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A无B”格式作为构式的认知分析
据考察,“有A无B”格式在先秦已出现(详见下文),如:有备无患、有教无类、有名无实、有始无终、有眼无珠、有口无心、有恃无恐,这些短语经过长期使用,逐渐固化为熟语性成分,成为“有A无B”格式的典型代表,可称为格式的核心层,即形式最稳定、典型性最强的一类格式。随着语言的发展,“有A无B”用例越来越多,如“有害无益、有价无货、有来无往、有山无洞、有借无还、有意无意、有气无力、有我无他、有钱无钱、有缘无分”等;有些格式如“有你无我、有禁无止、有往无来、有形无形、有输无赢”等渐渐被人接受,逐渐固化,可称为格式的中间层;有些格式典型性差,只是临时组合,如“有胃无头、有升无降、有花无果、有棋无人、有笔无刀”等等,可称为格式的外围层。
“有A无B”格式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人类习得语言的认知过程,人脑在掌握了单一的事件后,就会进行概念整合,然后依据想要表达的侧重点的不同,从这些事件当中提取相关元素,进行部分映射,最后在合成空间中进行重新组合、完善和扩展。语言又追求经济性,所以,“有A无B”格式在结构形式上力求最简,在内容上却要包含尽量多的信息。
语言不能脱离认知,而且必须反映认知。“有A无B”的格式义多是不透明的,作为一个整体,它的意义不能完全靠组成成分推导出来,这说明“有A无B”构成的四字组合内部成员不具有“同质性”,而是形成了一个非离散的“序列”。下面尝试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对格式作进一步的分析。所谓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指的是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的过程。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通过组合而是通过整合获得的,自然语言中一些最简单的结构都要依赖于概念整合。同时,“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成分的整合效应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整合的“框架”,比如各类句式就是一种结构框架,“有A无B”格式同样是一个构造短语的结构框架;另一个是输入的“元素”,即参与整合的语言成分,如进入“有A无B”的“A、B”即是两个元素。在“框架”的作用下,“元素”产生整合效应,浮现出新的意义(emergent meaning)。张云秋、王馥芳(2003)指出在整合过程中由词所代表的概念的整合是以义项为单位,就具有层级性。概念整合的层级性就是指如果两个概念在其基本义或本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整合,那么这种整合是低层级整合;如果两个概念在其引申义(其中包括转喻义或隐喻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整合,那么,这种整合就是高层级整合,以此类推。概念整合的层级性越高,结构的语义就越不能按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而意义的整体性正是熟语的本质特征。下面,尝试以语义和结构的凝固性及格式的熟语化程度为标准来对“有A无B”进行整合度等级的考察和划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