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不A不B”与“A不A,B不B”的语义比较
除了与“没A没B”有密切联系外,部分“不A不B”还可以看作是“A不A,B不B”的缩略式。“A不A”或“B不B”具有粘着性,一般得在对举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从表面形式上看,“A不A,B不B”格式的基本意义是同时否定A、B两项。但是A、B两项意义关系的不同会对格式的语义产生一定的影响。
5.2.1 “A”、“B”两项意思接近
如果A、B在意义上相近,那么“A不A,B不B”在意义上基本上等同“不A不B”。格式中前一个“不”否定A项,后一个“不”否定B项,也同时否定了A、B两项。A、B两项被否定以后还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如:
(21)抠除这块地,营区就成了刀把形,[方不方正不正]的,让人心里发堵。→抠除这块地,营区就成了刀把形,[不方不正]的,让人心里发堵。
(22)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不僧不道]的。
上述例子中,“方不方正不正、僧不僧道不道”同时否定了“方”和“正”、“僧”和“道”,可以转换成“不方不正、不僧不道”。这种格式大多表达一种强烈的主观否定,表示事物处在一种令人厌恶的、不喜欢的中间状态,有一种强烈的贬义色彩。
5.2.2 “A”、“B”两项意思相对或相反
如果进入“A不A,B不B”的A、B两项在意义上是相对或是相反的两项,那么“A不A,B不B”在语义上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A与B两项为相对语义,同时否定A、B两项后的状态是不存在的,即肯定A,必须否定B,反之亦然。如“死活、男女、阴阳”等。A、B一旦进入“A不A、B不B”格式中,就可能不存在一种中间状态,通过这种不存在的中间状态表达了一种“不满意”或“不合适”。例如:
(23)夜里,大街上常常游荡着一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年轻人。→夜里,大街上常常游荡着一些[不男不女]的年轻人。
(24)她亲眼目睹了女死囚犯[人不人鬼不鬼]的惨状。→她亲眼目睹了女死囚犯[不人不鬼]的惨状。
“男不男女不女”,“男”和“女”性质完全相反,“男”相对的是“女”,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一个人非男即女、非女即男,“男”与“女”的中间状态是不存在的。同理“人”与“鬼”的中间状态也是不存在的。这里A、B两项在意义上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A、B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中间状态,同时否定A、B两项就会产生矛盾形成一种不调和的情况,一种不合适的状态。这里的“A不A,B不B”含有一种否定的贬斥意味。在这种情况下,“A不A,B不B”格式所表达的语义与“不A不B”格式所要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
另一种情况是,A、B为两极反义词,表示某些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端,A、B之间一般存在有中间状态,肯定A,必然否定B,但否定A,却又不能肯定B。这时“A不A,B不B”格式表达的是一种不满意,即无论怎样都有不合适、不协调的含义,如果该事物向A或者向B做出一些偏移都会很有用处,正是“A不A,B不B”这种状态造成了该事物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发挥的作用。而“A”与“B”进入“不A不B”格式,其语义正好相反。例如:
(25)[早不早晚不晚],偏偏这个时候她出现了。
(26)[不早不晚],她来的正是时候。
(27)这件衣服[长不长段短不短]的,我怎么穿啊?
(28)这件衣服[不长不短],真合体!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A不A,B不B”及“不A不B”格式,虽然都是同时对A,B两项的否定,但是这两种格式的语义还有这细微的区别。例(25)、(27)“A不A,B不B”是表示一种不合适、不协调的状态,含有否定、贬斥的意味。相反,例(26)、(28)“不A不B”却表达了一种满意的程度,即某东西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很合适,是恰好达到了所需要的最好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