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英汉语拒绝的差异
日常生活中,拒绝言语行为经常出现。在不想接受别人发出请求、邀请、建议的时候,就会对其进行拒绝。而礼貌、规范、合理地拒绝他人更可以相互间关系不受到破坏。因此,拒绝言语行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分类: 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强威胁面子行为与弱威胁面子行为,诚意拒绝与虚假拒绝。我们将拒绝言语行为按照其出现的语境,分为九个小类,将这九个小类中出现的典型拒绝言语行为情况进行分析。对称呼的拒绝往往是为了表达其他的会话含义;对恭维、称赞的拒绝常常是虚假拒绝;对感谢的拒绝比较少见,对道歉的拒绝表现出拒绝者不原谅道歉人的会话含义;对提供、给予的拒绝方式与提供者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对提问的拒绝方式的选择与拒绝者所维护的利益相关;请求的合理性是拒绝者主要考虑的因素;社会权势与社会关系如何,在拒绝命令、建议时是拒绝者主要关注的因素;对邀请的拒绝,拒绝者主要考虑该邀请行为是否与邀请者面子相关。
从拒绝的程度上划分有以下几种:
1.强烈拒绝
强烈拒绝是指说话者在表达拒绝意愿时态度强硬、语气强烈,有的使用反问句式,或使用修饰语、附加语较少的简单句式,从而使拒绝意愿显得很强烈,有时甚至显得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但强烈拒绝方式往往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一般来说,当说话者认为对方的请求行为不合理或者有失分寸时,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认为没必要顾及对方的面子或感受,而采取强烈拒绝的方式。例如: 有两个人在家里的客厅,一个人在看电视,另一个人在勤快地打扫客厅,外面突然起风了,在看电视的人说: “你先去关一下窗户吧。”但在打扫的人难免认为请求者的请求行为完全不合理,因为对方在看电视,完全有理由他去关,无名之火便上来,没好气地回答: “你不会自己关啊,我哪有空!”在这里,被请求者通过使用反问句式,以及态度上的强硬、语气上的强烈来表达自己不愿意关门的拒绝行为。强烈拒绝也发生在说话者相对于听话者的权利和地位较高的语境中,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也容易采取强烈拒绝方式,比如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说话方式。例如: 当下级向上级提出请假的请求时,上级觉得对方经常请假,对其极不满意,便有这样一个对话。
下级: “经理,明天我家里有事,想请假一天,请您批准。”
上级: “你如果继续请假下去,干脆你以后别再来上班了。”
在这里,经理作为上级很明显采取了强烈拒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拒绝态度。在时间紧迫,情况危急的条件下,说话人也会无意识地采取强烈拒绝的说话方式。例如: 当你时间很匆忙,正要赶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时,一位同事过来叫住你,想跟你商量什么事。
A: “你现在有没有空,有一件事跟你商量一下。”
B: “没空,没空,你没见我正忙着出门吗?正有事要办呢!”
这里,虽然请求者态度很友善地提出请求行为,但由于被请求者出于时间紧迫的原因,无意识地采取了强硬的态度,没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很自然地以一种强烈的拒绝方式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不熟或者请求者不了解被请求者当时时间匆忙的处境,对方这种不礼貌的回答会让请求者很失面子,同时也给双方以后关系的发展造成不好影响。因此,在使用强烈拒绝时应考虑具体的语境,尤其要视双方的关系而定,否则很容易伤害对方的面子,从而引起双方关系的紧张。除了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以及具体的语境外,采取强烈拒绝方式也会和个人的性格有关。性格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人,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下级或晚辈,出于他说话的习惯,也很少使用强烈拒绝的方式;而性格直爽刚硬的人更倾向于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强烈拒绝的方式。比如,在同一种语境下,当路上有一个推销员不停跟着你,向你推销其产品时,性格含蓄内敛的人可能会回答: “不好意思,我赶时间。”而性格刚烈的人可能会回答: “说了不要了,你没听见吗?”很明显,后者采取了强烈拒绝方式,通过采取反问的方式,从语气和态度上表达自己的拒绝意愿。
2.委婉拒绝
委婉拒绝是指说话者在表达自身拒绝意愿时态度谦和、语气委婉,经常使用一些修饰语和附加语来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程度。例如,有这样一个请求行为和对方的回答。你的一位同学经常缺课,明天要考试,你的这位同学向你借课堂笔记,可你也要复习,该怎么拒绝?
A: 你能将课堂笔记借我用一下吗?
B: 额……我也要看。要不你在这里我们一起看吧,或者我帮你问问看别人。
在这里,从语气和态度等主观角度观察,他采用的是委婉拒绝的方式,语气委婉、态度谦和。同时,也通过附加语和修饰语“要不……吧”和“我帮你……”来减少因拒绝带来的面子威胁后果。中国人在拒绝对方时常常采取委婉的方式,不愿太伤害对方的面子,这同中国文化所倡导的“以和为贵”息息相关。当然,委婉拒绝方式也是很多语言的首选,但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委婉拒绝的频率不同。
另外在拒绝对象不同时,拒绝的表达也不尽相同。
(1)拒绝对象为陌生关系。人们在拒绝陌生关系请求时所倾向采用的拒绝策略及选用策略的比率。人们所选择的拒绝策略的比率居于首位的是找借口策略,占了97.5%,所选择的借口常常是“有急事”“要赶路”“没时间”等,诸如此类勉强、敷衍的借口,被拒绝者完全能够辨别出来,这些借口是假的。人们之所以多选择找借口策略,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直接拒绝别人的请求是不礼貌的,所以常常会在拒绝别人的同时,说明拒绝的理由,但又因为拒绝的对象为陌生人,因此不必向其解释拒绝的真正理由。居于第二位的是道歉策略,占了80%,第三位的是道谢策略,占了5%。我们可以看出: 在拒绝陌生关系的请求言语行为时,中国人比较常用的策略组合是: 道歉策略+找借口策略。比如,有这样一个情境: 在路上,有个人想请你填写一个调查问卷,可你不想填,这时大多数的受试者都会采用这一策略的组合来回答: “抱歉,有事忙。”或者“不好意思,我赶时间。”
(2)拒绝对象为一般关系。人们在拒绝一般关系请求时所倾向采用的拒绝策略及选用策略最多的是陈述客观原因策略,占了55%,这里的陈述客观原因策略有别于拒绝陌生关系时的找借口策略,二者虽然都是说话者给出了拒绝的原因,但对朋友,我们更倾向于说出真正的拒绝理由,即采用陈述客观原因策略;而在拒绝陌生人时,或者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不想告诉对方真正理由时,说话者就不会给出真实的拒绝理由,而只是随便找个借口推脱,即采用找借口策略。有这样一个情境: 一个年轻人在某公司任职,公司在开发区,离他市区的家很远,他平常住在公司宿舍里,不经常回家。一天下午,他接到了爸爸打来的电话,让他周末回家吃饭,这时他可能会回答说: “爸,我今天要加班,说不好要加到几点,您和妈别等我,先吃吧,我加完班就回去。”在这里,很明显,通过儿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儿子并不是找了一个借口来推脱,而是采用了陈述客观原因策略,即“今天要加班”这个理由。然后用了第一人称否定句,并且建议父母先吃,别等自己。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情境中,对家人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使用陈述客观原因策略。因为一般拒绝家里人只需要解释一下,就可以被理解。但在拒绝陌生关系的对象时,说话者在很多时候都会选择找借口策略。类似的情境还有: 在路上有几个人手拿问卷,拦住了一个路人,想用口头问答的方式请他填写,但这个人不想填,他会怎么说呢?他可能会采用典型的找借口策略,说: “不好意思,我还有事,没时间。”在这里,说话者所说的“还有事,没时间。”就是一个借口,只是不想直接伤害对方面子而采用的委婉的拒绝方式。居于第二位的是道歉策略,占了37.5%,然后依次是找借口策略,建议策略,直接拒绝,商量策略,推迟策略,假同意策略。我们可以看出,在拒绝一般关系的请求言语行为时,中国人比较常用的策略组合是: 陈述客观原因策略+道歉策略。比较典型的情境有: 还有一周时间就要期末考试了,同学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同学小张想请同学小李帮助一下自己,可小李觉得时间太紧了,精力有限,这时小李面对小张的请求,可能会这样回答: “真对不起,我平常没好好用功,学的恐怕还不如你呢。”这里小李首先对自己的拒绝行为表示道歉,并采用加强语气词“真”,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使拒绝的理由显得更真实可信。在实际生活中,在道歉语前面附加加强语气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实在抱歉”,“很不好意思”等等,都是中国人比较常用的拒绝方式。
(3)拒绝对象为朋友关系。人们在拒绝朋友关系的请求时所倾向采用的拒绝策略及选用策略的比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的拒绝策略居于第一位的仍然是陈述客观原因策略,占了95%,比例较一般关系有所上升。在一般关系和朋友关系中,人们大多选择的是陈述客观原因策略,是因为随着社会距离的拉近,人们不可能再选择找借口的策略来搪塞对方,但被拒绝者大多能觉察到说明的客观原因有真有假,而拒绝是真的。居于第二位的是道歉策略,占了20%,相对于陌生关系和一般关系,比例却有明显的下降。另外三种策略人们普遍选择的较少。在拒绝朋友关系的请求言语行为时,中国人比较常用的策略组合是: 只使用陈述客观原因策略或者陈述客观原因策略+道歉策略。比较典型的情境是: 小陈的一个好朋友要出去旅游,临走前想找他借相机,这时小陈可能会说: “我相机没在家,借给别人了。”这里小陈只是采用了陈述客观原因策略,可能是他觉得好朋友之间就不需要那么客套了,所以省略了道歉策略。但在调查问卷中也有一部分受试者同时采用了陈述客观原因和道歉这两个策略,如: “不好意思,我借给别人了,他还没还给我。”
(4)拒绝对象为亲属关系。人们在拒绝亲属关系的请求时所倾向采用的拒绝策略及选用策略的比率。在亲属关系中,尤其是父母子女关系中,请求内容很难说是合理的。根据给出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主要选择的是批评教育和推迟这两种策略,前者如: “你还小,用手机会影响学习的”;后者如: “等你长大了再买吧”,显然这里的拒绝是真的,而拒绝策略陈述的理由则有真有假。还有这样一个情境: 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跟父母要求换一部新的手机,但父母不同意孩子的要求。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拒绝方式。情境的设计考虑了社会地位因素,即父母对子女的请求的拒绝。在回答中,很多采用了批评教育策略,以表明孩子的请求是不合理的,典型的回答有: “别因为这些东西分心,这些物质上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有一个用的就可以了。”这种回答只采用了批评教育策略,但也有很多回答同时采用了推迟策略,如: “你这个现在不是用的挺好的吗?等你期末考试能考进前三名就给你换。”可见,在请求一方提出的是物质请求的情况下,其处于相对弱势,希望请求能够得到满足,请求被拒绝后,拒绝者希望通过选择间接拒绝的一种或几种策略,不威胁对方的面子,但除说明的客观原因是真的,且被对方理解,或发生在近亲属之间外,力求使被拒绝方内心感受到其面子未被威胁是很难做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