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他者:维多利亚·维尔比的表意学浅析
宋文 张云
摘 要:本文在维尔比表意学的理论框架下,采用他者逻辑作为核心概念来检视其生活和研究。维尔比不同寻常的童年生活、关系网和对宗教危机的反应塑造了她对世界的看法,即认为世界是对话的和复调的。在维尔比看来,“女性”是相互对话的“差异”或“分别”这对逻辑关系的监护人。她的母性意识恢复了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及符号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维尔比向我们展示了以三重维度为方法论的表意学,旨在创造内在关系并鼓励不同声音间的对话,借用生物“可塑性”术语,将实用意义、伦理意义和美学意义联系起来。当代苏珊·佩特丽莉的符号伦理学发展了维尔比的表意学。
关键词:对话质问 母性意识 他者逻辑 符号伦理学 表意学
符号学之母维多利亚·维尔比(1837—1912)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代思想开明的女性主义知识分子。(1)出身于英国上层贵族阶级的她在旅游日记中记录了自己非同寻常的童年时代——与母亲一起游历各地。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维尔比和同时代的人一起经历了宗教危机。尽管缺乏正规教育,她与当时科学领域和文学领域里的重要人物通信,其显赫的家庭背景,身为上层贵族的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使得她能够建立苏珊·佩特丽莉所谓的“维尔比圈子”或“维尔比关系网”(2)。她开启并促进了表意学研究,通过检测符号、感知和价值观念的内在关系,确立了感知、意义和意味之间的三重关系。通过研究意义的比喻维度,维尔比突出了暗喻在思维过程和语言中的显著作用。她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何为意义》(1903)、《表意学和语言》(1911)及早期著作《意义和暗喻》(1893)、《感知,意义和阐释》(1896)。法国哲学家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指出维尔比的表意学理论以他者逻辑为导向,这里的“他者”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存在在于其意志力和意识的自主。根据持续转换/翻译差异性间的动态关系,她构想了生命的变迁性。维尔比提出了类似于皮尔斯“受制于”他者的“屈服”哲学,而其聆听、热情和对话质问则与巴赫金哲学相当。他者逻辑是贯穿本文的核心概念,用来研究维尔比与其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
一、维尔比表意学的提出
1848到1855年间,维尔比和母亲一起游历了三大洲,也经历过一些跌宕起伏的重大事件。母亲在叙利亚沙漠突然离世,留下幼小的维尔比独自应付一切,直到有人从贝鲁特来相助。这段不寻常的童年经历“在某些程度上解释了我能独立地看待事情……其价值是客观的。这是一种被忽略的遗产,未被开采的矿藏”(3)。后来维尔比的亲戚轮流照顾其起居,维多利亚女王及其母亲都是维尔比的教母,因此维尔比与女王母亲肯特公爵夫人一起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并深得其宠爱。在嫁给威廉·维尔比之前,她被派给维多利亚女王做宫廷侍女。在维多利亚·维尔比和祖母艾米林夫人的官方传记《漫游者——艾米林夫人斯图尔特-沃特莱和她的女儿维多利亚的游历片段(1849—1955)》中,她的女儿妮娜把她准确地描述为漫游者。在晚年生活中,维尔比意识到了自己广泛游历世界的重要性:非常规的成长过程、如饥似渴的阅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把她塑造为思想开明、有原创精神的知识分子。(4)
维尔比的创作受达尔文进化论造成的文化革命的影响。“上帝设计和创造人类”这一信仰受到达尔文物种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挑战。作为对这样一种“科学和批评”的时代的回应,她试图把神学和科学结合起来来看待生命。维尔比认为有必要按照当代的观点翻译圣经,那就是,鉴于科学、哲学的进步,宗教话语需超越传统说教、教条主义。她谴责教堂的审查制度,认为他们试图维护正统说法和教条,压制反抗思想;维尔比提出,宗教是一种思想体系,在这个持续不断改变的世界中,宗教能与其他思想体系通过对话的方式相互作用。她解释在持续发展过程中符号需更上一层。“我认为达尔文的真实思想体现了向上和扩展的趋势,因此在上升的过程中最低层包含了最高层的要素”。(5)《纽带与线索》一书收集了维尔比对圣经片段的反思,她使用了上帝是光这一暗喻,上帝和光与爱之国相连,而原罪、愤怒、仇恨、诅咒和痛苦属于黑暗之国。光也能用来区分真理和谬误、错误的意识和神秘感。与符号、意义和语言的动态性和持续生成性有关,真理需要不断的修正和更新。为了解决神学问题和教义问题,维尔比反对被动的接受,而提倡批评性的质疑。正如《纽带与线索》的标题所说明,维尔比强调在不同知识领域和研究领域建立联系的能力,因此革新了各种形式的语篇。在她1888年的著作《科学和宗教的真实性》中,她把真理看作一种过程,其结尾具有开放性,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对话性表达。实际上,这两大领域的关系是以“阐释性他者”为导向的,最终形成了互惠性的授权关系。(6)在1910年的论文《鲍给当代的启示》中,维尔比将抛开成见和偏见的能力理论化,赞赏这种超越教条和固有信念的能力,即他者的出现。和巴赫金一样,维尔比认为只有在考虑到其他领域的人类知识和实践经验时,才能获得宗教领域里的真理。
维尔比与他人不断交流看法,在1863—1912年间,她与同时代的450多位思想界领军人物频繁通信传递自己的思想,由此形成的“维尔比关系网”弥补了她私人研究和缺乏正规教育的不足。她的女儿妮娜将她的通信选编出版为两册选集《广阔生活的回声》(1929)和《他维度》(1931)。
众所周知,维尔比从宗教到哲学、人类学的转向是受哲学家和人类学家穆勒的影响,虽然她的研究走向了与穆勒不同的方向,但在与穆勒交流的过程中,维尔比发展了他者性逻辑学,转向了无限,即无限符号过程和批评创造性。在文章《精神衍变有中断吗?》《精神进化中的悖论》《民俗学的重要意义》中,她批判了处于重要地位的民族中心主义,质疑官方对神话、宗教、迷信、仪式和祭仪的解释。1900年,维尔比在牛津遇见了席勒并开始与之通信。席勒以提倡“人类实用主义”和语言可塑性原则而闻名。对维尔比来说,语言是可塑的、灵活的、表达含混的。维尔比和荷兰精神病学家凡·伊登的通信主要围绕表意学的问题而展开。通过凡·伊登,维尔比又结识了荷兰哲学家鲍兰德。她与凡·伊登和鲍兰德的交流很好地证明了荷兰表意学运动和维尔比之间的关系。和不同领域、不同阶层重要人物的对话交流是维尔比的习惯。她对知识的追求使得她能够探究不同的研究领域,如宗教、哲学、数学、阐释学、翻译理论、符号学、语义学、教育学、社会学、科学和人类学等等。查尔斯·皮尔斯充分证明了她的天赋,他们之间的通信因列宾和查尔斯·哈德威克的出版而闻名。皮尔斯评论过她的《何为意义?》,把它与罗素的《数学原则》相提并论,认为这两本书都是“真正重要的逻辑学著作”。在《表意学》一文中,维尔比说,表意学作为意义的科学或关于意味的研究,“考虑到它作为思想方法的实践方面,它涉及包括逻辑活动在内的思想活动的各种形式”(7)。1903年3月18日的一封信中,瓦伊拉蒂追溯了约翰·洛克的思想传统并建议维尔比用“记号符号学”代替“表意学”这一说法。维尔比辩解说,和皮尔斯的观点不同,表意学不是逻辑学的分支,也非瓦伊拉蒂所指的记号符号学,但它却是记号符号学的“实用性延伸”:
赋予生命以人类价值,即是:1、在各种意义上,从生物学到逻辑学的感知和感知能力;2、它的意图、意识、逐渐增长的确定性和理性,我们称之为含义和(自称)是用语言来表达;3、其意味、关联、立场在于对各种形式的宇宙事实的阐释。(8)
正如庞奇奥理解的那样,维尔比和瓦伊拉蒂之间的关系及他们两位和皮尔斯的关系,正是符号学、逻辑学和符号科学的关系。维尔比指出,罗素的贡献在于他的《数学原理》凸显推理过程中逻辑精确的重要性及其与数学逻辑的关系:“他正致力于研究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研究思路——复杂的机械般完美的推理思路。他实现了我的‘狂热梦想’之一,纯粹的数学和正式的或象征的逻辑应该得到识别。”(9)在给皮尔斯的一封信(1904年11月20日)中,维尔比写道:“‘什么是秩序?’(罗素问)是和什么是意义成对的问题。”(10)
二、三重维度的意义认知
维尔比从表意学的三重维度来探究这个表意的世界:符号、感官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她对意义进行阐释——“各种形式的研究和知识依赖的这种条件……对理解力来说意思就是事实的特性”(11)。维尔比描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它统一于共同特性“意义”中的表达。正如佩特丽莉准确指出的那样,指导维尔比研究的基本假设是“由符号传达的感知、经验和知识”(12)。
三重关系是用来充分理解事物存在的方法论。维尔比关于三重关系的文章《三重法则》《三个阶段法则》《三重关系主义》《三重维度的倾向》都未公开发表。在这些文章中,她使用了进化论法则来分析行为习惯、思想发展、伦理道德和形而上学的问题。维尔比表意学的重要概念包括“感知”“意义”和“意味”。在1909年3月14日给维尔比的一封信中,皮尔斯承认他的区分几乎与维尔比的完全一致。他的动态阐释类似于维尔比的“意义”;“直接解释”类似于维尔比的“感知”;“最终解释”对应维尔比的“意味”。维尔比的三重维度和黑格尔的思想的三个阶段有关,皮尔斯强调了维尔比“意义的三种类型”的重要性:意义的最低级别是“把我们的知识与其他人交流并得到其他人向我们传递的知识”;第二级别的意义是“人有意识地或接近于有意识地在用词方面有责任”;第三个级别的意义指“人有意识地接受一个词并放心使用这个词,和这种结果比起来,这个词的接受最终会形成的结果还有很多未看见的层面,这不仅是一个词的接受结果,还很有可能是社会的演化结果”(13)。成功的交流意味着对话理解,这种理解是以他者逻辑为基础的,并调节着阐释者之间的关系。
其他体现维尔比三重维度方法论的概念还包括:“口头的”“意志力的”“道德的”三种说法;她使用了“本能”、“感知”和“概念”来解释精神活动过程;她将知识和经验归类于“意识”“智力”和“理性”,而“意识”又是“行星的”“太阳的”和“宇宙的”。维尔比挑选了“真”“美”“善”作为经典例子来阐释其三重维度思想。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科学实际上代表着“真”,它永远不会模拟也不会误导,然而“美”和“善”却可以(当然只是某种程度上)。真是检测美和善的标准,所有(真实的)美都是善的;所有(真实的)善都是美的。但反过来,我们却不能说所有(善的)真都是美的,所有(美的)真都是善的。真是构成善的美和美的善之本质要素。(14)
在真正的符号所指过程中,维尔比强调意义不能按照死板的字面意思和比喻意思的二元区分方法来分类。在《意义和隐喻》一文中,她对“隐喻性的”、“间接的”或“隐喻”和“字面的”“直接的”或“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作了理论性的概述。维尔比假设意义的第三范围或第三价值,“第三价值,既非完全字面义,也非完全比喻义”(15),而是一种新的“阐释路线”(16),符号通过这种路线相互作用和相互回应。在《何为意义?》一书中,维尔比借助“形象化”,发展出“语言是一种象征体系”这一思想。(17)
在这本专著中,维尔比论述了关于“翻译思考的自动化过程”这一思维活动。该活动依赖于隐喻和类比说明“每一件事物都在表明或提醒我们其他事物”(18)。虽然有别于维尔比,但和维尔比研究方向一致的罗西-兰迪也认为翻译总是可能的。关于意义,越增加翻译过程,就越能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符号的表达能力。阐释-翻译过程经由符号的开放性网络得到发展,意味也随之增加。巴赫金把阐释-翻译过程解释为符号中的“回答性的理解”或“回应性的理解”。语言总是保持着彼此间的互惠性他者空间,这不仅仅明显体现在不同自然语言间,也体现为同一种语言内部的多元语言现象。维尔比的符号学是以他者理解和对话为导向的,这暗含了诸如批评创造性、责任、呼应性和远离偏见与教条主义的自由等价值观念。通过不断的翻译和阐释,维尔比强调了表达活力这一符号:一种不断产生新意义的开放性体系。她进一步描述了思想过程,一种通往无限的曲线和螺旋式的开放进程。她相信空间的曲线原理与思想上的曲线原理是一致的。
多年来我隐约感觉,宇宙结构的秘密一定源于曲线原理,忽视这一线索会使我们的研究偏离或至少使我们的思想贫乏。但我总是碍于欧几里得几何学公理,从来不敢讨论它。无论何时我试图使用曲线、螺旋线来阐明对我来说似乎是看不见的我们的共同立场和内在关系,我恐怕这一思想的核心中有不足之处,总体上会损坏这种平行。(19)
在《演讲和随笔》一文中,威廉·克利福德声称宇宙结构的秘密在于曲线原理,直线仅被当做次要的线段。维尔比发现克利福德教授的观点是:“空间中我们已知的事物中没有诸如真正的或根本的直线这种东西,但是有‘真实绝对’的曲线……那么当然我们的思想也是根据曲线来构成的;对立法则、行动法则或反应法则一定屈从于无限开放的曲线法则。”(20)这一曲线原理证明了维尔比的“第三价值”假说,使得她能够建立起与符号边界模糊的接触区。
三、母性意识与伦理“可塑性”
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维尔比和她的女性写作群体意识到女性批判思维的能力和在公共领域表现的机会之间有着巨大的缺口。维尔比写信给《旁观者》杂志的编辑理查德·赫顿:“我很无助:作为女人,我没办法做男人的工作。”(21)维尔比声称“女人”这一称呼既非关“性别”也非关“生物”,而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内部的”“使逻辑可能的”“差异”和“分别”的监护人。(22)维尔比最具原创性的提议是反思男性的存在观,从大部分女性的角度出发,即从思维的实用形式出发进行思考,正如她们的观点在“编织、钩针编织、结网、结形、梭织、地毯编织、穿梭编织、纺织、绳索编绑、穿针引线、花边装饰、刺绣等等”艺术中得到表达一样(23)。维尔比促成1872年皇家刺绣艺术学校的成立,并出席了刺绣装饰协会开幕典礼。她把艺术要求的技能运用在新的意义上,并主张为整体上涉及表达、论证过程的工作提供新的阐释。女性气质是通过差异和分别对话形成的一种逻辑发展。
语言交流预设语言是模式化的,在维尔比使用的术语中,“母性意识”和这一概念相关。母性意识建立在他者逻辑基础上,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维尔比在1890年创造了“母性意识”“原始意识”“基本意识”这一三重维度的概念,并在1904年后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她将其视为人类能力生成母体的重要概念,认为其是“经验、语言、知识习得的表意过程,意识和主体性,最终世界观发展的表意过程”(24)。她进一步将“母性意识”发展为和理性智力有关的一种批判能力。同时,维尔比把母性意识定义为一种创造性力量。在1907年的一篇论文中,她检视了母性意识和表意学之间的关系:
原始意识是我们占据和补充的直接认识、意识和阐释的资料,它是动物本能进化的继承者,或是价值观组成的深度阶段……它偶尔地见于女性身上。因此是各个时代赐予“智慧女性”的罕见权威——从我们当今时代的艾迪夫人回溯到索尔时代隐多珥的巫婆——在这些人身上这种原初的和综合的能力已重申它的古老统治并被当做特殊的“占有”获得认可。(25)
从历史角度来看,由于具有关爱他人的自然禀赋,女性是母性意识主要的监护者和传播者,用维尔比的话说,即通过倾听、回应他者来“奉献自我”。然而,母性意识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继承物,没有母性意识,人将永远不能成为完整的人。对维尔比来说,这是个在全人类中恢复女性要素的问题。在1907年10月2日给席勒的一封信中,维尔比谴责了男性对女性智力支配的滥用,换句话说,整个社会秩序的制定“仅限男性行列”,从而导致了女性批评、知识原始潜力的丧失,剥夺了“她的阐释、解决问题、建议和修正的自然能力和补充能力”。(26)受进化论的启发,维尔比主张女性代表再生产、人类种族繁衍的潜能,从而推翻了圣经故事里夏娃对亚当的依附,而是把男人看作由女人衍生而来的,因此全人类的女性气质和男子气概,母性意识和智力应该互补共存。(27)对维尔比来说,母性意识体现了人类种族的原始实例、历史起源、传统、智慧、直觉和古代传承。她强调恢复古老智慧和建立象征秩序是女性的责任。
母性意识也是自我的始发源头,是洞察生活,体验自然、世界和宇宙的人类能力。维尔比将他者的结构性角色理论化,即关注主体构成、自我和他者的辩证性和对话性关系。依据“多重”人格,她把身份理解为“多数”或自我共同体。据维尔比的解释,主观性的生成是多重自我的对话。根据变化过程,她描述了身份,也就是以他者逻辑为导向的动态的过程化的身份。“动态是静态的关键。我们把‘我’(个人身份)看作事情、物质、存在实体。我们必须学习把它看作一种能量、运动、行为。”(28)“我”是以他者逻辑为基础的,这意味着成为自我总是要成为他者,主观性和他者辩证地、对话性地相关。和皮尔斯观点相一致,维尔比认为由于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的存在,所以人类是相互关联的,而这种依赖关系体现在他者逻辑和差异中就是彼此相关逻辑。(29)对巴赫金来说,这种交流过程是社会的互动产生于自我和他者的辩证关系。作为对话性的和相关性的存在实体,主体出现于自我的开放性群体并遵从他者逻辑的法则。
维尔比的母性意识有助于开发人类的批评和创造性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世界固有的模式,因此需要有清醒的意识和全球性的责任。维尔比不断地强调把逻辑和伦理道德结合起来的重要性。“没有单词(除宗教外)领会起来比道德还危险。”(30)在评论《何为意义?》的文章中,皮尔斯把符号学解释为逻辑学的分支并确认了她理论的道德维度。“她强调人们没有充分看重语言的伦理观。她认为现代概念寻求话语的现代意象……她宣扬锤炼逻辑能力——她称之为‘表意学’,但它是逻辑的——教育的基础或核心。”(31)对皮尔斯来说,表意学也是和伦理学有关的。“我希望你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欣赏。表意学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不仅仅从道德角度也是从真相角度来研究的。”(32)维尔比在1909年1月21日给皮尔斯的一封信中写道:“当然我赞同你对逻辑推理的定义,也同意事实上逻辑是道德一词最高、最广泛程度的运用。”(33)维尔比的表意学强调符号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表意学探寻了人类交流和人类对自己世界的掌控,所以维尔比强调表意学的伦理道德运用和教育运用(34)。
从维尔比的宗教关怀出发,我们可以在其著作中发现强烈的道德倾向,“几乎具备了福音传教的热情,寻求清晰理解道德责任的建议”(35)。《纽带和线索》被认为具有“福音传教的寓意”,然而《何为意义?》体现出了“强烈的道德语气”。正如施密茨所说:“她提倡给予一种新意义的核心宗教观点,这种观点和科学保持一致,以便用这种方式厘清‘宗教伦理’。”(36)从批判意识的伦理角度,根据宗教关怀和语言的关系,维尔比翻译和重新考虑宗教关怀的问题。其中,诸如语义灵活性、含混性、多重论证等价值显得尤为明显。
维尔比从生物科学中借用“可塑性”这个术语,认为语言表达类似于生物机体。从生物意义来看,维尔比把“可塑性语言”和实用意义、伦理意义和美学意义联系起来。此外,她还把“常识”定义为人类世界中经验世界的一种常见要素,这种要素把知识理论和伦理学贯通起来。由于语言的无意识哲学,习语和民俗传统中“符号”的丰富性,“街上众人”的日常语言成为用来更新和再生表达的一个蓄水库。20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罗西-兰迪将他研究语言的方法理论化为“普通话语的方法论”,这是维尔比“常识”的延续。
佩特丽莉和庞奇奥提出了一种被描述为“伦理符号学”或“符号伦理学”的方向,来恢复和重组伦理符号学的古老天职,因为它最初的实践形式是“关爱生命”。这一问题在今天尤为迫切,因为我们正面临着历史-社会领域和生物领域、文化领域和自然领域、符号领域和生物圈中越来越多的交流冲突。(37)正如维尔比所说的,“地球中心说”一定会被超越,然后是“日心说”本身,直到我们接近一种真实的宇宙远景——我们或可称之为宇宙符号学观,近似于生物符号学的先知尤科斯库尔提出的“主体世界”。对人类来说,正是特定物种的塑形能力,制造出不同世界、不同世界观的多重性。(38)
四、结语
维尔比非同寻常的童年促成了她对世界的看法,这种世界观是以对话性和复调性为特点的。本性爱好“漫游”的维尔比与名人通信,形成“维尔比网络”,建立起不同知识和研究领域的联系。根据宗教和语言的关系,她从批评意识的伦理学角度重新考虑宗教关怀,在这种角度下,诸如语义灵活性、含混性、多重论证得到彰显。
维尔比通过强调意味拓展了意义概念中感知、意义、意味的三重维度,这是皮尔斯三分思想的重要来源。在她的思想体系里,意义产生于无限符号化的符号和阐释-翻译过程(39)间的相互关系,她称之为“翻译方法”和“阐释、翻译和意义的哲学”。他者和语言中的差异之间的关系正是翻译的条件。在寻求意义的过程中,经由各种经验领域的翻译锻炼了人的阐释能力和表达能力。
维尔比强调“女人”是联结的“差异”或“分别”逻辑的监护者。她的母性意识恢复了和身体的联系,以直觉和知觉的关系扩大了意义的维度。根据维尔比的分析,身份是通过自我和我的对话之间的关系而建构的。与巴赫金相似,她把表意学当做一种创造内部关系和鼓励各种不同声音对话的方法。她总是愿意去倾听和对“他者”一词作出回应,并批判性地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和观点。维尔比关于符号和生命、符号和进化的“可塑性”理解,预示了生物语义学的当代发展。正如西比奥克的“全球符号学”所阐明的那样,符号化和生命、交流和生命是一致的。今天,正是苏珊·佩特丽莉的“符号伦理学”推动了维尔比夫人表意学的发展。
In Dialogue with the Other:
A Brief Analysis of Victoria Welby’s Significs
Song Wen Zhang Yun
Abstract:This essay employs the logic of otherness as the key concept to approach Welby in relation to her life and research in the framework of significs.Her unconventional childhood,her network of relations and her response to the religious crisis of her age help shape a vision of the worl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dialogic and polyphonic nature.For Welby,“woman”is the guardian of the logic of“differences”or“distinctions”that must interrelate dialogically.Her mother-sense recover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bod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s and values.Welby presents significs as a method of triadism for creating interconnections and encouraging dialogue among different voices,relating“plasticity”to pragmatic,ethic and aesthetic sense.Susan Petrilli’s“semioethic”is a new development of Welby’s significs.
Key words:dialogic interrogation,mother-sense,otherness logic,ethosemiotics,significs
作者简介:
宋文,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英国现当代文学。
E-mail:edinesongw@163.com
张云,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国现当代文学。
E-mail:wyxzhangyun@163.com
【注释】
(1)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919.
(2)Susan Petrilli,Sig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137.
(3)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p.13-14.
(4)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12.
(5)Mrs.Henry Cust(i.e.Emmeline Mary Elizabeth,alias Nina),ed.,Echoes of Larger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Early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Lady Welby.London:Jonathan Cape,1929,p.154.
(6)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162.
(7)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167.
(8)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6.
(9)Mrs.Henry Cust(i.e.Emmeline Mary Elizabeth,alias Nina),ed.,Echoes of Larger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Early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Lady Welby.London:Jonathan Cape,1929,pp.125-126.
(10)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39.
(11)Victoria Welby,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London:Macmillan &Co.,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G.Mannoury and a preface by Achim Eschba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3(orig.ed.1903),p.1.
(12)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4.
(13)Charles Sanders Peirce,Collected Papers.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58,p.176.
(14)Mrs.Henry Cust(i.e.Emmeline Mary Elizabeth,alias Nina),ed.,Echoes of Larger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Early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Lady Welby.London:Jonathan Cape,1929,p.259.
(15)H.Walter Schmitz,“Victoria Lady Welby’s Significs:The Origin of the Signific Movement,ix-ccxxxv”,in Victoria Lady Welby,Significs and Languag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5,p.14.
(16)Susan Petrilli,Augusto Ponzio,Semiotics Unbound:Interpretive Route Through the Open Network of Signs.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pp.8-10.
(17)Victoria Welby,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London:Macmillan &Co.,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G.Mannoury and a preface by Achim Eschba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3(orig.ed.1903),p.38.
(18)Victoria Welby,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London:Macmillan &Co.,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G.Mannoury and a preface by Achim Eschba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3(orig.ed.1903),p.34.
(19)Mrs.Henry Cust(i.e.Emmeline Mary Elizabeth,alias Nina),ed.,Echoes of Larger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Early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Lady Welby.London:Jonathan Cape,1929,p.112.
(20)Mrs.Henry Cust(i.e.Emmeline Mary Elizabeth,alias Nina),ed.,Echoes of Larger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Early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Lady Welby.London:Jonathan Cape,1929,p.110-111.
(21)Mrs.Henry Cust(i.e.Emmeline Mary Elizabeth,alias Nina),ed.,Echoes of Larger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Early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Lady Welby.London:Jonathan Cape,1929,p.28.
(22)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147.
(23)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Berlin:De Gruyter Mouton,p.298.
(24)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573.
(25)Victoria Welby,Significato,Metafora,Interpretazione,S.Petrilli,intro.,trans.,and ed..Bari:Adriatica,1985b,pp.248-262.
(26)Victoria Welby,“Significs and Language”(The Articulate Form of“Our Expressive and Interpretative Resources”),H.W.Schmitz,ed.&intro.,in Foundations of Semiotics,Vol.5.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5a,pp.189-229,including V.Welby,“Partial It”,1911b.
(27)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584.
(28)Mrs.Henry Cust(i.e.Emmeline Mary Elizabeth,alias Nina),ed.,Echoes of Larger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Early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Lady Welby.London:Jonathan Cape,1929,p.196.
(29)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615.
(30)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91.
(31)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159.
(32)Charles Sanders Peirce,Collected Papers.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58,p.379.
(33)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91.
(34)H.Walter Schmitz,“Victoria Lady Welby’s Significs:The Origin of the Signific Movement,ix-ccxxxv”,in Victoria Lady Welby,Significs and Languag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5,p.7.
(35)Charles Hardwick,ed.,Semiotics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23.
(36)H.Walter Schmitz,“Victoria Lady Welby’s Significs:The Origin of the Signific Movement,ix-ccxxxv”,in Victoria Lady Welby,Significs and Languag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5,p.34.
(37)Susan Petrilli,Augusto Ponzio,Semiotics Unbound:Interpretive Route Through the Open Network of Signs.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p.535.
(38)Susan Petrilli,Augusto Ponzio,Semiotics Unbound:Interpretive Route Through the Open Network of Signs.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p.549.
(39)Susan Petrilli,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