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汉语表述的差异概述

英汉语表述的差异概述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英汉语表述的差异概述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传统上是一个内倾型农耕文化。具体而言,英汉民族存在下列方面存在差异。汉语的文字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征。由于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两者在语音层面定然存在差异。

第一节 英汉语表述的差异概述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传统上是一个内倾型农耕文化。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各有偏重、各具特色,没有本质冲突,可以交流的两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安守故土、自给自足、不求空间的扩张、“唯望时间的绵延”,人民安定守成、沉着稳健、质朴厚重、崇尚和平,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性文化。[5]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内在不足,传统上是一种外倾型商业文化。西方文化起源于内在不足,所以需要不断地向外征服,以“吸收外面来营养他自己”,属于“唯求富强”的外倾性海洋商业文化,比较注重空间的拓展与武力的征服,有强烈的战胜欲,崇尚竞争、内部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具体而言,英汉民族存在下列方面存在差异。

一、直觉v.理性

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更注重直觉。古人将宇宙视为混沌的整体,认识事物往往通过“设象喻理”,描述事物时“刻意神似”,交流中比较含蓄,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种思维上的模糊性也就导致了中文中大量“道”、“气”、“神”、“理”等模糊概念,大量的主题句或无主句(非主谓句)即为一个体现;而西方民族的思维具有理性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到后来的理性主义,都强调形式论证和科学实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强调形式的完整性。法律英语中大量结构完整的主谓句即为明证。

二、具象性v.逻辑性

汉语民族注重具象,即通过形象思维而形成的意象(pictures formed in the mind),故而有所谓“观物取象”、“立意于象”、“得象而忘言”等说法。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用形象的语言指称抽象意义和本体意义。汉语的文字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征。例如:“人”字像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从”字表示另有一人相随;“雨”中的四点表示雨滴;从构词法上看,汉语中很多词均与物体的形象有关(如:回形针,马鞍山,蚕食,鲸吞),且以一个词为基础而衍生出其他的词(如:诉、本诉、反诉、上诉),而在造句方面也非常注意形象的生动,大量的四字格极富形象之美(如顺水推舟,失之交臂,以及前面所述的联合、动宾、主谓等四个格表述);而西方人则注重逻辑,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这就造成汉语与英语重形与重义的区别。

三、主体意识v.客体意识

汉语民族的主体意识比较强,传统思维就把主体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物便是我,我便是物”、“天人合一”、主客不分。而西方人的客体意识比较强,将自然作为认知对象,因而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本质世界进行探索,但探索的前提是保持物我之间的距离。这就导致英汉语言在动作句(Actionsentence)[6]、人称句[7]、被动句、处所词和时间词[8]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整体思维v.个体思维对比

汉语民族比西方民族常把握总体,更强调群体,把宇宙视为一个整体,并善于归纳。形象思维和顿悟乃是汉语连句成篇的内因,而句子成分功能和层次往往被放在次要地位,有的描述中前后主语跳跃性很大,故从英语的语法标准而言,汉语中很多语句都有语病;[9]而西方人则长于条分缕析,精于分门别类,善于演绎,强调个体,更具有科学头脑。首先这种差别导致的后果就是汉语中有表示种类的偏旁部首,表示种类的词语比英语的多;[10]其次,汉语的对称性[11]以及“周遍性”行文方式[12],与英语也有着显著区别;[13]最后,是以单数还是复数形式做主语引导句子,也是这种差异的体现(参见后面有关章节)。

综上所述,英汉民族在心理和文化上存在差异,该差异势必体现在英汉法律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等层面上。由于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两者在语音层面定然存在差异。[14]但由于语音层面与本书所探讨的法律法规翻译关系不大,故在此予以忽略,而主要就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一些体现进行探讨,为后面的英汉法律法规翻译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