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传统译论与应用翻译

我国传统译论与应用翻译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 我国传统译论与应用翻译在探讨西方翻译理论之前,首先来谈谈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我国传统论的这种偏重人文艺术而疏忽自然百科、系统单一而非多元的倾向,导致其理论系统极大局限性,对于应用翻译这一专门领域,更是缺乏应有的重视。

2.1 我国传统译论与应用翻译

在探讨西方翻译理论之前,首先来谈谈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我国传统译论始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实践并一直延续至今,翻译成果丰厚而译论尚不发达,大多数建立在佛经或文学翻译基础之上。不论是极具影响的近代严复的“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现代鲁迅的“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还是当代傅雷的“神似”说(the notion of “To Be Alike in Spirit”)和钱钟书的“化境”说(the notion of Sublimation),乃至当今许渊冲先生的“竞赛论”(the notion of Rivalry)、“优势论”(the notion of Advantage)等,基本上都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翻译尽可能做到艺术上形势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何使译文充分体现文学原著的语言艺术美感和文学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奈达先生也曾有过谈论:不幸的是,太多的中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从业人员主要都注重翻译的“雅”,并且,自然而然都全力专注于文学体裁的翻译。(But unfortunately too many Chinese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elegance and quite naturally their efforts on literary texts.)(Nida,2001:127)

因此,他们对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内容繁杂、形式多样、目的不一、“难登大雅之堂”的应用文体翻译很少论及,使应用翻译理论一直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境地,因而拿这些文学翻译理论用于应用翻译,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我国传统论的这种偏重人文艺术而疏忽自然百科、系统单一而非多元的倾向,导致其理论系统极大局限性,对于应用翻译这一专门领域,更是缺乏应有的重视。“案本”、“求信”过于注重原文形式,往往导致直译甚至硬译;“神似”、“化境”追求“神韵”、“意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在文学翻译中大显身手,对客观性应用性强、灵活性多样性突出的应用翻译,似乎鲜有用武之地。例如,“在翻译策略上,过去一般以讨论全译为主。而应用翻译传递信息往往是有限制性的;或综合地、或概要性地或部分传递。一句话,怎么译,要以翻译委托人的目的为准。应用翻译,无论是在译法上,还是译品形式上,可变性更大”(方梦之,2003)。不同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不一样,翻译的要求和标准也不一样,例如,商贸公文有商贸公文的规范和格式,广告宣传有广告宣传的形式和习惯,时政科技文章又有时政科技文章的原则和要求,各自采取的翻译策略自然不会一样,绝不是一个“求信”或“神似”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同时,应用翻译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也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更多考虑如何使译文传递的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要服从于译文的需要,服从于文本的交际功能。因而,他必须根据译语的文本规范和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原文作些调整和修改:或抽象概括原文信息改换原文形式,或增删补改原文内容进行篇章整合,甚至将翻译变成写作,把原文改得面目全非,这些做法在应用翻译中是常有的事,哪一条都不符合传统译论的标准,却都是应用翻译行之有效的惯用方式。从解决应用翻译理论的实际出发,不妨环顾一下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纵观西方译论近30年来研究的发展。可谓学派林立,人才济济,内容丰富多彩。从霍姆斯(Holmes)的“多远系统学派”到图里(Toury)的“常规学派”,从巴斯奈特、勒弗维尔(Bassennett & Lefevere)的“文化学派”到斯奈尔-杭贝(Snell-Honby)的“综合学派”,从文努蒂(Wenuti)、罗宾逊(Ronbinson)的“译者中心学派”到一批印巴学者提出的“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其理论研究“实现了从语言学向文学、又向文化,乃至最后向国际政治学的转向,相应的,翻译研究的趋势经历了从原文转向译文、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译文的地位从‘低于原文’经过‘等于原文’一直到‘比原文更重要’译者的地位从低于作者到被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等一系列转变”(潘文国,2002),与我国至今还停留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的译学研究形成极大反差。应用翻译的现实迫使我们从西方译论和我国大量翻译实践中寻找答案,形成指导应用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

由于应用翻译功能性和目的性突出,再加上题材杂繁,公用多样,翻译策略最适合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切入。因而,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西方议论中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从中探索指导应用翻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