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符号的在场形式
杨锦芬
摘 要:本文根据符号的三角理论和模糊集合理论,分析空符号以及符号系统表义基于空符号在系统中的欠缺、模糊和多重性。空符号并非一种纯无,不是符号为“0”,也不是符号系统的“1”(即100%)。它是介于“0”(语义为“无”、“没有”)到“1”之间的部分之无。它既有,又无;既无,又有。它没有明显的层级标准,所有标准依据表达的意义而定。意义的多重性必须由空符号从形式的消极性和意义的积极性两方面来保证。空符号与实符号共存,它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
关键词:欠缺 模糊 多重性 空符号
引 语
赵毅衡先生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提出“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1)继韦世林提出空符号理论之后,赵毅衡先生进一步深化了对空符号的研究,他认为空符号“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语、无臭、无味、无表情、拒绝答复等等。缺失能被感知,而且经常携带着重要意义”(2)。根据认知心理学对人的认知模式的识别理论: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不是个别的光点、纯音、气味、色调,而是有各种刺激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我们认为赵先生所提出的空符号定义具有坚实的心理基础。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赵先生的定义肯定了意义的整体性是空符号存在的前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3)中“缺失”的释义,“缺失”可以是静态的,是“缺陷、缺点”;也可以是动态的,即“缺少,失去”。将之与赵先生对空符号的定义对比,再结合先生对物质缺失的例证,我们认为定义中的“空白”或“无”并非纯无,而是一种相对的“无”。这种相对性的“无”是部分之无,在“有”的同时又“无”,即“无化”。以下将就空符号的这一特点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欠缺
从空符号的定义来看,定义者已经明确了它的相对性。“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从字源来说,“缺”本义是“器破”(4)。从这个解释来分析,“缺”的施事者为“器”,是一个整体。“缺”是整体“器”的部分的不存在。“失”的本义是握在手中的东西没有了,引申为由拥有变成没有,又引申为没有控制住,也引申为遗失,找不到,还引申作愿望落空讲。用作名词时,其意义引申指过失。这也可以证明“缺失”是赵先生定义的相对于整体的部分的欠缺。当我们把空符号看成“0”与“1”的区别之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一)符号为“0”时
符号为“0”之时,如何表意?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某人请画家画画,画家很快就把画完成了。这人拿过来一看,是一张白纸,空空如也。就说:“您拿错了。”画家说:“没错,已经画好了。”此人纳闷地问:“画在哪儿呢?”画家说:“在纸上。”此人又问:“画的是什么?”画家说:“画的是一头牛在吃草。”此人更不解了:“牛呢?”“走了。”“草呢?”“被牛吃了。”
这个故事中的画作只有符号的载体——白纸,而实符号完全缺失为零,没有了实符号的限制,用索绪尔的理论来说,就缺乏了能指,能指缺乏导致所指落空。用皮尔斯的观点来说,符号、对象和意义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关系,对象决定了符号,符号又决定了意义。(5)若完全没有实符号与之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空符号也不可能存在。信息接收者没有任何符号的刺激,就无法判断所指对象,更无法生成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解释的一方就可以无中生有。这个故事虽然不是关于符号学的,但它对符号指向性的证明倒是明白无误的,即没有符号,一切解释都是解释。由此可以证明赵先生所说的“无”“空白”和“黑暗”的相对性。在汉语中,表示“无”(没有)的单音节就有不少,如无、没、罔、靡、蔑,其他从不同视点来表征“无”的词语更多,如内无所有为“空”,应该有而没有为“缺”,严重的缺乏或没有即“荒”。这些词语没有具体的指称对象,与空符号相同,它们的语义需要解释才能被理解。
(二)符号为“1”时
当符号系统达到“1”的程度,即100%,会出现“1”(真)与“0”(1~100%)的截然不同。它在否定了“0”的同时,也排斥了其他非“1”的因素,成就了完全的自身,从而实现高度同一,或曰符号系统的同质化。就符号的作用来说,符号的生命在于交际和指示,自身的欠缺来自指称对象的多样性及其不断出现。如果符号系统达到了“1”,自身的完满就阻止了容纳新的指称对象的能力。这样的符号系统就不能再承担交际任务,而成为纯粹的符号或者功能类似肖像的符号。符号系统不能够保证符号本身之外有任何东西存在,这就成了纯有的指示符号系统,如箭头、风向标。
对语言符号系统来说,没有停顿的话语是不可能存在的。停顿取决于人的生理机能、符号系统的交际性。延伸到人际交往中,只有发话人一方的独白,不让作为交谈对象的另外一方有所反馈,那么平等对话的前提就消失了。在这种不平等之中,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占据了解释权,虽然符号和对象不变,但符号系统的主观性使得解释者为了自身利益忽视符号系统的公共性而将自己的言语解释强加给沉默的一方,符号的意义就会发生扭曲,其中的公共价值观和经由历史形成的道德评价系统、审美系统也会发生断裂,符号系统的交际性会遭到破坏。这时,其他恒定的、公共的、积极的交际符号系统就会成为人们信任的交际符号,原有的符号系统由于违反了符号系统的公共性,在争夺语言使用群体的竞争中很容易失利。语言符号系统除了需要停顿,还需要与其他语言系统进行交换,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不光语言符号系统如此,其他符号系统亦如此。从人的大脑对事物的反馈来说,新奇事物总是能提供更有效的刺激。因此,保持同其他非同质的符号系统交流至关重要。
符号要表达意义,而意义能否被接受者接收,成为了检验符号表义能力的方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息的单方面论据(one-side message)在意义竞争方面远远不如信息的双方面论据(two-side message),其接受程度就更低于后者。因为双方面论据的信息不仅呈现了自己的符号意义,也承认自己的符号意义有对立的观点,同时努力驳斥对立的观点。后来的研究发现双方面论据的信息不仅对那些一开始就不同意某符号系统所表达的意义的人更有说服力,而且对那些被告知了有关该主题的大量信息的人和将来可能受到对立符号系统所表达的意义的人也有较强的说服力。因为提及对立方的观点可以表明提及的人是一个客观、公正的人,所以增加了信息发出者的可信度,他的符号在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作用下也更有竞争力。(6)
同理,没有停顿的音乐也不存在,一直延续不断就会成为惹人厌烦的噪音。对绘画来说,当符号系统高度同一时,绘画就成为一种装饰图案,这种图案可以是二方连续图案,也可以是四方连续图案,或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整幅点、线、面的结合。没有了欠缺,就意味着信息的主体将自身淹没在了符号系统中,没有了凸显,就难以注意到信息发出者的符号意图。在这样的情况下,纯“有”转化为纯“无”。符号当然不可能纯有,也不能纯无,这就意味着大量的中间状态。
(三)“0”和“1”之间
1.符号自身的欠缺
从“0”到“1”,存在无数的中间数字,如:0.1,0.9999,1/4,1/2……同样,从“有”到“无”,也存在不少的中间状态。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这种携带的意义以现代汉语中表示语义“无”的词语来说,表示“0”(语义为“无”“没有”)到“1”之间的部分之无,既有,又无;既无,又有。在具体的符号进入符号系统表意活动的过程之中,欠缺也是必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阿凡提系列片中的《寻开心》一集,就有这样一段故事情节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欠缺。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几个顾客来找阿凡提,要他染一种布,这种布的颜色是世界上没有的。阿凡提早看出这是一群找茬的人,满口答应:“可以。”
“什么时候来取?”
阿凡提回答:“既不是星期一、二、三,也不是星期四、五、六,更不是星期日。除了这些日子,其余的哪天来都可以!”顾客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这种布的颜色是世界上没有的,那这种颜色的存在性就为“0”,连顾客自己也说不上名称,那么符号内容、符号指称的对象也就为“0”。从符号的对象、内容和意义来说,此时这些人说的话毫无意义,剩下的就是“找茬”。由于人类生活的地域之别,起初人们也认为各个民族对颜色的区别是任意的,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其中也存在共同点,即在基本色系方面的区分是相同的,这表明了人类在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共性。一种颜色要成为自己,就要区别于其他颜色。同理,一种符号要成其为符号,那它就必须有别于其他符号,在拥有与其他符号相同的特点的基础上,拥有自身独特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即“有”;同时它还必须没有其他符号拥有的一些特点,才能成就自身,即“无”。既有,又无,这才成就了符号。
阿凡提的回答在时间上的分节丝毫没有欠缺,符号内容和符号指称完全对应,符号意义单一,因为它源于一种强制的规定性,它的公共性是交际双方都认可的,因此毫无欠缺的符号系统为“1”之时,就成为纯粹的规定性记号,其唯一的功能就是指称。这种带有强制规定性的单一符号,在交际中只占据一部分,它保证了交际符号的公共性,而当符号需要表达个体性之时,它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开放性。
2.符号系统的欠缺
海德格尔认为词语本身就是关系。(7)推而衍之,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关系。首先来看符号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而意义作为一种对话,本身就必须用符号表达,符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就是人类自己。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交际工具的符号,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词语的意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8)如果符号系统不开放,没有欠缺,这种演变就不存在,那么这种符号系统就会化石化,退出人类的交际领域。符号系统内部也需要欠缺。就单个的符号而言,它的表意建立在“1”(即“有”)的基础之上,它的数量是有限的,然而符号系统的表意对象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意义,符号本身的内容、指称对象以及自身的意义的复杂性就决定了符号作为一种关系的产生条件、原因,使用领域、程度、方式,将会造成的结果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使符号在表意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如“花”,在现代汉语不同的复合词中,语义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水花”指水受到冲击时,水体瞬间变得像许多花朵。“血花”指“飞溅的鲜血”,“钢花”指“飞溅的钢水”,这些复合词描摹的都是动态性的瞬间,而且其中的“花”不再是单朵的大花,而是多数的小花。“雪花”的命名则凸显了雪飘落时的形状。当“花”与人或机构搭配时,“花”的喻义又发生了变化,所凸显的特征植根于植物生长周期——开花时期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而且“花”给人美丽的印象,因此“校花”指“本校公认的最漂亮的女学生”,“警花”是对“年轻女警察的美称”,“女人花”这样的词也是如此;处于花期的植物尚未结果,由此而有“楼花”一词,建成可以使用的楼为“果”,以此为参照物,“楼花”就是“预售的尚未竣工的楼房”。
二、模糊
(一)从模糊集合看空符号
文本是符号构成的整体,它的表意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数学理论来说,这个过程是从“0”到“1”的过程。扎德(L.A.Zadel)在《模糊集》(Fuzzy Sets)提出,所谓模糊集,不是一种或是或非的命题,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介于“0”(不属于)与“1”(属于)的隶属度。用“秃头悖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某人是否可以被认定为秃头,一根头发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我们只有承认这个公设:
公设 若具有n(n是任一自然数)根头发的人是秃头,则具有n+1根头发的人为秃头。
基于这个公设,可以证明秃头悖论:任何人都是秃头。
证明 采用数学归纳法。
(1)仅有一根头发的人自然是秃头。
(2)假定有n根头发的人是秃头,
(3)有n+1根头发的人也是秃头。
(4)从归纳法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是秃头。
秃头悖论出现的原因在于,把一个二值逻辑的推理运用到一个二值逻辑所不能施行的判断之上。(9)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空符号这样的概念,仅仅用“0”和“1”是不够的,即纯粹的空无和纯粹的有或圆满是不可能的,必须在“0”和“1”之间采用其他中介过渡才能达到表意的满意度。
考察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存在介于“0”到“1”之间。这个过程中,消极空符号与实符号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积极空符号即意义的生产。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消极空符号的恒定性使自身获得了符号地位,为实符号的有序性提供规范原则,结合自身的单纯性和公共性,消极空符号使积极空符号的表意作用得以凸显。消极空符号和积极空符号虽然彼此依存,但二者的界限并不分明。
(二)从“0”(无)看模糊
这仅仅是从“无”(跟“有”相对)的角度来说。在将人的生命作为论域(domain)之时,“无”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即死亡;在将时间维度作为论域之时,“无”表征为已然的“没有”,未然的“未”;“毋”和“勿”则表达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一种期望,希望受话人不实施某种行为,使预期发生的行为或事件为“无”。所以空无还可以用“0”表示。我国古代文字中,“0”字出现得很早,不过那时“零”表示“零碎”“不多”,如:零头、零星、零丁。随着阿拉伯数字的引进,“零”逐渐具有了“0”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关于零的新词不断涌现:零距离、零投诉、零犯罪率、零生育、零违规……
既有,又无,是一种欠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既有又无的单音节词主要有:短、缺、残、欠、少、差、乏、匮、虚、该、绌、寡、荒、离、悭、阙、空、亏、枵、窾。这些词语当中,有的词语的能产性很高,与其他词语的结合能力很强,可以表征各式各样论域中的“无”,如:短少、短缺、短欠、短空、欠缺、匮缺、缺少、缺乏、空缺、空虚、虚无、虚空、亏空、亏缺。可是有的词语如“枵”的能产性和与其他词语的结合能力则很低,远远不如缺、空、少等词语。这些表征欠缺的词语,适用于不同的论域,而且大多带有一种表示“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感情色彩。然而,到底欠缺多少才算欠缺,没有人能说清楚。锱铢必较的银行业也不能给出答案。请看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残缺货币兑换的一则公告:
本办法所称残缺、污损人民币是指票面撕裂、损缺,或因自然磨损、侵蚀,外观、质地受损,颜色变化,图案不清晰,防伪特征受损,不宜再继续流通使用的人民币。
第四条 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分“全额”“半额”两种情况。
(一)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全额兑换。
(二)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
纸币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10)
作为货币符号的人民币,尚且难以做到精确度量,何况其他符号或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此外,符号的意义也并非可精确计算的。单个符号与其他符号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或明或暗,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发生不同的变化。
三、多重性
空符号本身具有的消极性和积极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使得空符号的多重性变得复杂多变。意义本身的多重性也使得空符号的多重性成为必然。
(一)符号形式的多重性。
空符号作为媒介关联物(M-medium),对象关联物(O-object)对其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虽说如此,空无却时时刻刻与人类共在。因此,符号的三要素——媒介关联物(M-medium)、对象关联物(O-object)和解释关联物(I-interpret)(11)中就缺失了关键的一环,即对象关联物。在这种情况下,空符号的解释意义就取决于解释关联物,即空符号建立意义的过程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参与阐释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因果关系、目的、程度、规模、媒介和渠道等限定了空符号的选择性和抽样性,亦即当意义确定之时,在空符号的指称对象缺失的情况之下,符号内容就取决于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甚至是其他的感知形式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以无范畴为例,它是哲学领域最大也是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关于无范畴的研究浩如烟海。什么是“无”?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无”的语义的:
①〔动〕没有,跟“有”相对。如:从~到有∣~产阶级∣有则改之,~则加勉。②不:~论∣~须。③〔连〕,不论:事~大小,都有人负责。④同“毋”。⑤(Wú)〔名〕姓。(12)
用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理论来解释,“无”作为姓时,能指即“无”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所指即表明家族的字,能指和所指都很明确。然而,在“无”作为动词和连词之时,它的所指即概念是什么呢?仔细考虑其余四个义项,我们认为这四个义项只是列举了关于“无”的常见语法和语用意义,并未明确“无”指称的对象。用能指和所指理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故我们尝试用符号学的观点来解释。用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来考察“无”,可以发现索绪尔的理论缺失了符号所指示的对象。福柯的符号理论认为,符号作为一种标记,必须要使用标记物,使得在被标记物中能看见标记的要素。作为一种标记,在“无”之中,是什么被标记了,才使得符号的接收者在被标记物中看见所标记的要素?答案还是:无。“无”在古汉语中写作:亡、無、无。如今全部简化为“无”,其实这三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一,“無有”之“无”;第二,“通于元者”的“无”;第三,虚化为副词的倾向,作为“有”的否定的“无”。(13)查阅《故训汇纂》,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无”的更多解释,此处仅举几例:(1)虚无的“无”;(2)非有的“无”;(3)未然的“无”;(4)可能“有”又可能无的“无”;(5)应该有而缺少的“无”,如“穷”;(6)表示对“有”的否定的“无”;(7)以言语使预期将产生的“有”成为“无”,如表示禁止的“无”;(8)部分之“无”,如“閒”。(14)从古人对“无”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无”的多重性的深刻认识,绝不是简单地把它归为抽象和具体两种范畴了事。
(二)符号意义的多重性
当视点、视域不一致时,意义的分类也不一样。索绪尔的二分法将所指看作意义,而海德格尔在老子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德语表示“无”的名词独创了一个新的动词“nichten”(无化)、成为“无”,由此赋予“无”一种具有动词性的形式。“只要存在是的话,那么它始终欠缺它尚不是的和能是的,此在作为自身,必须成为它所不是的,这就是存在。”(15)推而衍之,只要存在无,世界就始终欠缺尚不是无的和能成为无的。将这句话再扩展到符号系统则是:只要存在意义,就有尚未实现的意义和已经实现的意义。这种实现的意义存在于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中,也存在与符号系统之中,在保持一定的自身之时,空符号依据不同的语境而空出自身的某一部分,将自身嵌入符号的系统之中,与其他符号共同产生意义。这就是一种符号的意义契合。世间为何会有无?用叶秀山先生的话来说:有与“无”乃是同一事物的两面。(16)从动态意义的角度来看,无为使之无,即无化。有的过程,可以说是无的过程,是“无”从起始到终结的过程。康中乾在论及哲学的无范畴时将“无”的意义分为生成义、抽象义,本体义、功能义、境界义。(17)空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使含有深刻意义的“无”显现出来,让“无”在静态中令人感知,在动态中为人们所理解。空符号作为“无”的一部分,同实符号一起构成同一符号或同一符号系统的两面,既表明符号的欠缺,也表明意义的不在场,同时也参与意义的建构。
结 语
总之,空符号并非一种纯无,不是符号为“0”,也不是符号系统的100%。如果符号为“0”,缺乏符号内容的限制,那么符号的指称对象就会落空,意义就无法达成或解释。空符号是介于“0”(语义为“无”、“没有”)到“1”之间的部分之无。它既有,又无;既无,又有。“有”意味着符号内容的存在,有意味着符号内容本身、指称对象以及意义的“有”,他者符号本身特点的“无”。只要存在符号,就必定会存在空符号,空符号是符号以及符号系统存在的前提之一。有了空符号,符号才能凸显自身,才能在交际时形成互动,否则就会化石化。空符号没有明显的层级标准,其标准依据表达的意义而定。意义的多重性必须由空符号从形式的消极性和意义的积极性两方面来保证。空符号与实符号共存,它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
On Presence of Blank-signs
Yang Jinfen
Abstract:Based on Triangle theory by Pierce and Fussy Sets by Zadel,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at blank-signs and the system of symbols which express meanings by means of the deficiency,fussiness and multiplicity of zero signs.Blank-signs are not pure Nos,not the entire absence of symbols,but between 0and 1.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of symbols are interdependent.There aren’t obvious hierarchical standards in the system of blank-signs in which standards are controlled by meanings.The multiplicity of meanings is decided by the positivity and negativity of blank-signs which coexist with symbols.
Key words:deficiency,fussiness,multiplicity,blank-signs
作者简介:
杨锦芬,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E-mail:lymz@163.com
【注释】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34页。
(4)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定,中华书局,1963年12月(2011年3月重印),第109页。
(5)科尼利斯·瓦尔:《皮尔斯》,郝长墀译,中华书局,2003年,第101页。
(6)弗兰佐:《社会心理学》,葛剑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93页。
(7)彭富春:《无之无化》,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7页。
(8)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第22~30页。
(9)萧昌建,主编:《人文数学导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4页,第100页。
(10)中国人民银行文告(总第254-256号),<http://www.pbc.gov.cn/publish/bangongting/92/2009/20091112153042100542531/20091112153042100542531_.html>,2007.18~19。
(11)王铭玉:《语言符号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005年重印),第217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6页。
(13)许建伟:《上古汉语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142页,第220页。
(1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7~69页。
(15)王颖斌等:《“有”拒斥“无”和“有”生于“无”──海德格尔论科学的“有”和“无”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2月,第121~126页。
(16)叶秀山:《世间为何会有无》,《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64~74页。
(17)康中乾:《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32~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