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

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文革”中“四人帮”编纂出版的《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性善论]释文为:战国时孟轲提出的一种反动理论。“性善论”条没有任何根据,却一口咬定孟轲的政治罪状,从而把他的这一理论称为“反动理论”,完全是出于“四人帮”的政治需要而背离辞书编纂的基本准则。

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

“文革”中“四人帮”编纂出版的《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性善论]释文为:战国时孟轲提出的一种反动理论。孟轲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只是奴隶主阶级能保持它发展它,劳动人民不能保持它,丧失了性善……“性善论”的反动实质就在于它掩盖了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丑恶面貌,要劳动人民放弃斗争,放弃革命,永远做反动统治者的驯服工具。

《哲学小辞典》此说,纯属任意编造的一派胡言。孟子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既没有所谓奴隶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区别,更谈不上所谓“要劳动人民放弃斗争,放弃革命”。

辞书释文,最主要的是从实际出发,言必有据。“性善论”条没有任何根据,却一口咬定孟轲的政治罪状,从而把他的这一理论称为“反动理论”,完全是出于“四人帮”的政治需要而背离辞书编纂的基本准则。

该词典[性恶论]条释文为:战国末期法家荀况首先提出的地主阶级的一种人性论,和孟轲提出的“性善论”相对立。……他说:“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人性“好利而恶害”。这就是说高贵者和卑贱者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而且都是“恶”的,但却只是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凶残的本性,撕下了他们假仁假义的面纱。

拜读此条,先吃一惊的是荀子竟被说成是法家!世有“八儒”(即儒家八派)之说,其中就有荀子。此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果荀子是法家,作为法家的韩非子总不会把他推到儒家阵营里去吧。荀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早有定论。要做翻案文章,也得有点根据呀,然而一点根据也没有。

“文革”中为了推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胡乱编造了儒法斗争史,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儒家和法家。如果某个朝代法家人物中没有代表性人物,就把有代表性的人物戴上法家的帽子。如把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戴上法家帽子。为了制造“儒法斗争”,儒家也可以说成是法家。法家是“革命派”,儒家是“反革命派”;革命派的论点都是革命的、正确的,反革命派的论点都是反动的、错误的,从而,证明路线斗争的正确性。

因为荀子是“法家”,所以“性恶论”也就是革命的、正确的了,据说它“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凶残的本性,撕下了他们假仁假义的面纱”。但是荀子明明说“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而且都是“恶”的,那么所谓“揭露”、“撕下”云云,不也同样适用于奴隶吗?编纂者一心想吹捧“法家”,竟连起码的逻辑都不顾了,岂不可悲?

img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