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探讨“翻译与文化”之前,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把文化的特征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所以,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是成功翻译的关键。

在探讨“翻译与文化”之前,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耘、耕作”。由于它内涵广博、复杂,概念宽泛,很多学者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

如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定义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即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把文化的特征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这显然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

汉语《辞海》对它的定义是:“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疑文化具有极大的涵盖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邓炎昌、刘润清则干脆把文化概括为“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语言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又靠语言得以传播。作为语际交流的中介,翻译,特别是语言翻译,必然与不同的语言打交道,也就不能不与其各自所属的文化相沟通。翻译的使命,说到底,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然后再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其表象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而实质则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所以,按文化翻译学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规,翻译则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是跨文化的沟通。因此,王佐良认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每个译者都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19)。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翻译给文化和语言的冲击非常大。随着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西学东渐的浪潮使得跨文化语际交流呈多样化、多层次化,汉语同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接触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大量的外来语涌入了中国语言文化。翻译的“作品”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譬如,出门打的(taxi),见朋友说“早上好!”(Good morning!),带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McDonald,Kentucky Chicken),口渴来一杯“可口可乐”(Coca-cola)或“百事可乐”(Pepsi);男士抽“万宝路”(Marlboro)香烟、喝“百威”(Budweiser)啤酒、系“金利来”(Goldlion)领带,戴上“随身听”(Walkman),欣赏“流行音乐”(pop song);女士用点“玉兰油”(Oil of Ulan)、涂上“雅芳”(Avon)口红、喷点“百爱神”(Poison)香水;晚上唱一曲卡拉OK,跳跳迪斯科(Disco),打打保龄球(Bowling);周末去蹦极(Bungee-jumping),回来洗个桑拿(Sanna-bath),还要用点香波(Shampo),然后上互联网(Internet),给朋友发电子邮件(E-mail),或者打开电视(Television),关注中国入世(WTO)、美国发展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动态,或者欣赏一部奥斯卡(Oscar)大片,直到入睡前说一声“晚安,亲爱的!”(Good night,darling)。同时,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汉语也逐渐进入英语词典。英美人爱上吃“toufu(豆腐)”和“wanton(馄饨)”,使用“chopsticks(筷子)”吃“chou mein(炒面)”,喝“maotai(茅台酒)”,平时练练中国的“gong fu(功夫)”、“tai chi quan(太极拳)”,收看关于“typhoon(台风)”和“taikonaut(太空人)”的新闻,了解“old liberated areas(老区)”和“specialized household(专业户)”,闲暇时也爱拉拉中国的“er hu(二胡)”等这一切都表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通过翻译渠道逐渐趋同。

然而,中西文化仍然存在着很多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所以,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是成功翻译的关键。

练 习

将下列句子译成汉语:

1.Culture in its broadest sense is cultivated behavior;that is the totality of a

person’s learned,accumulated experience which is socially transmitted,or more briefly,behavior through social learning.

2.Culture is the system of shared beliefs,values,customs,behaviours,and artifacts that the members of society use to cope with their world and with one another,and that ar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earning.

3.A man should be just cultured enough to be able to look with suspicion upon culture.

4.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5.Contemporary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re aware of the need to examin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 a given culture and its transmission,relocation,and reinterpretation in target culture.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一种文化创造。既然翻译是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就必然受到原语和译语文化的影响。而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可译性有多大呢?如奈达所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并说明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创造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模式,但是也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如全人类的生活经验彼此极为相似,都要吃饭、睡觉、交往等;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都表现喜怒哀乐,都有善恶之心和是非之心等。

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也不例外,既彼此相通,又彼此相异。相通之处不会对翻译造成什么障碍,但在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英汉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尤为突出,往往成为正确理解原文、再现原文与源语文化特定关系的“拦路虎”。”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往往将文化分成不同的层次: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又称观念文化,指的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冯玉津,1998:14)

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知识文化;(2)观念文化;(3)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语)。

2.1 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物质生产、科技、文教等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内容在原语文化中可能是众所周知的,但在被译成目的语时,可能就成为文化传真的“陷阱”。

各民族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国农民从事农耕时,多用牛耕地,因此汉语中与“牛“相关的成语占了一定的比例。牛喝水很多,并且是大口大口地喝,所以形容人大口大口地喝水为“牛饮”;而在英国,由于是个岛国,人们傍水而居,与鱼打交道很多,所以用“drink like a fish”来形容人大口大口地喝水。

由于英国临海,天气多变,所以英语民族的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weather,isn’t it”之类的话,其实也只不过是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汉译成“你好哇!”就可以达到“功能对等”之效。在我国,“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题。人们见面时爱说“吃过了吗?”、“吃饭了吗?”之类的话。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招呼罢了。英译时,就意译成“Hi!”就可以了,不能直译为“Have you ever eaten your meal?”等。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所出现的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形成的词语,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字面对应的表达法,对于“饭桶”、“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吃不消”、“吃不住”、“吃老本”、“吃软不吃硬”、“吃闲饭”和“吃香”等这一系列说法只好分别意译为“good-for-nothing”、“be unpopular”、“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be unable to stand”、“be unable to bear or support”、“live off one’s past gains”、“be open to persuasion,but not to coercion”、“lead an idle life”和“be very popular”等才能基本如实传达原文的含义,尽管没有一条译文用“eat”一词。

物质生产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的物质生产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如英国很重视航海事业,所以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很丰富,并产生了相应的很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如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clean the deck(扫除障碍),get one’s sea legs(不晕船),in full sail(全力以赴),in the same boat(处境相同),lower one’s sail(认输),on the rocks(手头拮据),sail before the wind(取得成功),sink or swim(不管成败如何),take in sail(收敛气焰),take the wind out of sb.’s sail(先发制人地占某人的上风),tell that to the marines(哪有那样的事),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顺势而为),weather eye(观察敏捷),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发迹的时候),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涓涓细流沉大船)。

同样,畜牧业也给英国留下了不少的习语,对语言的影响也很广泛深远。仅牧羊业中与羊毛(wool)有关的习语就有许多。例如:lose one’s wool丢失羊毛:羊毛是牧羊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如果丢失了羊毛,一个人当然要发脾气了。所以,这条习语用来比喻“发怒,生气”。dyed in the wool染在羊毛上: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褪不下来了。这条习语现在比喻人“十足的,彻头彻尾的;根深蒂固的”。Much cry and little wool叫声大,羊毛少:有的羊叫起来声音很大(much cry),却剪不出多少羊毛(little wool),这样的羊当然不受欢迎。

中国盛产竹子,所以有很多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竹篱茅舍”、“雨后春笋”、“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汉语中的“竹”还被用来比喻人坚定、正直的性格,具有高尚的文化内涵。而英美民族生活的地区很少有竹子,所以在英语中几乎没有与竹子相关的习语,更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含义。

2.2 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包括宇宙观、宗教、巫术、民间信仰、艺术创造和意象、认知、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价值观“是人们在作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M.Rokeach,1968:161),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对于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价值观念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所以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往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成为翻译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比如说,汉语的“天生有福”,到英国人那里又成了“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再如汉语成语“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英文则是“一石打死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在各种语言里,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拜龙。中国人和英国人民对于这两种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这表现在大量的俗语中,这就要求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如:

(1)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2)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3)狗嘴里吐不出象牙。You can’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4)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2.3 语言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色彩。语言学家莱昂斯描述道,“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Lyons,1968)”。下面要说的是语言文化具体体现在典故、习语和修辞格的运用上。

2.3.1 典故

把典故中的主要内容照直译出,可加注解,也可不加注解。这种方法通常只用于诗歌中已有所描绘的情况。不加注解,不影响对全句乃至全诗的理解;加上注解,读者还可欣赏到画中画、戏中戏呢!

李白《行路难》(一)中有这么几句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闻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上为一典故。传说吕尚90岁在陕西溪钓鱼,得遇周文王。典故内容在句中大致得到体现,只是缺了主语吕尚。

乘舟梦日边为一典故。据说伊尹受汤聘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典故内容在句中基本得到体现,只是缺了主语伊尹。

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遭遇艰难险阻时,想起了这两位贤臣未遇明君时的境况,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我们只要照直展现原文,译出典故重要内容,那么就展示了典故的大意。吕尚与伊尹为专有名词,为避免译文生硬、费解,我们就译出其身份吧。译文如下:I can poise a fishing-rod like a marshal by a stream or circle the sun and moon like a sage in a boat.(许渊冲,1988:109)译文的意思是:我可以像一位元帅那样在溪边垂钓,也可像一位智者那样在梦里驾舟绕过日月。

翻译古诗中的典故,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例如张祜《何满子》后两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是唐代音乐家名,亦为乐曲名。尽管白居易、元稹等对“何满子”的解说各有不同,但共同之处是,“何满子”是歌者在生死之际的断肠曲。张祜选此曲,正是要突出被幽闭深宫的宫女的锥心之痛。一般译者都依靠注解来解释乐曲,或者索性回避,像Bynner的译文是:

Yet ask her for this song and,with the first few words of it,

See how she tries to hold back her tears.

这种译法就没有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文化含义,未免可惜。西方古代传说中天鹅临死时会唱出美好的歌声(Swan Song),莎士比亚剧作Othello(《奥赛罗》)里也有台词:I will play the swan/and die in music.(我要像天鹅一般在歌声中死去。),许渊冲先生借用了西方典故,译成: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h!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译典故的方法,很成功地传达出了一种凄婉欲绝的气氛。

对于古诗中一些文化色彩很强的词语,译者可以采用释义的办法,不逐字逐句移译原文,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例如一些专有名词的文化色彩,本来就融入了诗中,创造意境,引起联想,增加诗味。采用释义法,也可算是由隐至显,点清了内涵。有一类专有名词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家喻户晓,对外国读者却是文化背景上的盲点,如“长安”、“洛阳”的联想意义,不亚于西方人心目中的“滑铁卢”(Waterloo)或“马拉松”(Marathon)。“扬州”自古繁华,春日水乡风光更是姹紫嫣红,“辽西”、“陇西”都是边塞苦地。当这些地名出现在诗中时,译者一般侧重于解释专名的联想意义,如“烟花三月下扬州”——“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许渊冲译),“不见长安见晨雾”——“But cannot discern the Imperial city lost in the dust and haze”(Giles译),可是有人常常自出机杼,变换角度。例如:

(1)张说《蜀道后期》:“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

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 I would be.(Fletcher译)

(2)金昌绪《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 in

My lover smiled to me.(Fletcher译)

第一首如直译“洛阳”,效果就不如诗中这样曲折表达好;第二首虽受到指责,把原作的哀伤情绪译得变了味,但这种译法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由于典故受到文化圈的限制,一般不为另一文化中的读者知晓,要想不通过注解,化在译文中,方法之一就是释义。按尤金·奈达的观点,在原文信息容量大、读者的信息渠道接受能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在不任意增加信息内容的前提下,把内隐成分转变成书面文字。且看下面一个具体译例: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有这样一句诗:“不破楼兰终不还”,讲的是汉武帝派遣使节出使大宛,西域小国楼兰阻挡去路,攻击汉朝使臣,后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许渊冲的译文是“We will not leave the desert till we beat the foe”,既提示了楼兰的地理位置——西域沙漠中,又点出了作为敌国的身份,用释义法拉长了原典故词语的表层形式,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语的文化蕴涵。

当然,释义不能过于冗长,因为译诗也要讲究精练。孟郊《古别离》:“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讲的是司马相如至临邛,琴挑卓文君,结为秦晋的典故。这等情节是妻子送丈夫出游时最担心的。如果里嗦解释一通,即使不特别饶舌,也超出原诗暗示性语言的限度。Fletcher译得很巧,变换了一个角度:

Your late return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s your heart away.

2.3.2 习语

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般都短小精悍,易懂易记,用来比喻事物,起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的作用。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经过前人无数次的实践和总结,处理习语中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字面意义直译,保留形象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Easy come,easy go.”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等。相近似的有英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汉语“挥金如土”;汉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隐含意义相同,可以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最佳方式。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译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再举几例:雪中送炭——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一人得道,鸡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译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套用译语文化中的对等习语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其隐含意义。翻译英语习语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时,就有必要根据这一原则来进行。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就是“在罗马时,罗马人干啥,你就干啥”。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我们知道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的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利于读者的理解。类似的英汉习语还有:

wet behind the ears乳臭未干

kick down the ladder过河拆桥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进退两难

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

All shall be well,Jack shall have Jill.有情人终成眷属。

班门弄斧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穷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水底捞月fish in the air

拆东墙补西墙rob Peter to pay Paul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Diamond cuts Diamond.

3.饶开其文化背景,进行意译

有些习语在字面上含有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历史的典故。在翻译时,如直译将无法让外国读者所接受,但要上加上解释性文字,又显得嗦。这时最好的办法是避开其文化背景,进行意译,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西方人一般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为常见。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其隐含意义:“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类似的还有:

毛遂自荐volunteer one’s service

南柯一梦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

罄竹难书(of crimes)too numerous to mention

倾国倾城be exceedingly beautiful

悬梁刺股be extremely hard-working in one’s study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make oneself scarce

4.其他

还有一些习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因此译者在直译原文的形象、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的同时,还要兼顾到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必须要对译文加注。如:“黄鼠狼给鸡拜年”可直译为“The m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然后在译文后加上“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这样就既译出了原文形象,又能让译文读者明白是什么意思。类似这样的习语还有: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东施效颦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于“貌合神离”,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差甚远,不能互译。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laugh in an extreme way,or go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后者“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再如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发指”,前者的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后者的意思则为“令人非常愤怒”。

有些习语含有褒义或贬义,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英语习语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mill appear带有贬义,而汉谚“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并无贬义。把“雨后春笋”译成like mushrooms相对应也是不合适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也迅速的意思”。

2.3.3 修辞格:比喻、借代、双关

修辞格往往是借用生动的形象来加强表达效果,所以在翻译时,力求译文能有效地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一般说来,修辞格的翻译原则是神似比形似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可以采取直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存在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差异,译者还得借助其他翻译技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改换原文的某些修辞手法,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述习惯。

(1)比喻的翻译

比喻修辞手法主要涉及形象。人们生活在自然界,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比喻,就会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总的说来,带有文化色彩的比喻,其译法主要有直译、加注、释义、归化等。

A.直译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形象无甚差异的情况下,就可采用直译。直译既可传达原文的意义,又可保持原文的修辞风格,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力。例如:

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

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因为老头子在世时他们都不喜欢他。

B.加注

加注也是丰富译入语语言表达法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既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神韵,又能扩展读者的知识面。尤其当原文所用的典故在上下文中起比较重要的作用时,使用加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Glasnost unleashed,like Prometheus unbound,can ignite a holocaust as easily as it can warm a conversation,and the shift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may work only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loosen its stranglehold on commerce.

“开放”的力量一旦敞开发挥,就会像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既可能鼓励对话,也可能同样轻而易举地引起一场大灾难。同时,要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中央政府必须愿意解除对商业的严格管制。

注:Prometheus unbound原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转义“释放出来的巨大力量”。典出悲剧之父、古希腊剧作家Aeschylus所著名著:Prometheus Boun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说的是天与地之子巨人Titan Iapetus有子Prometheus,违抗主神宙斯的禁令,盗取天火,造福人类,因而被缚在高加索山崖,遭受神鹰啄食肝脏之苦,成为欧洲文学中的一个英雄形象。

C.释义

由于比喻形象往往打上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如保留其形就会危害其义,某些英语喻体形象会让中国读者不知所云,如英文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像戈丹人一样明智”)就让人费解。其实戈丹是英国的一个村庄,相传那里的人是最愚蠢的,所以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蠢笨无比”。还有英语明喻as rich as Croesus,如译成“富得像科里瑟斯”,读者会十分费解,不知Croesus是何许人也。如果加注,说明Croesus是公元6世纪小亚细亚吕底亚国王,十分富有。读者虽然能明白该词的意思,却极易分散他们阅读的主要注意力,因此不如干脆意译为“极为富有”,不必顾及其修辞手法。其他例子还有:

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不是“像贼一样厚”)

as old as the hills古老(不是“像山一样老”)

as drunk as a fiddler酩酊大醉(在英格兰早期文化生活中,民间小提琴手在公共场合为舞蹈伴奏,人们往往以酒酬谢,小提琴手因此每每喝得大醉。这种奇特的比喻只好意译。)

D.归化

有些英语的修辞格译成汉语时,可以换用符合汉语习惯的其他修辞格或是改变原文中的比喻形象,使译文在思想上忠实于原作、风格和神韵上尽量求得与原文相接近的效果。例如:

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mrades nicknamed him“magpie”.

他很喜欢唠叨,同伴们给他起了个“麻雀”的外号。(汉语中“喜鹊”的喻义是喜事、吉利、运气,而英语中喻义却是唠叨、饶舌,于是取汉语中联想效果对应的比喻)

“Don’t be scared,chickens!”came her voice with teasing gaiety.

“别害怕,你们这些胆小如鼠的东西!”只听得她用戏谑的口气说道。(英语中鸡是懦弱、胆怯的代名词,而汉语中的鸡却无法引起人们这种联想,于是换成老鼠形象。)

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the old cat.

我猜想她会告诉所有的男人,这个长舌的老太婆!(在英语中,猫常用来比喻恶毒的女人。)

(2)借代的翻译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换用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说法。如Crown(王冠)可喻指君主、王权、王国政府等;doll(玩具)可喻指姑娘、宝贝等。一般在翻译时,直接译出其指代的意义。再如:

The baby was brought up on the bottle.

这孩子是喝牛奶(羊奶)长大的。(用奶瓶代奶)

Some mute inglorious Milton here may rest.

在此长眠的也许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诗人。(用米尔顿代诗人)

He is the mouth of the House in its relations with the Crown.

他是议会对王室的发言人。(用王冠代王室)

(3)双关语的翻译

双关语就是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一个是隐含的,并且以隐含的意思为主。恰当的运用这种手法会使语言生动有趣,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中pun和汉语中的双关语都可以分为两类:谐音双关(homophonic puns)和语义双关(homographic puns)。前者是利用词意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构成。后者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特点来构成。虽然英语pun和汉语双关在格式和修辞作用上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多义词也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一般认为,双关语由音、形、义等手段构成了可译性障碍,存在不可译性。但“有些双关语也不是绝对不可译。双语偶合,是可能的”。因此翻译时往往采用加注法或释义法、契合译法、分别表义法、套译法等。例如:

A.加注法

1)What does that lawyer do after he dies?—Lie still.

那个律师死后干什么?——静静地躺着。

(注:其寓意是律师死后还在撒谎。英语词lie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躺着”,另一个意思是“撒谎”,说话者运用lie一语双关,表达对律师的看法。人死了,肯定是躺在那儿的,同时律师为了打赢官司,有时会撒谎的,这里强调说明律师即使死了,还在撒谎。另外,still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安静地”,另一个是“仍然”,也是一语双关。)

2)—Why are parliamentary reports called“Blue Books”?

—Because they are never red.

——为什么议会报告称为“蓝皮书”?

——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红的。

(注:在英语中,表示红色的red和表示阅读的read的过去分词read谐音,实际上是指“蓝皮书从来没有人读过”。)

3)—Why is the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为什么河流很富有?

——因为它总是向前(钱)流。

(注:在英语中bank有两个含义,一是“河岸”,另一个是“银行”。翻译时,为了达到原文双关的目的,采用汉语“钱”和“前”的谐音,制造旨趣,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B.契合译法

契合译法在双语偶合的基础上,兼顾了双关语的形式和内容,是双关语翻译的最高境界。例如:

Easier dusting by a stre-e-etch!

stretch一词除了作为除尘布的品牌名称“拉长”外,其拼写还被别出心裁地拉长,传达出该词的本意“延伸”。让人很容易感到除尘布能延长人手臂的功能,真切而形象地渲染了“拉拉拉长,除尘力强”的功效。译文中“拉”字的重复再现了原文中stretch一词被拉长的效果,形成感觉上的延伸。

C.分别表义法

如果要把双关语的双层意义完整地表述于译文中,除了在双语偶合的情况下,采用契合译法外,“也可以采取变通手法,将双关语义剥开,拆成两层来表达”。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在这则加拿大酒广告中,spirit一词是传神之作,它既可作“烈性酒”解,又可作“精神”解。为了保留双重意义,可将双重语义拆开,译为“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独特的加拿大精神”。

D.套译法

有些双关语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英语语言、文化在汉语中的传播形成了双语翻译之间的桥梁。套译法就是套用英语在汉语中已经沉积下来的固有模式,对英语广告进行翻译。例如: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这则广告实际是一条英语成语,意思是“结局好,全都好”。但广告制作者把它用于香烟广告中,ends就具有了双重意义:动词“结束”和名词“香烟蒂”。这句香烟广告词可以套用原来成语的翻译模式,译成“烟蒂好,烟就好”。

练 习

一、翻译下列句子,注意“dog”的译法:

1.Barking dogs never bite.

2.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3.Dog does not eat dog.

4.Dumb dogs are dangerous.

5.Every dog has his day.

6.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7.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8.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9.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Whenever he barks,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

10.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

二、把下列带有“狗”的词语或习语译成英语:

1.狗胆包天

2.狗急跳墙

3.狗皮膏药

4.狗眼看人低

5.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6.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虎类狗

7.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8.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

9.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0.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1 处理文化差异的原则

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语句,翻译中一般有两种出路:即: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策略(foreignizing method)。归化策略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在强势文化中,人们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译文中归化的现象很多,有的恰到好处,有的却有弄巧成拙之嫌。鉴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翻译时语序上的归化是很必要的。例如:

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就要作必要的归化,将它译为“美国现代文学史”;同样中国俗语“情人眼中出西施”英译时就要调整语序以符合西语习俗,译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与归化相比,异化的手法更为常见。异化是指在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如上句中,“西施”就被异化了。再如,英语中很多植物,尤其是花都具有特定的含义:金盏花,虽然美丽,却象征痛苦与悲哀;茉莉花,在中国象征纯洁,入梦则没有特别的含意,而在英国却象征一段浪漫的恋爱将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冒然的归化,将彻底遗失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只好采用注释的办法以示“洋味”。

由于文化差异,翻译要做到绝对等值是不可能的。但译者应竭力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使译文最大可能地接近原文。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原则。

“求同“即找出共同之点,“存异”即保存异国情调。“求同存异”就是在忠实地传达原文语义的同时保存原语文化特色。外来文化客观上存在一个“异”,我们翻译时也应该允许这个“异”存在。鲁迅就一贯主张从外国文化中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一面尽量输入,一面尽量消化、吸收……”(鲁迅,1931:226)“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鲁迅,1935:352)所谓保存“洋气”,就是保存外来文化的“异”。因此,我们翻译时,在符合译文语言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存异”。

3.2 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有时可以直译。但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而且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原文信息时,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1)直译

一般来说,当原文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能激活译文读者原有的认知图式,使他们做出相似的相关语境假设,从而实现对文本从语言到文化的透彻理解。这种情况往往适用直译法。直译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使译文读者逐步熟悉并接纳异域文化。事实上,不少直译过来的英语文化已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

sour grape酸葡萄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汉语中一些文化负载的词语也可以直译,如:

扶贫help the poor

反腐倡廉comba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假冒伪劣商品fake and inferior goods/counterfeit and shoddy goods

打假crack down on counterfeit goods

阎王the King of Hell

(2)直译并加注

在直译过程中,如果原文的喻体在译语读者心中形象不明确,无法激活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或者本体和喻体那种特定的关系难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时,可以采用直译并加注的办法。这样就既能保持原有的表达方式,也能把原文的深层意思如实地传译出来。例如:

Falstaff:I am as poor as Job,my lord,but not so patient.(W.Shakespeare,Henry IV)

福斯坦夫:我是像约伯*一样穷的,大人,可是却没有他那样的好耐性。

*约伯,以忍耐贫穷著称的圣徒,见《圣经》:《约伯记》。这种译法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形象,而且扩展了读者的文化视野,便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同样,汉语词语译成英语也可采取这种方法。例如:

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resents the requirement to develop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and orientation towards advanced culture,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

五讲、四美、三热爱five stresses,four points of beauty of mind,three aspects of love(stress on decorum,manners,hygiene,discipline and morals;beauty of mind,language,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love of the motherland,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三讲three stresses(stress on politics,study and rectitude/integrity)

三通three direct links(direct shipping,post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

红卫兵Red Guards(mass organization of young peopl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3)意译

文化和语言往往如影随形,英语中的很多文化因素是不能或不宜直译的,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表达。这时,便只有退而求其次,牺牲原文的某些文化信息,而力求保留其语义信息。如:

When the naughty boy saw his father,he ran away like one o’clock.

调皮的小孩看到他的父亲,就飞快地跑掉了。

从字面上很难理解like one o’clock是什么意思。根据《柯林斯词典》解释:时钟敲一点钟比敲其他时刻少花时间,故引申为“马上”、“非常迅速”的意思。但不能译成“像时钟敲一点钟那样地快”,这在汉语里无法接受。

汉语中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也很多,翻译时也只能舍弃其形象,进行意译。如:

屠维约冷冷地微笑,“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矛盾:《子夜》)

“You needn’t be afraid,”he said with a sardonic smile.“I always behave myself with women.I don’t take advantage of them and I don’t flirt with them!”

“吃豆腐”在汉语里是“调情”的意思,翻译时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否则深层含义就传达不出来了。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the plan to assist 80million people in having sufficient food and clothing within seven years

投机倒把engage in speculation and profiteering

辞职下海resign one’s job and become a businessman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包二奶keep a woman other than one’s wife as his sexual partner illegally

(4)释义

有些文化负载的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没有对等语,翻译时,只能对其含义作解释性的说明。例如:

a back seat driver坐在司机后面对司机指手画脚的人;干涉与自己职责无关事情的人

a bridal shower向新娘赠送礼物的送礼会

a button-down领尖有纽扣的衬衫

drive-in免下车服务设施

shopping-bag ladies携带购物袋的流浪女人

对有些文化负载的汉语词语,虽然在英语里能找到对等语,但意义不完全一样,这时必须采取直译的办法,并加以解释性说明。例如:

菜篮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project—aproject for establishing production base and increasing non-staple food supply

希望工程“Hope Project”—aproject to enlist popular support to help children of poor families receive schooling

开后门open the back door—offer advantages to one’s friends or relations by underhand means

蹲牛棚be kept in a“cowshed”,a detention house(as a punishmen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

一刀切cut it even at one stroke—make it rigidly uniform

(5)音译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之外,间或也可以用音译法,如:AIDS(艾滋),Pizza(比萨),Hamburger(汉堡包),tittup(踢踏舞),甚至移译法,如:DVD,NBA,WTO等,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另外,还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或解释的方法,如:

法轮功Falun Gong(an evil religious organization with Li Hongzhi as its head)

阴阳Yin and Yang(opposite principles or forces existing in nature and human affairs)

大字报dazibao(a big-character poster prevalen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

衙门yamen(agovernment office in feudal China)

旗袍qipao/cheongsam(Chinese tight-fitting dress as worn by women,esp.women of the Manchu Nationality)

观音菩萨Guanyin(goddess of mercy)

翻译方法的选择,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教条的,要视上下文语境、特定的读者群和翻译的目的等因素来决定。不管选择哪一种译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在处理文化因素的过程中,有时要几种翻译手段并用。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翻译涉及省译、增译和加注三种手段:educated urban young people go and work in the countryside。“知识青年”的翻译增加了urban一词,“上山下乡”的翻译省略了“上山”。此外,还要为“知识青年”加注,交代其历史背景:usually referring to 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s who were unable to pursue their stud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练 习

一、将下面各句译成汉语,注意处理其中的文化因素:

1.A good newspaper reporter takes advantage of what he learns from some source,even the“little bird told me so”type of source.

2.I’ve told him that he’s heading for trouble,but he doesn’t listen—it’s just water off a duck’s back.

3.After winning the leadership election she held out olive branch to the other candidates by offering them senior positions in the party.

4.He has only untutored strength,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5.If you try to cover up your misdeed with a fig leaf,you will only make it more conspicuous.

6.Government threats to cut the budget by 50%are hanging over the Opera House like a sword of Damocles.

7.She strutted like a peacock,looking down her nose at everyone.

8.He is an expert on weaseling.I’ve seen him take his pen and go through a proposal or resolution and weasel every strong word in it.

9.Over the years,however,he has developed a Don Quixote reputation for dogged pursuit of wrong-headed causes,the staff member said.

10.Here well-fed foreigners could live in their own little never-never land of whisky-and-soda,Polo,tennis,and gossip,happily quite unaware of the pulse of Humanity outside the great city’s silent,insulating walls as indeed many did.

二、试将下面的句子译成英语,注意文化词语的转换:

1.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

2.林边有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

3.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他向来是惯叫农民来钻他的圈套的,真不料这回演了一套“请君入瓮”的把戏。

5.去设埋伏我们都没有把握,料他一定在昨天晚上早溜了,今天去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6.这对年轻夫妇并不相配,一个是西施,一个是张飞。

7.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台封上戏箱,要等年初一开戏。

8.她真是个傻帽,时常无缘无故地就傻笑起来。

9.王先生的手气特别好,干什么都挣钱。

10.编辑要当作者的伯乐,当作者的知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