇.法律语言的“易读性准则”与“易读性”测量[J].修辞学习,2006,(4).

[25]陈天恩.立法语言,严谨为要[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26]陈章太.说语言立法[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7]丁海燕.法律语言中的隐喻机制[J].河海大学学报,2009,(1).

[28]董青梅.从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走向法律推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06,(1).

[29]董晓波.我国立法语言模糊性的法哲学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30]董晓波.语言与法律-谈西方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31]杜金榜.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J].现代外语,2001,(3).

[32]杜金榜.法律语言心理学的定位及研究状况[J].现代外语,2002,(1).

[33]杜金榜.略论中国法律语言史[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1).

[34]杜金榜.论法律语言学研究及其发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

[35]杜金榜.试论法律术语[J].上海大学学报,2002,(3).

[36]杜金榜.新世纪新学科:论法律语言学研究及其发展[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7]高一勇.略谈法律语体的庄重风格[J].应用写作,1993,(8).

[38]高一勇.秦简“法律答问”问句类别[J].古汉语研究,1993,(1).

[39]郭成伟.唐律与《龙筋凤髓判》体现的中国传统法律语言特色[J].法学家,2006,(5).

[40]韩克芳.论我国刑事法律语言的价值性规范[J].理论学习,2004,(4).

[41]何俊芳.关于语言法基本理论的若干问题[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2]胡军,王维民,唐咏雪.法律语言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3).

[43]胡明.浅议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语言不规范问题[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44]胡范铸.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1).

[45]胡正薇.对《法规语病例析》的几点补正[J].语言文字应用,2000,(2).

[46]黄闽.法律语言研究和运用的若干基本问题[J].中国司法.

[47]黄利花,刘宗开.浅谈法律语言的亲和力问题[J].理论探索,2007,(下).

[48]冀永生.法律语言研究在争议中前行-法律语言发展与规范研讨会综述[J].人民检查,2009,(2).

[49]贾蕴菁.关于法律语言精确性与模糊性关系的思考[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0]江丹.概括性的法律语言及其翻译方法[J].浙江工商大学(医学版), 2005,(4).

[51]江振春.浅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4,(7).

[52]姜剑云.法律术语及其理据性[J].法学探索,1994,(4).

[53]姜剑云.法律用语的语义法定性[J].法治论丛,1994,(2).

[54]姜剑云.关于法律领域词语选用的规范性[J].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55]姜剑云.关于法律语言学的几点看法[J].东吴法学,1999.

[56]姜廷惠.新《婚姻法》语用质疑[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57]金鑫.从语言学角度议现行法律中的语言不规范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

[58]孔江平.利用逆滤波技术提取嗓音[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9]寇红.谈法律语言中的修辞运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5).

[60]兰霞,吕尚彬.法律语体的修辞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5,(1).

[61]李林.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性[J].唐都学刊,1998,(3).

[62]李强.法律的道德论证——一个语言哲学的视角[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5).

[63]李瑞琳.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6).

[64]李诗芳.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观[J].学术交流,2009,(6).

[65]李振宇.我国法律语言学术组织概览[J].边缘法学论坛.2008,(2).

[66]廖美珍.法庭审判问答推理分析[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67]廖美珍.国外法律语言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4,(1).

[68]廖美珍.论法律语言的简明化和大众化[J].修辞学习,2006,(4).

[69]廖美珍.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若干问题之我见[J].修辞学习,2008,(5).

[70]林书武.一种法律语言学杂志创刊[J].国外语言学,1996,(1).

[71]刘懿.从语义学角度分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3).

[72]刘颖.浅谈法律语言的语体风格[J].江淮法治,2006,(14).

[73]刘大生.法律语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江南学院学报,2000,(3).

[74]刘大生.论唐代立法语言[J].江南学院学报,2000,(3).

[75]刘大生.浅论立法语言的规范化[J].人大研究,2000,(11).

[76]刘大生.中国法律语言发展和演变述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4).

[77]刘国生.法律语言的特点与理解[J].边缘法学论坛,2007,(2).

[78]刘红婴.法律术语研究方法论要[J].修辞学习,2006,(4).

[79]刘红婴.论法定的诉讼话语权及其规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80]刘会春.试论法律语言对汉语法律条文英译的影响[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5).

[81]刘秀香.浅谈法律术语的特点与使用[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82]刘跃敏.论法律术语的特征[J].政法学刊,1999,(2).

[83]卢秋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J].法学评论(双月刊),2010,(2).

[84]马煜.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5,(6).

[85]马庆林.法律语言学、法律语言——兼谈法律英语的特点[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86]马雯.从语言关联性透视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5).

[87]闵海峰,夏天.当前中国立法语言不规范问题浅析[J].研究生法学,2002,(2).

[88]莫敏.法律语言实现法律确定性之途径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

[89]莫敏.试论语言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及影响[J].创新,2008,(2).

[90]牟云峰,姜廷惠.立法语言中的指同形式[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91]聂莉娜.法律语言中的灰色信息探因[J].河北社会科学,2003,(10).

[92]宁致远.立法语言更应符合语言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93]宁致远.浅谈立法语言的民族化、通俗化问题[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4]宁致远.有关法律语言风格特点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5(2).

[95]潘庆云.法律语言实现司法公正的若干思考[J].修辞学习,2003,(1).

[96]潘庆云.法律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2004,(2).

[97]潘庆云.法律语言优化与司法公正的实现[J].法治论坛,2007,(5).

[98]潘庆云.关于法律语体的几个问题[J].华东政法学院院报,1983,(7).

[99]潘庆云.西方法律语言学初探[J].修辞学习,2004,(1).

[100]潘庆云.有关法律语体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83.(4).

[101]庞继贤.语言学在法律中的应用:司法语言学[J].外国语,1996,(5).

[102]庞继贤.再谈法律语言学的几个问题[J].江南大学学报,1997,(3).

[103]庞建荣.法律语言中的语用模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104]彭京宜.法律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广西社会科学,2000,(6).

[105]宋北平,陈勇.语言哲学与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J].清华法学,2009,(3).

[106]宋北平.《物权法》(草案)语言的法学分析[J].修辞学习,2006,(4).

[107]宋北平.对我国“法律语言”概念的反思[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7,(2).

[108]宋北平.法律语言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8,(4).

[109]宋北平.我国第一个“法律语言语料库”的建设及其思考[J].修辞学习, 2008,(1).

[110]宋北平.我国法律语言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法学杂志,2009,(2).

[111]宋北平.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3).

[112]苏金智.论语言权[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13]汤洪波.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J].法制与社会,2009,(22).

[114]汤啸天.法律语言研究应当强化立法语言的审校服务[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5).

[115]唐师瑶,王升远.中日刑事裁判文书的法律语言比较研究[J].修辞学习, 2006,(4).

[116]唐湘雨,唐桑.黄遵宪与中国法律语言的近代化[J].怀化学院学报, 2007,(2).

[117]童珊.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2009.(5).

[118]王卉.法律语言如何中规中矩[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5).

[119]王洁.从“立法时代”到“修法时代”的中国大陆法律语言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4).

[120]王洁.法律语言研究的理论与实践[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1]王洁.控辩式法庭审判互动语言探索[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122]王灿龙.法律法规文件中的语病例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0,(2).

[123]王东海,王丽英.立法规范化、科学化视角下的法律术语分类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3).

[124]王国龙.从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J].边缘法学论坛,2006,(1).

[125]王灵芝.浅谈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法律语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3).

[126]王培光,冼景炬.香港中文判决书的语言问题[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7]王培光.香港与内地判决书法律语言的比较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2).

[128]王铁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意义与特色[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9]吴婉霞.法律语言用句的逻辑规范原则[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1).

[130]吴伟平.法律语言学:会议、机构与刊物[J].国外语言学,1994(2).

[131]吴伟平.国外法律语言学的形成、现状和分类[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32]伍巧芳.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法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6).

[133]夏远利.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J].成都大学学报,2005,(3).

[134]肖宝华,孔凡英.浅析法律语言[J].南华大学学报,2005,(1).

[135]谢潇.法律语言学立法语言[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6).

[136]谢宏滨.从“论述分析”理论探讨法律语言的性质和地位[J].太平洋学报,2006,(11).

[137]谢宏滨.法律语言的浅析:从语意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出发[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2).

[138]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J].边缘法学论坛

[139]邢欣.法律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4,(1).

[140]邢欣.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141]杨敏.法律语篇权力意志剖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142]杨阳,姚广宜.从古代判词语言运用看民族贵和心态[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43]杨阳.裁判文书中证据说理的语段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144]杨德祥.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4).

[145]杨德祥.法律语言确定性与法律文化的发展[J].西部法学评论,2008,(6).

[146]杨建军.法律语言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2005,(5).

[147]杨淑芳.论法律专业术语[J].政法论丛,2003,(6).

[148]杨淑芳.确保法律语言准确性应注意的问题[J].政法论丛,2004,(2).

[149]杨小虎,甘霞.法律语言研究的历史转型:从建设到颠覆[J].重庆大学学报,2008,(3).

[150]叶海燕.简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消除方法[J].梧州学院学报,2007,(5).

[151]殷相印.法律语体与模糊修辞[J].修辞学习,2000,(1).

[152]玉梅.法律语言的法哲学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1).

[153]曾范敬.中外法律语言研究侧重点的差异及启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4).

[154]曾智勇,杜彩云.论教学中语言二维性的倾向——以法律语言为视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6).

[155]曾智勇.论法律语言二维性的差异分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6).

[156]张丽萍,刘蔚铭.论法官在审判中立中的困境-来自庭审言语交际的证据[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157]张庆旭.中国刑事法“可以”一词考究[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8]张天飞.英美法系的法律语言特点[J].作家杂志,2010,(3).

[159]张维仑.法律术语命名及选用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

(4).

[160]张旭桃.法规语病例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161]赵艳平.关于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8,(2).

[162]郑全新.也谈立法中的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163]周庆生.国外语言立法概述[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64]周晓林.法律条款慎用模糊词语[A].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165]宗世海,刘文辉.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

[166]邹玉华.法律语言规范化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67]邹玉华.论立法文本中“有下列情形(行为)之一的”句式的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注释】

[1]法律辞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2]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安秀萍.法律语言研究之我见[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4]彭京宜.法律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广西社会科学,2000,(6).

[5]邢欣.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6]肖宝华,孔凡英.浅析法律语言[J].南华大学学报,2005,(1).

[7]潘庆云.中国法律语言鉴衡[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8]宋北平.对我国“法律语言”概念的反思[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2).

[9]陈炯.法律语言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刘红婴.法律语言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潘庆云.西方法律语言学初探[J].修辞学习,2004,(1).

[12]杨建军.法律语言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2005,(5).

[13]陈红桔.法律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4]董晓波.我国立法语言模糊性的法哲学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15]季明珠.试论法律语言的规范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5.

[16]张天飞.英美法系的法律语言特点[J].作家,2010,(6).

[17]刘红婴.法律语言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刘红婴.法律语言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吴伟平.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0]吴伟平.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1]王洁.法律语言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2]潘庆云.中国法律语言鉴衡[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3]陈炯.法律语言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4]王洁.法律语言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5]潘庆云.中国法律语言鉴衡[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6]贾丽娟.法律术语标准化基础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27]廖美珍.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若干问题之我见[J].修辞学习,2008,(5).

[28]宋北平.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3).

[29]陈炯.法律语言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0]王洁.从“立法时代”到“修法时代”的中国大陆法律语言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4).

[31]陈炯.二十多年来中国法律语言研究评述[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32]宋北平.法律语言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4).

[33]李诗芳.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观[J].学术交流,2009,(6).

[34]吴伟平.法律语言学:会议、机构与刊物[J].国外语言学,199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