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A和B的序列性
认知语法认为,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句法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同样,“半A半B”也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是汉民族的认知经验在语言表层的映现,汉民族的思维模式突出的表现是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如汉语讲究对称及和谐,善于运用平行结构的相互衬托来形成平衡的有机体整体。在“半A半B”中,“半A”往往等于“半B”,如门半开也意味着半闭,半信也意味着半疑,使用“半A半B”也是汉语讲究对称和谐的一种表现。
问题是既然“半A”往往等于“半B”,那么,“半A半B”中的A和B能不能互换呢?或者说A和B有没有严格的序位呢?
有些“半A半B”中,A和B可以互换位置,两种说法都可以,而意义上没有差异。如:
半真半假—半假半真、半开半掩—半掩半开、半虚半实—半实半虚
但有些“半A半B”中的A和B一般不能换位,如在现代汉语中“半心半意”不说“半意半心”,“半信半疑”也不说“半疑半信”。分析检索到的实际语料,发现“半A半B”中A和B的序位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规则。如:
2.3.1 标记或正负定序
虽然A和B在位置互换后,语义一般不发生多大的改变,但是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A和B在排列次序上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单向序列性,也就是说A和B的位置是凝固的,不可随意换位。如果A和B是反义词或者语素,一般是肯定项在前,否定项在后,或褒义在前,贬义在后,或无标记项在前,有标记项在后。(张志毅、张庆云,2005)如:
半信半疑、半对半错、半勤半懒、半明半暗、半肥半瘦、半喜半悲、半甜半苦、半新半旧、半深半浅、半咸半淡、半粗半细、半大半小、半高半低、办公半私
当然也有少数相反的情况,否定项在前,如:
半阴半阳、半阴半晴、半敌半友、半软半硬
2.3.2 平仄定序
A和B的序位往往受声调的限制。总体上看,大部分按照“阴阳上去”的顺序排列,即平仄序位。如平声在前,仄声在后,例如:半丝半缕、半咸半淡、半推半就;都是平声的,阴平在前,阳平在后,如:半虚半实、半方半圆、半工半读;都是仄声的,上声在前,去声在后,如:半醒半寐、半哄半吓、半死半伤。
2.3.3 趋旧定序
如果A和B原是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其进入“半A半B”格式后,两者仍按照原来的排列次序嵌入,体现了“半A半B”格式生成的趋旧原则。如:
半封半闭、半恐半惧、半痴半呆、半疯半癫、半恋半爱、半遮半掩、半倚半靠、半神半仙、半羞半怯、半惊半喜、半怨半恨、半拉半扯、半工半艺
需要说明的是“半A半B”中A和B的序位没有强制性,说话者往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改变A和B的序位。另一方面,即使现在看来一般情况下序位不变的,但从历时角度看,则是可变的。如“半吞半吐”曾经有与“半吐半吞”并用的时候,“半信半疑”曾经也说“半疑半信”。如:
(17)宝玉进来说话[半吐半吞],忽冷忽热,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红楼梦》八九回)
(18)我的心里本来是全然不信的,被述农这一说,倒闹得[半疑半信]起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五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