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请求与拒绝研究的中外发展史及文化特点

请求与拒绝研究的中外发展史及文化特点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请求与拒绝研究的中外发展史及文化特点关于请求与拒绝的言语行为,中西方迥然不同,我们通过以下实例具体来看。但实际上在中国文化中,“是吗?”人情观重要一点便是“吃亏”、“谦让”,所以,这不难解释在受到他人的称赞时,中国人习惯采用虚假拒绝的形式。

第一节 请求与拒绝研究的中外发展史及文化特点

关于请求与拒绝的言语行为,中西方迥然不同,我们通过以下实例具体来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题型是听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回答。听力原文是:

男: 这件衣服你穿多棒啊!

女: A是吗? B我不棒!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听课文内容得知男方是在称赞女方,AB两个选项是女方对男方的称赞进行拒绝,外国留学生毫无疑问地都选择了B,这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自谦这样的人情观,也不会觉得直接拒绝了他人会给称赞者自己带来面子的损害。但实际上在中国文化中,“是吗?”这个闪避策略,是对称赞言语行为既委婉又虚假的一种拒绝,合理地维护了他人的面子,自己也不主动接受他人的称赞。再比如说,在办丧事的时候,主人邀请朋友加入到家宴中来,朋友为了不驳主人的面子,会说: “好的,下了班就去。”实际上为了减少主人的麻烦,一般都是虚假地接受,事实上不去。中国人的人情观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近人情”,那么他是不受欢迎的。人情观重要一点便是“吃亏”、“谦让”,所以,这不难解释在受到他人的称赞时,中国人习惯采用虚假拒绝的形式。中国人不习惯平白无故接受他人的礼物,常常说“无功不受禄”就是这个道理,当遇到他人称赞的时候,称赞是一种给予信息类的言语行为,拒绝者就只能采取虚假拒绝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自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