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N前N后”格式的内部构成
1.1.1 结构特点
有些学者认为“N前”、“N后”中的“前”、“后”是方位名词,有些认为是方位后置词。我们认为进入“N前N后”中的“前”、“后”为后者,区别于通常所说的“后附词”,因为进入格式后表达核心在“前”、“后”,而非位于其前的“N”。因此,从结构形式上看,“N前N后”由两个同为偏正结构的“N前”和“N后”并列构成。其中有些格式语序可以调整,如“饭前茶后、茶前饭后”、“院前屋后、屋前院后”,语序调整后意义变化不大;有些不可以调整,如“面前身后≠身前面后”、“身前背后≠背前身后”、“台前幕后≠幕前台后”。
1.1.2 N1、N2关系
“N前N后”中的嵌入成分N1和N2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N1、N2同形。N1、N2是同一个语素或词,如“人前人后、村前村后”。
2)N1、N2异形。又可细分如下:
N1、N2意义相近或相类,两者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意义上相近或相类的语素或名词,如“锅前灶后、宅前屋后、身前背后”。
N1、N2意义相反,两者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意义上相反的语素或名词,如“乾前坤后、妻前夫后”。
另外有一部分N1+N2可以构成一个复合词,如“山前岭后、房前屋后、村前庄后”。
从音节上看,N1、N2多为单音节,虽可为双音节形式,如“婚礼前婚礼后、仪式前仪式后”,但比较少见,由单音节名词或语素组成的“N前N后”数量较双音节名词组成的“N前N后”占绝对优势。
1.1.3 N的选择
1.1.3.1 “前、后”表空间义时对N的选择
根据所检索语料,“前、后”表空间义时“N前N后”格式中“N”一般有以下几类:
A、身体部位名词,如“胸前脊后、面前背后、脚前脚后、脑前脑后”。
B、立体建筑物名词,如“房前屋后、庄前院后、山前山后、江前江后”。
C、有生名词,如“马前马后、人前马后、人前人后”。
D、工具材料名词,如:“车前车后、床前床后、鞍前鞍后、幕前幕后”。
“前、后”表空间义时,能进入“N前N后”的名词,一般表示实体性、有立体三维空间的事物,如“人、山、床、幕、马、房、屋、庄、院”等都是有形体、占据一定空间的事物。
1.1.3.2 “前、后”表时间义时对N的选择
A’、表示时间的固有名词,如:“春前秋后、节前节后、子前午后。”
B’、表示某些动作、运动或事件过程的事件性名词,如:“会前会后、婚前婚后、课前课后。”
C’、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如:“震前震后、雨前雨后。”
“前、后”表时间义时,能进入“N前N后”的名词,除时点名词外,进入格式中一般具有指称某一事件或动作过程的功能。
1.1.3.3 “前、后”表空间、时间义两可时对N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与B’类名词相对应的由某种动作行为造成的事件性名词进入“N前N后”后,“前、后”既可表示空间义,也可表示时间义。如:“饭前饭后、酒前酒后、茶前饭后、饭前便后、麦前麦后”等都有两层含义。
“饭前饭后”既可表示“吃饭前吃饭后”,也可表示“饭前面饭后面”,只有将“饭前饭后”放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分清究竟是指前者还是指后者。
(1)养成[饭前饭后]洗手、漱口的好习惯难能可贵。
(2)[饭前饭后]摆着酒和各式菜肴。
综上所述,由以上名词或名语素组成的“N前N后”大多数使用频率较高,被广泛接受。有些已凝固为固定短语,如“鞍前马后”,其中的N1、N2不能随意替换;有些“N前N后”凝固性较弱,N1、N2其中的一个可被类义词替换,如:“房前屋后”可替换为“屋前屋后、宅前屋后”;有些“N前N后”凝固性较前者还要弱,其中的N可以替换为其他具体名词,有半开放的性质,是典型的类固定短语,如“厅前厅后、坟前坟后、宅前宅后、桌前椅后”等。
总体上看,能进入“N前N后”中的N或者是与人体有关的,有生命义的名词,如:“人前马后、贼前贼后、身前身后、胸前背后、脑前脑后”中的“人、马、贼、身、胸、背、脑”;或者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处所、工具类的名词,如“桥前桥后、家前屋后、桌前灶后、江前江后、轿前轿后、车前车后”。联系语境可以发现这些“N”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且有较强的稳定性,倾向于静态事物,因此常被当作参照物以确立位置。
另外,由进入格式中的“前、后”可表空间义和时间义可以推出,进入“N前N后”中的N或者是实体性事物,占据一定的空间,或者指称某一事件表示时点。因此,抽象名词一般不能进入“N前N后”这一格式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