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意识对翻译的意义

跨文化意识对翻译的意义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 跨文化意识对翻译的意义王佐良先生曾坦言,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而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能力对翻译尤为重要。功能目的翻译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无论直译、意译,还是归化、异化,都是为了实现功能对等,达到翻译目的。创造性叛逆是指通过译者有目的的努力而造成的译文与原文偏离的行为。编者认为,创造性叛逆也可被看作是归化翻译的一种。

2.2 跨文化意识对翻译的意义

王佐良先生曾坦言,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到另一种文化中却需努力解释方能被理解。翻译人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

王克非先生也提出,“翻译是在语言文化间周旋。”(王克非2010)

而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卡萨格兰德(Casagrande)在考察翻译目的时就提出了“译者事实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的观点。

R·舒尔特简要描绘了21世纪翻译工作者的角色:“翻译得在全球交流和区域交流间的钟摆中起主要调控作用。……翻译不仅架构两种语言间的桥梁,而且架构两种文化差异间的桥梁。我们确信,每种语言都是看待和反映文化观微妙变化的一种方式。翻译工作者们不仅跨越语言障碍,重构语言对等,而且反映并移植异域文化的情感震动。”(“The person who will have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regulating the pendulum between global and local communication is the translator... . Translators build bridges not only between languages but also between the differences of two cultures. We have established that each language is a way of seeing and reflecting the delicate nuances of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it is the translator who not only reconstructs the equivalencies of words across linguistic boundaries but also reflects and transplants the emotional vibrations of another culture.”)(Samovar2004:160)

越来越多的语言界师生逐渐认识到,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意识是语言学习的瓶颈之一。而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能力对翻译尤为重要。

功能目的翻译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Munday 2001:112)。“译文对于译文的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合他们的处境和知识水平。”(Munday 2001:113)

“功能翻译”意指重点关注原文及翻译译作的一项或多项功能。无论直译、意译,还是归化、异化,都是为了实现功能对等,达到翻译目的。

台湾学者张振玉先生将直译定义为“依照原文单字、片语、子句之顺序,并依照其字面之意义,不增不减之译法。”顾名思义,意译就是翻译意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范仲英先生认为,意译是指“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包括句法结构、用词、比喻以及其他修辞手段。”

简言之,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表达原文内容,但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例5.直译译例:

谷雨Grain Rain

经济蛋糕economic pie

玩火自焚to get burnt by the fire kindled by oneself

例6.意译译例:

原文:“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

译文(下划线部分) :

Since we left one another, floating apart like clouds,

Ten years have run like water—till at last we join together.(Bynner译)

该译文自然流畅,因为译者能将“浮云”和“流水”融化到译文中去,而避免直译的难懂和不通。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提出来的。归化翻译是指采用流畅的行文风格来为目的语读者减少出发语(源语)中的异域化色彩的翻译方式。因为如果采用流畅的行文风格来翻译最有可能保留出发语中的形象和风味,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和认知范围内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异化翻译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来保留出发语中的异域化特色的翻译方式。

创造性叛逆是指通过译者有目的的努力而造成的译文与原文偏离的行为。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的创造性叛逆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因为译文具有与原文不一样的参照系(语言、文化),译文往往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或者负载着崭新的内涵,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交流。这种“叛逆”能给原作注入新的生命。编者认为,创造性叛逆也可被看作是归化翻译的一种。

例7.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地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

“是委员!从前行的是大人老爷,现在行委员了!你还不明白?”

(矛盾作品《动摇》片段)

钱歌川译文:Madame Hu gave a sigh and watched her husband anxiously pacing about as before.

“What did Chang Tieh-tsui say?”she asked timidly.

“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look for trouble,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a committee.”

“What’s a Common Tea?”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A committee! Lords and esquires are out of date, and the prevailing nomination is to a committee! Don’t you still understand?”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多忙于柴米油盐,不了解外界新生事物,因此将新名词“委员”听成了其熟悉的“桂圆”。原文巧用汉语中“委员”和“桂圆”的近似音,既体现了一种文化,又表现了幽默。译者考虑到了原文的这种音效语境(phonological context),没有把“桂圆”直译为longan,而把它巧妙地处理为common tea,使之与committee谐音,从而再现了原文的文化和幽默效果。这种归化翻译成功地将原文的艺术美传达出来,不失为妙译。

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这些方法、策略都是为翻译目的服务的。作为译者,首先要弄清翻译目的。这牵涉到翻译委托者、接受者、文化情境等诸多因素。

例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006年3月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在阐明对小国佛得角的友好态度时,李肇星外长说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不在大,热爱和平、主持公道就好。”当时的译员按常规将其翻译成“As an old saying goes in China, ‘A mountain, no matter how high it is, if it is blessed with the touch of the divine, it will be well-known; and a country, no matter how big it is, if it can uphold peace and justice in the world, it will be a good country’.”李肇星外长此时立刻加上自己的补充译文:“What matters with a mountain is not its height; and what matters with a country is not its size.(对一座山来说重要的不是高度;对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大小。 )”这一补充译文与当时的情景完美配合,增进了双方的友好交流,促进了外交目的的实现。这是目的性口译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也说明对中文习语的英译要求译员有敏锐的中文理解能力、很强的灵活应变力以及跨文化传通能力。译员脑海中时时应有此弦:来自异域文化的人可能并不理解甚至会误解中国习语的隐喻含义;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译员应根据情境调整译语。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弗兰茨·波契哈克(Franz Poechhacker)所提示的:控制会议翻译中功能性输出产品的不是某种特定的目标文本意图,而是会议的超文本目的(the conference- hypertext purpose)。单个信息源的功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变量之一,它对同一特定时空下的言者和听者之间的交际互动发挥着作用。(Poechhacker 1995)提升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口译译员更好地进行目的性、功能性输出。

例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英词典上通常将中文习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解释为“When the snipe and the clam grapple, the fisherman profits—it’s the third party that benefits from the tussle.”(鹬和蚌相互对抗、争斗的时候,捕鱼的人就获得好处——即:第三方才真正从争斗中获利。 )而在商务谈判语境下,这个习语可以译作“ Please be more considerate, do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very close interest, we must take the long run into consideration to avoid the third competitor’s attack”(请考虑周到些,别只顾眼前利益。我们必须放眼长远利益以防第三方攻击。 ),或者译为“ We are fighting hard in the boxing match, while the next player is waiting for our touch down with a coffee.”(我们在这拳击场上打得难解难分,而下一个选手正悠闲地喝着咖啡等着我们一方倒地。 )此时,译员的跨文化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谈判时翻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谈判双方能够尽快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准确地相互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