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X来X去”的主观性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表达主观性的途径或手段叫做“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沈家煊,2001)。“X来X去”格式在诸多方面,表现出这种主观性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5.3.1 主观量
“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范畴,人们的认知世界已经将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了量化处理,“量”这种认知范畴投射到语言中,即通过“语言化”形成语言世界的量范畴。而语言世界的量范畴有着客观量和主观量之分,带有主观评价的量是“主观量”(李宇明,2000)。表达主观量的方式有很多种,“X来X去”便与量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说话人对动作、性状的主观判断。
5.3.1.1 “X来X去”表示主观大量
人们在对量进行表述时,往往带有对量的主观评价,主观小量、主观大量,便是就量的评价结果所进行的分类。通过对语义的考察,我们初步发现“X来X去”往往表示主观大量,包括动作量和时间量,即行为动作、事物性状等反复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长。
这种主观大量,是通过“…来…去”的格式义直接赋予“X”量大的主观色彩而产生。说话人对某一动作或性状进行描写时,由于主观上认为该动作或性状的量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知世界中的标准量,仅用一般表达量的副词修饰或表量短语说明不足以表现,如b:
a b
1)筛来选去——反复筛选
2)吃来吃去——吃了很多次
3)春来春去——季节不停循环
4)暧昧来暧昧去——暧昧了好长时间当使用a的表达方式,即“X来X去”时,从形式上看“…来…去”至少表示动作重复了两次,而其格式义表达的“反复、持续”的语义特征在量上是模糊的、不限量的,因此通过该格式可以实现动作、性状的无限量叠加,表达一种超常量,“X来X去”成为表达主观增量的一种手段。如1)中,“筛”和“选”是由“筛选”拆分进入“X来X去”格式,整体表示“筛选”这一行为“无限量的反复”。因此,也使得这一格式具有夸张的意味,这一夸张意味正是主观性的体现。
当用b的表达方式时,听话人在接受信息时,动作和动作的量是分别接收的,表示量的副词或短语,都是客观的陈述。而“X来X去”格式不是将动作和量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格式内部进行增量,将动作和量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语用意义,然后赋予在所描述的对象上。让人们感受到不仅是次数多,同时还表达出时间长的含义,甚至预示将产生一种结果,体现说话的人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性的表达手段,用简约的形式表达出足量的信息。
5.3.1.2 指代“全量”的X
在前文关于语法意义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有些X异形的“X来X去”,X往往是用个别元素来指代一个集合,内容更为广泛,这也是主观量的一种表现,如“推来搡去、讨来还去、明来暗去、横来竖去、人来马去、拳来脚去、朝来夕去”。X与它所指代的全量关系大致可分三类:
1)下位义和上位义的关系,如:推来搡去、横来竖去、人来马去。以“推搡”来指代一类相关的动作,以“横、竖”来指代各种方向,以“人、马”来指代马路上的繁多事物,以两种具有代表性的X实现了对上位义的全量化指称。
2)本义和借代义的关系,如:拳来脚去。拳、脚本来是身体的某个部位,但由于在打斗的时候常常使用“拳、脚”,具有相关性,因此“拳、脚”可以指代整个打斗行为。
3)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如:朝来夕去。“朝、夕”只是一天中的两个时段,但由于处在一天时间的两端,有代表性,因此用来指代整个一天。
这种个别指代全量的现象与语言自身的经济性和作为交际工具的简洁性有很大的关系,而其认知上的动因在于人们“以点带面”的认知方式。
5.3.2 主观色彩
在本章前三节的分析中,也曾提到过“X来X去”整体上表达的是中性或消极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其后续句中看出。比较以下两个例句:
(20)试验反复进行着,终于取得了理想效果。
(21)试验进行着,[进行来进行去],还是毫无结果。
再如:
(22)有个疑惑:每天[美来美去]的不会烦?不会看腻自己吗?
在“X来X去”后出现的一般是消极的结果。前文提到过,“X来X去”中X在出现之前通常在上文中已经有先行词X出现,重复的是已知的旧信息。之所以重复,意在强调动作或性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其后必然要求新信息的出现,通常是出现某一结果,或对一定时期后现状的评价,而与人们预期情况相反的事件,其信息价值更高,所以出现在后续句通常带有消极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