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宗教和宗教道德?
《新学科新知识词典》[宗教道德]条说: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和剥削阶级道德逐步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剥削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力图把他们的道德观念宗教化。说神按照自己的模式创造了人并给人们制定了道德戒律,要求人们为了死后升入天堂而履行道德义务。它提倡禁欲,认为这是达到道德完善的途径,宣传怜悯、忍耐、勿抗恶,“逆来顺受”以及超阶级的永恒道德等等。具有极大的虚伪性、欺骗性。
该条把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宗教,基本上统归于剥削阶级。诚然,宗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之一,尤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宗教也常常是农民革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重要思想支柱。五斗米道,本是农民信奉的宗教,西晋后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为士大夫服务;一部分仍在农民中传播,为农民服务。孙恩利用五斗米道,在十余年中前后举行了十余次农民起义。洪秀全等利用“拜上帝会”发动农民运动,揭竿而起,成立了太平天囯。义和团抗击洋人,除爱国外,与信奉宗教神灵也不无关系。宗教把“幻想的反映”、“超人间的力量”以及“外部力量”作为典型表现形式,并顶礼膜拜。诸如“天上有神”、“海上有仙”以及“灵魂不灭论”、“天堂地狱论”等等,都是唯心的、愚昧的。但是作为宗教的教义、教条,包括礼仪程式、教职制度和道德,却不都是虚伪的、欺骗的。
佛教教义反对“十恶”:一曰杀生;二曰偷盗;三曰邪淫;四曰妄语;五曰两舌(亦译“离间语”);六曰恶口;七曰杂秽语;八曰贪欲;九曰瞋恚;十曰邪见。佛教教义还有“四恩”;一曰父母恩(—说母恩);二曰众生恩(—说师恩);三曰国主恩;四曰三宝恩(—说施主恩)。佛教教义的基本精神善恶分明,佛心向善。
教义是教徒的行为规范,如果都是虚伪的、欺骗的,教徒就可以偷盗、邪淫、妄语、两舌、贪欲等等。从而,这一宗教就会蜕化为邪教。它的结果,或则被政府取缔,或则被社会唾弃而灭亡。
总之,看待宗教和宗教道德,要一分为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